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霖
清明前后,春風拂綠大地,蕩秋千、放風箏便成了人們最有興致的娛樂活動?!叭诵θ烁璺疾莸兀缯в晷踊ㄌ臁?一時間,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都把放風箏作為一大樂趣。試看,鷹在藍天盤旋俯沖,長龍、蜈蚣搖頭擺尾,蜻蜓點水,雙蝶嬉戲,各式各樣,各有神韻,各顯絕妙,實為一大景觀。
北京市海淀區(qū)的王紅濤是一個愛風箏、做風箏、放風箏的老人。王先生老家是山東濰坊,幼時家鄉(xiāng)濃郁的扎風箏、放風箏的習俗,從小就在他的心中扎下根。成年以后,外出工作,走南闖北,他到過不少地方。每到一處,春風拂面的時候,他就會自己動手扎一個小風箏,在閑暇的日子里,到郊外,花一整天去放飛。研究風箏、扎風箏、放風箏這些活動,對王先生來說,不僅僅是消遣和娛樂,更多的是寄托了思鄉(xiāng)之情。
話題一說到風箏,看起來有些內(nèi)向的王先生馬上來了精神,滔滔不絕地向我們講起了風箏的來歷和故事。
追尋風箏的起源,可上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戰(zhàn)爭的需要,古人以鳥為形,以木為料,制成可在空中飛行的“木鳶”。唐以后,一直被用于軍事上的紙鳶,開始向民間娛樂型轉化。于是放紙鳶開始在民間流行。到清代,清明時節(jié)蕩秋千、放風箏之戲在我國普遍興起?!吧献詢?nèi)苑,下至士庶,在清明節(jié)期間,俱立秋千架嬉戲為樂,童子郊外放紙鳶”,放風箏成為清明節(jié)一項群眾性的娛樂活動。
風箏的審美
我們的話題轉到了風箏的審美方面。聽王先生介紹,風箏的制作包含了物理、繪畫、書法、民俗、工藝等諸多知識和技巧,集多樣藝術于一身。籠統(tǒng)說來,風箏有靜態(tài)美和動態(tài)美之分。風箏的品種極為豐富,鳥獸蟲魚、人物花卉,應有盡有。近幾年“濰坊國際風箏會”上的品種更是不可勝計。在造型方面,或重神似,或重形似;或以形寫神,或形神兼?zhèn)洌芍^風格各異,盡態(tài)極妍,令人賞心悅目。
風箏的靜態(tài)美,主要是由它融繪畫、書法、工藝為一體的特點決定的。一般認為,南派風箏纖細精致,北派風箏醒目粗獷,各有特點,各領風騷。
完成一個風箏的扎、糊、繪、放四藝,使風箏無論從造型、繪畫、書法還是工藝制作等方面,形成一個渾然整體。不僅可以放飛,而且還可陳列展覽,可饋贈親朋,可供人觀賞。當風箏憑借風力在高空飛翔時,給人一種翩翩起舞、栩栩如生的靈動之美,尤其像蝙蝠、蝴蝶、蜈蚣、鷹等式樣的風箏。這種動態(tài)美正是風箏的美所在。如此,千百年來它吸引了古今中外無以數(shù)計的制作者、放飛者,使人們從中獲得了很美的享受。
放風箏與健康
民間放風箏習俗的普及,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同時,人們還把放風箏作為一項“去病免災”、增強體質的活動來看待。
《濰縣歲時記》把春天放風箏稱為“放郁”,是圖個“吉利”。在民間延續(xù)著一個風俗,清明節(jié)這一天,大家把板子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后有意將風箏線割斷,讓風箏隨風飄去,意思是把一年來積下的“郁悶之氣”徹底放了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
在其他地區(qū),人們也為春天放風箏歸納了很多好處。清代李石在《續(xù)博物志》中記載“今之紙鳶引絲而上,令兒張口望視以泄內(nèi)熱”。滿族人富察敦崇撰《燕京歲時記》說,放風箏還能鍛煉人的眼睛,增強視力—“兒童放之(風箏)空中,最能清目”。這些記載充分證明,人們很早就把放風箏作為一項體育運動來對待。通過在田野郊外放風箏呼吸了新鮮空氣,鍛煉了身體,陶冶了情操,增強了體質,達到了身體健康、精神愉快的目的。
今天專家們也認為,人體通過運動,某種疾病可以得到緩解,其中精神療法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放風箏的愉悅喚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心情舒暢、忘憂忘食,自然可以“方病不藥而愈,方饑不食而飽”了。
風箏的“四藝”
扎架子,糊紙面
傳統(tǒng)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扎、糊、繪、放,簡稱“四藝”。簡單地說這“四藝”即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但實際上這四字的內(nèi)涵要廣泛得多,幾乎包含了全部傳統(tǒng)風箏的技藝內(nèi)容。
首先是選材。風箏的骨架制作以各種竹材為主,輔以葦子、高粱桿等。竹材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在一定的溫度下它的結構變軟,很容易彎曲,在彎曲狀態(tài)下冷卻便可定型。利用竹材的這個特性,便可制作出各種彎曲復雜的零件來。風箏的玲瓏精巧也和使用這種可以任意彎曲的竹材有關。把各個竹條零件連接在一起,組成風箏的整體骨架。
傳統(tǒng)風箏的蒙面以紙、絹為主。選擇用什么紙決定于風箏的大小、部位、飛行條件、著色要求等多種因素,其中以風箏的大小為主。一般風箏越小,用紙越薄,越輕柔。例如一些小型風箏就要使用高強度的皮紙、高麗紙等,而大型風箏所用的紙要由幾層裱在一起使用。
絹是一種很薄的真絲紡織品,重量輕,強度大,有很好的著色性能,是傳統(tǒng)風箏的常用蒙面材料,但成本很高,不宜初學者使用。
如何把蒙面糊在風箏骨架上,糊藝是關鍵,主要分兩個步驟:1.涂膠:糊紙前,先把膠涂在骨架上。最好是乳膠,膠的濃度視所糊材料而定,原則上講,所糊的材料薄,可用稀一點的膠水;所糊材料強度大,就要求膠水濃一些。涂膠最好使用毛筆均勻涂在骨架上。2.蒙面:往涂好膠的骨架上蒙面要盡量準確、平整,各處的松緊程度要相當,不能有的地方緊,有的地方松,這會引起風箏的扭曲變形,甚至不能飛行。蒙面骨架糊上后,要用手輕壓四周,使蒙面與骨架貼牢,但不忙卷邊。因為在膠未干前卷邊會造成四周拉力不勻,導致變形。
風箏的造型
一個風箏,不論它的圖案和造型如何精美,只要在天空中飛得遠了,從地面望去,看到的是它輪廓的剪影。即使飛得不遠,圖案和造型都能從地面看清,但這時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輪廓。
所以,風箏的主題確定后,輪廓造型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首先是選擇最有表現(xiàn)力的造型。無論是在處理人物、動物,還是昆蟲、器皿等各種風箏的外形上,都要注意突出特點,表現(xiàn)它們最生動的形象。例如鐘馗、各種蝴蝶、蟬等風箏,都是在外形處理上很成功的。其次是利用多變的“軟造型”。除了在空中形狀基本不變的“硬造型”以外,在風箏上還有一些可以隨風而動的“軟造型”。如魚的尾巴、蝴蝶的尾巴、人物的飄帶、旗穗等。這些能動的部分可給風箏增加活力。最后還要注意空氣動力性能和結構上的需要。如果在考慮風箏的輪廓造型時不懂得風箏空氣動力性能和結構強度方面的基本要求,就會造成:因不平衡或不穩(wěn)定而不能飛行,或因強度不夠而空中解體,或因重量過大而飛不起來。因此,處理好造型與空氣動力性能和結構強度的要求之間的矛盾,使其統(tǒng)一起來,也是風箏外形設計需加以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
風箏的繪畫
風箏的特點,決定了風箏與一般繪畫在觀賞上的不同。為了滿足遠視效果的要求,風箏的色彩要鮮明,對比要強烈,色塊要大。傳統(tǒng)的風箏“黑鍋底”,只有黑白兩色,但放到天空中十分醒目。還有穿著紅袍的鐘馗、黑色膀窩里鑲嵌著大紅蝙蝠的“瘦沙燕”等等,它們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鮮艷奪目。但天藍、灰藍等色彩,在風箏上就很少應用,因為放上天空很不明顯,飛得遠些就看不見了。
制作風箏有很多顏色可供選擇,市場上可以買到化學染料,品色就是很好的一種。它是一類水溶性的染料,能完全溶于水,刷在紙上,干燥時不收縮,重量輕,透明度高,透光性更好。用品色繪的風箏逆光時格外鮮艷明麗。但有幾種顏色(如黃、綠等)耐久力差,時間一長便會褪色?,F(xiàn)在有了更好的透明色,鮮艷程度不亞于品色,而且耐久力比一般品色強得多。此外國畫色、水彩色、水粉色、丙烯色在繪制風箏時也可使用。
風箏的玩法
斗風箏:宋朝已有“以相勾引......線絕者為負”的風箏玩法,現(xiàn)只有廣東、西藏幾處尚存。
裝響器:從唐開始,風箏響器可分三類:弦、哨、打擊。(1)弦:用竹弓長弦,風吹弦鳴。北方用絲條為弦,張緊后涂蛋清以增張力,一弓可張數(shù)弦,裝在風箏上謂“背弓”。南方用藤條削薄為弦,聲有另樣。(2)哨:類似鴿哨。南通最盛。用筒狀共鳴箱者謂“哨”,用球形共鳴箱者謂“口”?!吧凇甭暭饧?,清脆,屬高音部???、哨相配,音色和諧十分悅耳。(3)打擊響器:由風車帶動輪錘敲擊銅鑼皮鼓,節(jié)奏很強,但音量有限,聲傳不遠。
“送飯”(叫“碰”):一種靠風力把物品沿風箏線送上天的裝置。到達頂端后與預先拴好的“橫棍”相撞,風翼折起,自動沿線滑下來。有的還可以在下面自動張開又飛上去,叫做“來回碰”,或“來回飯”。“送飯”的玩法很多,如送彩紙上天散下,叫“天女散花”。作成珠形的,“來回碰”,放在龍頭蜈蚣上,叫“龍戲珠”。風箏上掛鞭炮,“送飯”帶香火上去,便可以放炮,也可以送一串點燃的小燈籠上去?,F(xiàn)代還有送模型飛機或降落傘的。
掛燈:把帶著燈的風箏放上夜空,十分美麗。在唐已盛行,但后因引起火災而被禁,現(xiàn)有電池燈可用,十分安全。
操縱:北京的鷹風箏可以通過放風箏人的巧妙操縱,使其在空中盤旋,謂之“打盤兒”。通過操縱也可使龍頭蜈蚣在空中搖頭擺尾,像“活龍”一樣。近代的雙線操縱風箏可以在空中劃出各種圖形,更是令人眼花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