莫 月
1995年,《輕兵器》與國防工業(yè)出版社組織的20世紀世界著名手槍評選活動中評選出了十大著名手槍。雖然本次評選結果與世界多次評選中名列前茅、深受各國軍警喜愛的優(yōu)秀手槍不完全吻合,如瑞典的西格P226式手槍、俄羅斯的馬卡洛夫手槍和PSM手槍、英國的“布希曼”沖鋒手槍等,在此次評選中都名落孫山。但這次評選的名槍卻別具特色,它使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本世紀手槍的發(fā)展。本文按得票順序排列予以介紹。
FN勃朗寧9mm大威力手槍:最顯“英雄”本色
勃朗寧9mm大威力手槍(圖1),是世界久負盛名的手槍之一,深受各國軍警的喜愛。自問世以來,已走過了近70年的風雨歷程,經(jīng)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諸多局部戰(zhàn)爭的洗禮,更顯出其“英雄”本色。在世界各種形式的手槍評選中,多次榮獲桂冠,足見其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勃朗寧大威力手槍是美國著名槍械設計大師和發(fā)明家勃朗寧在1922年設計的,這也是他設計的最后一種手槍。完成設計后,因FN公司的生產(chǎn)處于低谷時期,該槍一直沒有進行批量生產(chǎn),直到1935年,比利時軍隊才決定采用,并定型號為M1935手槍,又稱GP35式手槍。裝備比利時軍隊后不久,英國、荷蘭、丹麥、羅馬尼亞、蘇聯(lián)和我國等國家相繼采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之前,F(xiàn)N公司就已經(jīng)生產(chǎn)了35000多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比利時被德國占領,F(xiàn)N公司生產(chǎn)的勃朗寧大威力手槍(又稱為“P640式手槍”),被大批量補充德國軍隊。不久后,此槍的圖紙傳到英國,但因當時英國忙于戰(zhàn)事,無暇顧及生產(chǎn),便交由隸屬英聯(lián)邦的加拿大英格利斯公司生產(chǎn),產(chǎn)品裝備英、法等盟國的軍隊,并部分出口到我國。就這樣,勃朗寧大威力手槍得以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經(jīng)受實戰(zhàn)考驗。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比利時的FN公司恢復了勃朗寧大威力手槍的生產(chǎn)。1954年,英國軍隊正式裝備,到現(xiàn)在為止,全世界已有50多個國家的軍隊和警察裝備過或仍在裝備此槍。
勃朗寧大威力手槍之所以稱為“大威力”,主要是因為它有“三大”:一是殺傷威力大,即使用的槍彈威力大。該槍采用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是當時歐洲威力最大的手槍彈,其槍口動能高達490J,在50m射程上的落點動能還有365J,這一動能足以殺傷任何無防護的人員;二是武器的持續(xù)威力大,即彈匣容彈量大,比當時一般手槍的容彈量至少提高了30%以上,這對近距離作戰(zhàn)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三是外形大,一槍在握,給持槍者以一種粗獷、豪放、敦實有力和充滿信心的感覺,無形中也給對方以威懾力。
該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和槍管偏移式閉鎖機構。這種閉鎖機構是由勃朗寧發(fā)明的最著名的結構設計,因此在輕武器界又稱為“勃朗寧閉鎖機構”。它的開閉鎖是通過槍管尾部偏移和復位實現(xiàn)的。與其他一些閉鎖機構(如曲肘式閉鎖、卡鐵擺動式閉鎖等)比較,突出了結構簡單,使用零件少的特點,倍受手槍設計師的青睞,至今仍為許多手槍所采用。
該槍全槍長197mm,槍管長118mm,全槍質(zhì)量0.99kg,彈匣容彈量為13發(fā),發(fā)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
奧地利格洛克179mm手槍:薈萃全新設計理念
格洛克17手槍(圖2)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奧地利格洛克公司研制成功的,1983年奧地利軍隊正式采用,用以取代裝備多年的P38手槍,并定型號為M80手槍。裝備奧地利軍隊后不久,印度、約旦、挪威、菲律賓等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軍警也陸續(xù)裝備。由于其突出的性能,深得各國軍警的青睞。
該槍的突出特點是在設計上采用了當代最新的結構、材料和工藝。
在外形設計上一改傳統(tǒng)的講究線條、曲面過渡的設計方法,大膽采用大平面、小圓弧過渡的設計理念,給人一種棱角分明的感覺。槍的外形平整,除準星、照門、空倉掛機柄和彈匣扣外,沒有凸出的部位,不僅便于隨身攜帶,也有利于裝具的設計。
在尺寸設計上充分考慮了人機功效,大小適中,便于操作與攜行;握把與槍管軸線之間的夾角是根據(jù)舉槍瞄準時手臂自然上抬與身體之間的夾角來確定的,因而稱為“自然瞄準”設計。這樣一來,即使不進行精確瞄準,隨意舉槍射擊也可獲得較高的命中率。
在結構設計上,也有許多創(chuàng)新之處。如采用扳機保險、擊針自動保險、不閉鎖保險和防偶發(fā)保險組成的內(nèi)藏式保險機構,零件不多,結構緊湊,使用與攜行都很安全。射擊時的低后坐力,是通過手槍套筒和套筒座的合理匹配(質(zhì)量比為4∶1),并在套筒座上使用了一些有一定彈性的工程塑料來實現(xiàn)的。此外,野戰(zhàn)分解卡筍等零件的設計,也都有其獨到之處,使該槍的結構非常緊湊而簡單,全槍僅有33個零件。
在使用新材料方面,主要是大量采用新型工程塑料,這種高強度工程塑料的強度與結構鋼基本相同,但其質(zhì)量僅為結構鋼的14%,而在耐腐蝕和耐摩擦等方面,又是鋼材所不能比擬的。這不僅大幅度減輕了全槍的質(zhì)量,而且提高了零件的耐磨性和耐腐蝕性。該槍有塑料零件16個,占零件總數(shù)的48%,確實是手槍設計上的一大突破。
格洛克17手槍采用的新工藝主要有塑料件金屬鑲嵌、槍管精密鍛造和表面硬噴涂處理等。
該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和槍管偏移式閉鎖機構。全槍長188mm,槍管長114mm,全槍質(zhì)量0.62kg,彈匣容彈量為17發(fā),發(fā)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
美國M1911A10.45英寸自動手槍:銳意進取
M1911A1手槍(圖3)是20世紀20年代初由美國柯爾特公司研制的,是為了滿足美國陸軍的需要,在勃朗寧設計的自動手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在美軍中服役長達60多年,是世界服役時間最長的軍用手槍之一。
美國人偏愛轉輪手槍。美軍考慮使用自動手槍已是19世紀最后10年的事了。在1898~1900年菲律賓戰(zhàn)爭期間,美軍使用0.38英寸柯爾特轉輪手槍長彈的轉輪手槍時,停止作用欠佳,因而只得大量使用發(fā)射0.45英寸柯爾特轉輪手槍彈的轉輪手槍,從而誘發(fā)了美軍對大口徑手槍的偏愛。
M1911A1手槍的研制歷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當時柯爾特公司從勃朗寧處購買了4種手槍設計,1900年,柯爾特公司研制成功了其中一種發(fā)射0.38英寸柯爾特自動手槍彈(即0.38英寸ACP彈)的運動型手槍。1902年,公司在運動型手槍的基礎上進行了局部改進,使其成為軍用型手槍,這就是M1902手槍。不久后,又將口徑改為0.45英寸,于1905年定型,稱為M1905柯爾特手槍。1907年,薩維奇公司和法蘭克福兵工廠先后研制成功了0.45英寸口徑的手槍,柯爾特也將M1905手槍作了進一步改進,新改進的手槍有兩個過渡型號,一個是M1909手槍,另一個是M1910手槍。M1910手槍參加了1910年11月美國陸軍手槍選型試驗,受到好評。根據(jù)選型中提出的要求,柯爾特公司在M1910手槍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些局部改進,并于1911年3月參加美軍新一輪手槍選型試驗,因其性能突出,獲得軍方首肯,美陸軍部長正式批準采用這一手槍,定型號為M1911手槍。1911年4月開始陸續(xù)裝備美軍。
1923年4月,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又對M1911手槍的瞄準具和射擊性能進行了一些重要改進,改進后的手槍于1926年開始小批量生產(chǎn),并試裝備美軍,命名為M1911A1手槍。1935年由柯爾特公司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等幾家公司正式投入批量生產(chǎn)。它是美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一種主要單兵自衛(wèi)武器。
M1911A1手槍在M1911手槍上的改進主要有4點:一是將平直、光滑的握把背改成向后拱起的握把背,并增加了防滑紋;二是縮短了扳機長度,并在扳機上也增加刻紋;三是降低了槍尾突起部的高度;四是加寬了準星,使其性能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成為當時世界最著名的軍用手槍之一。
該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和槍管偏移式閉鎖機構。全槍長219mm,槍管長127mm,全槍質(zhì)量1.36kg,彈匣容彈量7發(fā),發(fā)射0.45英寸柯爾特自動手槍彈。
捷克CZ759mm手槍:博采眾長
CZ759mm手槍是1975年由捷克烏赫爾斯基布羅德兵工廠研制的,設計師是約瑟夫和翰克兄弟。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捷克最好的手槍。該槍研制成功后,因當時華約統(tǒng)一武器口徑,所以沒有成為捷克軍隊的制式裝備,僅裝備了警察和公安部隊,但它倍受西方國家警察和軍隊的喜愛。
約瑟夫兄弟在此槍的設計中博采眾長,集中了數(shù)種手槍的優(yōu)秀機構,并注重了槍的平衡性能,使其成為一種設計非常成功的手槍。此外,他們還特別注意生產(chǎn)過程和生產(chǎn)工藝的標準化,注意產(chǎn)品的經(jīng)濟性,從而提高了產(chǎn)品的一致性和競爭能力。由于它物美價廉,在軍火市場上非常搶手。
該槍在外形和尺寸設計上,非常重視人機功效,如握把、扳機和保險機構等,都注意到操作使用的舒適性和方便性;在結構和功能設計上,注意簡單性和合理性。該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槍管偏移式閉鎖機構,聯(lián)動發(fā)射和手動保險,功能合理,結構簡單緊湊,被使用者稱為最佳戰(zhàn)斗手槍。
該槍全長203mm,槍管長120mm,全槍質(zhì)量0.98kg,彈匣容彈量為15發(fā),發(fā)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
美國M99mm手槍:結構獨特
美軍裝備的M9手槍(圖5)是1980年由意大利伯萊塔公司在M92和M92S手槍基礎上研制成功的,參加1980年美國陸軍的新手槍選型試驗中,一舉奪魁,于1985年成為美軍的制式裝備,定型號為M9手槍用以取代M1911A1手槍。該槍是目前美軍軍官裝備量最大的手槍,許多高級將領都喜愛佩帶它。在海灣戰(zhàn)爭中,美軍總司令施瓦茨柯普夫上將佩帶的就是M9手槍。此外,許多國家的軍隊和警察也選用了這一手槍。
M9手槍的入選經(jīng)歷頗具戲劇性。據(jù)國外資料介紹,在1979年底,意大利伯萊塔公司就為美軍新手槍選型準備好了試驗用槍。在選型中,它的多項試驗結果并不特別出眾,有的項目還落后于其他手槍,如頂部開窗口的套筒,就很容易進臟物,試驗官兵就比較討厭,但好在擦拭比較容易;有些試驗項目與其他手槍持平;但在射擊精度試驗時,它以驚人的高精度博得美軍的首肯,在最后一刻摘得美軍新手槍選型試驗綜合性能的桂冠。
M9手槍在結構設計上有許多獨到之處,如采用卡鐵擺動式閉鎖機構、擊錘回轉式擊發(fā)機構、聯(lián)動發(fā)射機構;采用手動保險、擊針自動保險、阻隔保險、不到位保險和擊錘保險等多重保險機構,安全性和環(huán)境適應性都很好。裝彈上膛的槍從1.2m的高處跌落時,不會擊發(fā);在風沙、泥水、冰雪和雨水等惡劣環(huán)境條件下都能正常使用。該槍的使用壽命高達10000多發(fā),故障率僅為0.05%;為了減輕全槍的質(zhì)量,大量采用鋁合金,如套筒座和握把等,都是鋁合金件;為了便于在嚴寒條件下戴手套射擊,扳機護圈的尺寸比一般手槍大;為了方便雙手射擊,扳機前端面呈直線;設有有彈指示器,射擊精度比M1911A1手槍高得多。
該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全槍長217mm,槍管長125mm,全槍質(zhì)量0.96kg,15發(fā)彈匣供彈,發(fā)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
德國華爾特P38式9mm手槍:穩(wěn)坐軍中“老大”
華爾特P38式手槍由德國卡爾-華爾特兵工廠研制,用以換裝M1908手槍,1938年研制成功,同年底成為德軍的制式手槍,定型號為P38式手槍。1939年開始批量生產(chǎn),1940年德軍正式列裝,1941年以后,由于德軍大規(guī)模擴軍,手槍的需求量急劇增加,除華爾特兵工廠外,毛瑟兵工廠等也相繼開始接受生產(chǎn)任務,以滿足德軍擴張的急需。
1945年法國軍隊也開始換裝這種手槍。戰(zhàn)后德國曾一度停止生產(chǎn),直到1957年,才恢復華爾特P38式手槍的生產(chǎn),但改名為P1式手槍,作為西德軍隊的制式手槍,隨后又被智利、挪威、葡萄牙等國的軍隊和警察采用,到1980年底,仍是世界軍用手槍中比較優(yōu)秀的手槍之一,至今,已裝備各國軍隊60多年了,仍少見有關退役的報道。
華爾特P38式手槍的研制過程也是比較曲折的。1929年,華爾特兵工廠就開始研制9mm手槍,但因忙于PP式手槍的改進工作,只得將這一手槍的研制工作暫停下來。1931年,PP式手槍的改進工作完成。1935年,華爾特兵工廠應軍方要求,又將PP式手槍的口徑由7.62mm改成9mm,研制成功第一支樣槍,命名為MP手槍,即軍用手槍。由于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發(fā)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被德國軍方否定。工廠只得研制第二種樣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擊針式擊發(fā)機構,這一機構獲得德國專利,命名為AP手槍,即陸軍手槍。但在靶場試驗時,軍方又以無外露擊錘,不便觀察是否處于待擊狀態(tài)為由予以否定了。這樣,工廠又進行第三輪有外露擊錘樣槍的研制,命名為HP手槍,此槍順利地通過了德軍的各種試驗,并正式列裝,該槍被重新命名為P38式。
該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全槍長213mm,槍管長127mm,全槍質(zhì)量0.96kg,8發(fā)彈匣供彈,發(fā)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
蘇聯(lián)托卡列夫TT30/33式7.62mm手槍:以性能可靠見長
托卡列夫TT-30式手槍,簡稱TT-30式手槍,是由蘇聯(lián)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托卡列夫設計、圖拉兵工廠研制的。1930年夏天,在蘇聯(lián)手槍選型試驗中中選。同年9月,又為蘇軍高級將領進行了射擊表演,得到一致好評。1931年7月設計定型,被蘇聯(lián)紅軍正式采用,定型號為TT-30式手槍。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蘇軍裝備的主要手槍之一。后來又進行過一些局部改進,定型號為TT30/33(圖7)。該槍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廣泛裝備華約各國軍隊,我國也于1954年仿制成功此槍,定型號為54式手槍。該槍雖然現(xiàn)已退出了俄羅斯軍隊的裝備序列,但仍是東歐一些國家軍隊的制式裝備。
該槍的主要特點是結構簡單、性能可靠和射擊精度高。全槍僅由33個零件組成。發(fā)射機構是組成一個部件裝在套筒座上的,分解時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取下來,便于野外擦拭和保養(yǎng),深受蘇軍將士的喜愛。射手使用此槍經(jīng)過一般訓練,對50m處的12cm圓環(huán)靶射擊,命中率幾乎是100%。
該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槍管偏移式閉鎖機構。全槍長193mm,槍管長116mm,全槍質(zhì)量0.83kg,8發(fā)彈匣供彈,發(fā)射7.62mm托卡列夫手槍彈。
德國M1908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強調(diào)人機功效
M1908手槍(圖8)是20世紀初期活躍在世界各地的一支名槍,也是戰(zhàn)爭年代我國軍民很熟悉的一種手槍,在我國俗稱“魯子”。1902年由著名的手槍設計師喬治·盧格設計,德國彈藥制造公司研制成功。1904年,德國海軍正式列裝,命名為M1904手槍。1908年,德國陸軍列裝,定型號為M19089mm巴拉貝魯姆手槍,簡稱P08式手槍,到1938年被P38式手槍取代,作為德軍的制式手槍長達34年。該槍自20世紀20年代傳入我國,直到全國解放,才停止使用,深得我國廣大軍民的喜愛。
該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曲肘式閉鎖機構。全槍長223mm,槍管長102mm,全槍質(zhì)量0.87kg,8發(fā)彈匣供彈,發(fā)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
以色列烏齊9mm沖鋒手槍:注重威力耐用
烏齊沖鋒手槍(圖9)是20世紀60年代初由以色列軍事工業(yè)公司研制的,在烏齊沖鋒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主要用于特種部隊和警察。
此槍的主要特點有三:一是結構緊湊,布局合理。采用包絡式槍機,槍機前端有一凹槽,可包絡槍管的尾部約95mm,因而全槍很短,這樣還可使武器的質(zhì)心向上和向前移,有利于射擊時的穩(wěn)定和提高射擊精度,為了防止射擊時跳動,還在槍管口部的右上方開了兩個側噴孔;二是動作可靠,使用攜行安全。機匣兩側有幾條肋條,既增加了機匣的強度,也減小了槍機與機匣的摩擦面,還能容納污垢和塵土,保證了武器在風沙、泥水和雨雪等惡劣氣候條件下可靠使用。同時設置了手動保險、握把保險和拉機柄保險三道保險機構,可有效地防止意外走火;三是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大多數(shù)零件為沖壓件和機加件,工藝簡單,加工方便,生產(chǎn)成本很低。
該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開膛待擊,后坐力也很小。采用側折式槍托,可抵肩射擊,也可單手握持射擊。
全槍長240mm(托折),槍管長115mm,全槍質(zhì)量1.95kg,20發(fā)彈匣供彈,可單、連發(fā)選擇射擊,發(fā)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
德國C96式7.65mm毛瑟手槍:開創(chuàng)軍用自動手槍紀元
C96式毛瑟手槍(圖10)也稱毛瑟手槍,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軍用自動手槍,它在世界手槍發(fā)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此槍名為“毛瑟手槍”,其實并不是毛瑟本人設計的,而是由當時在德國毛瑟兵工廠工作的費德勒兄弟三人設計的。設計工作始于1893年,1895年生產(chǎn)出樣槍交付試驗。試驗成功后,于1896年以毛瑟兵工廠創(chuàng)始人毛瑟的名義向德國等12個國家申請專利,最早于1896年獲得英國專利,因而首批手槍命名為C1896式毛瑟手槍,簡稱C96式毛瑟手槍。人們習慣稱其為“掃帚把”手槍。該槍從20世紀初進入我國,到新中國成立時才退出歷史舞臺,在我國戰(zhàn)場上活躍了整整半個多世紀。所以這支歷經(jīng)一個世紀風雨的老槍,還能在評選中位處“孫山”。
該槍采用卡鐵擺動式閉鎖機構和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還首次采用了空倉掛機機構,使手槍的功能基本趨于完善。這些機構在毛瑟兵工廠沿用了40多年,對后來其他自動手槍影響也很大。
該槍全槍長305mm,槍管長140mm,全槍質(zhì)量1.12kg,10發(fā)彈匣供彈,發(fā)射博查特C93式7.65mm手槍彈。◆
(編輯/何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