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莉 李承金
萬里長江源頭金沙江,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格拉丹冬雪峰由北向南奔流而下,到了云南麗江縣的石鼓鎮(zhèn),猛然間急剎車,緊緊繞住山峰,調頭120度,作罕見的“U”字形大轉彎,折向東北,“江流到此成逆轉,奔入中原成大觀”,形成舉世矚目的河流地貌奇觀——長江第一灣。澎湃的江水至此變作平靜的水流,在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穿山劈崖,筑成了絕壁萬仞的虎跳峽,驚險奇絕風景無限。洶涌的江水浩浩蕩蕩,一路向東,橫穿祖國大地,奔騰6300公里,終于匯入太平洋,成為中國的母親河,由此繁衍出了我們引以自豪的長江文化,沿途灌溉了一系列文明重鎮(zhèn),石鼓鎮(zhèn)目口是其中之一,在此,你可以盡情領略山河之壯美,追尋歷史的足跡,體驗民族文化的燦爛多姿。
“石門對石鼓,金銀萬萬廡,有人猜得出,買下麗江府。”這一諺語生動說明了石鼓鎮(zhèn)在麗江地區(qū)重要的地理位置。石鼓鎮(zhèn)是一個民風淳樸的小鎮(zhèn),背負青山,面臨金沙江,坐落在一片開闊的臺地上,云嶺千疊,江天寥廓,盡展寧和秀麗的田園風光。千所民居,層迭而建,人們安靜祥不口地生活著。古老的戲臺,經典的東巴古樂,悠遠的洞經之聲,恍若余音裊裊,在青石板鋪就的古鼓街上飄蕩徘徊,帶著穿越時空的不朽襲進異鄉(xiāng)人的心靈,讓人不禁回味。鎮(zhèn)前金沙江邊,層層柳林,蔥郁參天,護衛(wèi)著千畝良田。鎮(zhèn)左有條;中江河緩緩而下,與金沙江匯合。
石鼓鎮(zhèn)是戰(zhàn)略要地,是古戰(zhàn)場,也是紅軍北上抗日的渡口之一。相傳,諸葛亮“五月渡瀘”平定南中,元朝忽必烈“革囊渡江”滅大理,形成對南宋的合圍,均是在此地。1936年4月,由賀龍、任弼時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過云南,從石鼓、巨甸一帶渡金沙江,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石鼓人民簞石壺漿,歡迎紅軍,為紅軍擺渡。1977年,群眾在;中江河與金沙江匯合處的鐵虹橋邊,建立了一座“紅二方面軍渡江紀念碑”,革命種子在群眾中生根開花。佇立在鐵虹橋上,“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來水似銀……”《長征組歌》的歌聲猶如在耳邊縈繞吟唱,忽然細雨綿綿,煙靄迷茫,河水淙淙,似乎在講述著“憂國不忘駑馬志,赤心千古照山河”的歷史,殷殷緬懷著普曰的英雄烈土,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令人思緒萬千,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水流的轉折,歷史的轉折,二者的契合,無論是自然予以歷史的轉折,還是歷史賦予自然的必然,都是必然的奇觀。,
江河匯合處岸邊的一座四角攢尖項碣亭中,立有一塊“片石磨寒月,五花鐫赤紋”的漢白玉雕刻的石碑,形圓厚如鼓,人稱石鼓,石鼓鎮(zhèn)因此得名沿襲至今,據(jù)說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時所立,是目前麗江所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石碑之一。正面刻“記”和“醉太平”一首,背刻“彈劍歌”四首,均為明代麗江土知府木高所作,記載了明嘉靖二十七至二十八年(1548年一1549年)木氏土司與吐蕃之戰(zhàn)。碑側面有一線裂縫,按一定的周期會裂開和閉合,民間傳說,太平盛世,鼓自閉合,世事動亂,鼓自裂開。
石鼓鎮(zhèn)在軍事上乃兵家必爭之地,也不啻為在麗江地區(qū)探險訪幽的必經之地。向北可達黎明、黎光、巨甸、塔城,西去可至老君山,沿金沙江東北可到虎跳峽,自然風光和人文古跡交相輝映,令旅游探險者唏噓贊嘆,流連不舍。
這個富涵美麗傳說、深厚文化底蘊,又是魚米之鄉(xiāng)的江邊小鎮(zhèn),當年也是茶馬互市的重鎮(zhèn)。信步走上小鎮(zhèn)上的茶馬古道,仿佛一隊隊馬幫擦肩而過,絡繹不絕,馬蹄聲、鈴鐺聲、歡笑聲,在天空回繞盤旋,縹縹緲緲,徜徉在歷史的千里長河中?,F(xiàn)在每月逢五、逢十的街天,周圍群眾都紛紛前來趕集,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再現(xiàn)當時的繁華興旺之景。
旅游小貼士:麗江至石鼓有50公里,路況良好,可當天返回麗江。麗江縣城每天有數(shù)次班車發(fā)往石鼓,可在客運總站、新大街的長途汽車售票點乘車,也可乘往維西、巨甸、黎明方向的班車,車票10元左右。石鼓碑亭門票約5元,紀念館門票約3元。如果想更好地領略“長江第一灣”的風采,石鼓鎮(zhèn)后面有一座山,那里是觀景的至高點。到了石鼓別忘了吃那里的江魚,味道十分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