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卡洛
20世紀50年代,購物籃被引進了商店,這一舉措被看作是商業(yè)天才的杰作。
今 天,作為消費者,我們身處一個被商界說客們重重包圍的商業(yè)社會之中。無論是超市、廣告商,還是推銷員、零售商,都非常清楚如何在我們面前塑造形象,兜售時尚和商品。當需要做說服工作時,這些說客們的表現(xiàn)出色極了。只為一個目的——確保即便是我們之中最謹慎的人,也只能聽從擺布,購買他們推廣的各種各樣的商品。
我們是怎樣被超市說服的
我們在超市逗留的時間總是比計劃的要多,我們在超市購買了大多數(shù)食品,但后來卻發(fā)現(xiàn)買的東西并不是我們想要的。
在這個游戲中,超市從一開始就跑在我們前面。比如說,20世紀50年代,當塞恩斯伯里在他的商店里首次引進購物籃時,這一舉措被看成是商業(yè)天才的杰作。有了購物籃后,顧客可以在超市里慢慢溜達,選購那些從前被他們忽視的商品。很快又出現(xiàn)了購物車,就像新的道路總是吸引更多的車流一樣,購物車引來了更多的顧客光顧超市。
布里斯托爾商業(yè)學校的默林·斯通教授說,開辟購物通道是為了獲得最大利潤。商場迎合并利用了我們今天這種有錢但缺少時間的生活方式。那些獲利較少的商品如衣服和電器等被放在后面,而那些獲利較多的商品則被擺在最醒目的位置。
斯通相信,超市需要盡力實現(xiàn)的一個目標就是使顧客在店內逗留更長的時間,因為一般說來,顧客逗留的時間越長,購買的東西也就會越多。因此,商場總是盡量創(chuàng)造一種愉快的購物環(huán)境。商家在店內播放音樂以使顧客的身心得以放松,有些商場甚至在空氣中加入面包房的香味。實驗證明,令人愉快的氣味能有效增加顧客的消費。
從超市的角度講,另一個成功的故事是會員卡的使用。顧客們可能認為會員卡的回報是對他們的忠誠的獎勵,但實際上,商家交換的是有關他們購物習慣的信息。調查顯示,75%的盈利來自30%的顧客。最終,通過會員卡可以識別出這些“精英”顧客,并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還可以利用這些信息使廣告更具有針對性。
我們是怎樣被廣告商說服的
不論我們自認為對他們的把戲如何了如指掌,廣告商仍然是贏家。
一則廣告要么把重點放在商品的功能上,要么放在商品帶給我們的感受上。研究員勞蕾特·杜布在《廣告研究雜志》上撰文說,當人們對商品的態(tài)度取決于“認知基礎”(即邏輯思維)時,廣告商應該使用客觀提供信息的方式,也就是說,對產品的介紹不訴諸情緒,而是完全客觀地提供信息。但當人們對商品的態(tài)度取決于產品的效果(即情緒)時,廣告商則應該努力煽動人們的情感。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則在最近得出結論,那些訴諸人們情緒的廣告效果要好于那些客觀介紹產品功能的廣告。
在煽動情緒時,廣告商利用了有關潛意識的精神分析理論,往往使用那些可能引起人們諸如性幻想之類潛意識的圖像。社會學家萬斯帥白卡德早在1957年就提出,廣告應該使人產生安全感、價值感、自我滿足感,同時滿足人們的創(chuàng)造性需求。
他的以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為基礎的這一理論至今仍然成立。廣告商仍在利用我們對安全感、歸屬感以及自尊等方面的心理需求。由于時間與空間都非常有限,名人常被用來當成滿足這些需求的快速途徑。因為名人是成功的代名詞,人們會因為熟悉他們而感到商品很“安全”。對4000個廣告案例的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有名人參與的廣告比沒有名人參與的效果要好10%。
幽默也能很快激發(fā)人們的情緒反應。希曼·鐘在《國際廣告雜志》上撰文說,他發(fā)現(xiàn)幽默的廣告比平淡的廣告被人們記住的時間要長。而如果能把幽默感和性感的形象結合起來,那就是上乘之作。
模仿真實的生活片斷也是一個屢試不爽的廣告絕招。阿比拉沙·梅塔在《廣告研究雜志》上撰文說,廣告受眾如果能在廣告中找到他自己的影子,該廣告對他的影響便會非常大。
同時,廣告商還運用了行為學家的理論。他們認識到,一個事物引起的轟動越大,人們對它的了解便會越多。如果一個有關巧克力的廣告無法讓人分泌唾液,這個廣告很可能已經(jīng)失敗。難怪廣告業(yè)獲得的一個綽號叫“商業(yè)世界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
我們是怎樣被推銷員說服的
只要產品真正好,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推銷員,但那些職業(yè)推銷員卻不一樣,他們中最出色的一部分人能在任何時候向任何人推銷任何東西。
他們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們使用了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學技巧。簡單地說,也就是夸大顧客對一項產品或服務的需求。顧客一般都會有某種需求,他們通過對一項產品的功能進行評價來判斷這種產品是否合適。因此,推銷員要做的便是,努力發(fā)現(xiàn)顧客的需求,然后解說他的產品如何正好能滿足顧客的這種需求。
《做一個了不起的推銷員》一書的作者理查德·赫申說,人類的天性是更喜愛當演講者而不是聽眾,好的推銷員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點。他們會先詢問顧客有何需要,然后表示將努力滿足這種需要。結果是,顧客會認為他們得到了“咨詢”服務而不是有人向他們推銷商品。自始至終,推銷員都作了一個假設,那就是認為購買行為一定會發(fā)生。推銷員從不使用“如果你買的話”這樣的語句,而是用“當你買了以后”這樣的表達方式。
心理學家羅布·楊博士是基迪伙伴公司的高級咨詢師,他說,推銷員通過詢問顧客的愛好、家庭狀況和生活方式,可以與顧客建立一種友善的關系。這不僅可以使推銷員得到顧客的喜愛,也可以讓他獲得更多的信息,知道顧客究竟有什么需要,可謂一舉兩得。
楊博士說,成功的推銷員會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如果顧客開玩笑,推銷員會馬上回報同等的幽默。如果顧客希望了解更多細節(jié),推銷員會立刻提供。如果顧客最感興趣的是商品本身,推銷員則把重點放在商品上。有時候為了表現(xiàn)出與顧客有同樣的感覺,推銷員甚至還可能采用與顧客相似的身體語言。
不管使用哪種方法,這些推銷員只有一個目的:做成生意”。實際上,推銷員在與潛在顧客打交道時,會密切注意那些“成交信號”。他們不會問顧客“您是否對此感興趣?”因為這可能會得到顧客的否定答復。推銷員會假設生意進展順利。如果推銷人員問你哪天送貨比較方便或是你想要什么顏色的產品時,你很可能會給予正面的回答。而在回答了問題以后,你會覺得奇怪,為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呢?
超市慣用的五種做法
Sale with(搭售): “買二贈一”的手法多用于水果和蔬菜的銷售,原因是這些東西季節(jié)性極強,市場上多半年已供應極豐富并且已很便宜。
Convenient(便利): 由于時間很緊,我們常常會忘記一些要買的商品。因此,超市會在收款臺擺放諸如電池之類的商品。
Music(音樂): 購物環(huán)境越是輕松,你逗留的時間便會越長,買的東西也就會越多。
Member card(會員卡): 會員卡的回報是用你購物的信息交換來的。
The smell of the influence subconscious(影響潛意識的氣味):面包或咖啡的香氣在商場的空氣里流動,愉快的香味會使我們購買更多的商品。
廣告商慣用的五種手段
Costliness(高價): 價格昂貴很可能只是產品形象的一部分,而不代表產品 的質量。
Unclear its phras e(含糊其詞) :比如說“made in America”,你可能以為是:“美國制造”,但 實際上它可能來自墨西哥。
The priz e and punis hm ent expects(獎懲預期): “購買此產品可保持年 輕”(獎勵)的言下之意是,“如不購買此產品會提前衰老”(懲罰)。
Reas o n lo g ically(推理): 在 廣告中陳述一件不容否認的事實,然后將該事實與要推廣的產品聯(lián)系到一起。消費者可能被誤導,以為既然前 一部分是真實的,后一部分也應該是真實的。
Dicey co ntras t(不確定的對比):“ 我們的冰淇淋味道更好 ”——你可能認為該冰淇淋的味道比其競爭對手的更好,但實際上它可能只比漱口水的味道好。
推 銷員慣用的四種手法
Open to reserve the register volume(打開預約登記冊): 如果你已被列在 計劃之中,便很難再說“不”。
Repetition(重復): 推銷員重復你剛用過的詞。這給人一種感興趣的錯覺 。
Pretend the approval(假裝同意): 你不同意,而推銷員說“好的”,停頓一會兒后,再解釋為什么這 個問題無關緊要。他或她表面的同意實際上是下一個推銷手段的開始。
Co m punctio us to ne(后悔的語氣 ): 你還了一個價格,推銷員說:“但愿老板能理解?!边@是他推銷產品的又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