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的簡稱。1972年10月16日,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的組織全會上,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包括我國在內的締約國,迄今已達140多個。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舉行的第十七屆會議, 注意到全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的威脅,一方面因年久腐變所致,同時變化中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使情況惡化,造成更加難以對付的損害或破壞現(xiàn)象, 一方面考慮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遺產的壞變或丟失都有使全世界遺產枯竭的有害影響,故共同簽約了此項公約。
中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截止1999年12月,我國共有23項世界遺產。包括長城、秦始皇陵、天壇、故宮、布達拉宮、頤和園、泰山、敦煌莫高窟、蘇州古典園林、黃山、武當山古建筑群、平遙古城、黃龍、曲阜孔廟、孔林、孔府、麗江古城、武陵源、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廬山、九寨溝、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廟宇、峨眉山、樂山大佛、武夷山、大足石刻、明、清皇陵、黟縣西遞-宏村古民居、 四川青城都江堰等。
中國加入的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國際公約。為了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以共同保護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國際上有許多已經生效的關于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國際公約。中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已逐漸與國際接軌,目前我國政府已批準加入的國際公約有三個,包括《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內。在世界遺產中,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建筑中有麗江古城和布達拉宮兩處。一些民族中具有代表性和珍貴價值的古建筑如侗族的風雨橋正在申報世界遺產。
《聯(lián)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主要內容概述:該公約是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舉行的第十七屆會議上通過的(以下簡稱《公約》)。《公約》中的關于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定義:
文物:從歷史、藝術和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lián)合體;
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huán)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
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lián)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為受威脅的動物和植物生境區(qū);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qū)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