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培根
中國老百姓的法律知識大多是從戲曲舞臺上獲得的,譬如,古戲中,在官吏審案的大堂上,往往高掛著一塊牌匾,上書“明鏡高懸”四個大字。一般人都知道這四個字是指當(dāng)官的辦案公正,雖然對這四個字說不出更多的道道,但都能據(jù)此理解:有了冤屈可到官府大堂上去告狀,倘遇上了一位清官,則縱有沉冤,亦可期昭雪。
“明鏡高懸”原作“秦鏡高懸”,故事見于漢劉歆編著的《西京雜記》。傳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在咸陽宮中收藏了無數(shù)的珍寶,其中有一面方鏡,神奇之至。這面方鏡寬四尺,高五尺九寸,正反兩面都十分明亮。人直立對鏡,鏡內(nèi)的人影卻是倒立的,如果撫摩著胸口來照,可以清楚地照見五臟六腑,體內(nèi)有病的人,則可以照出病灶在什么地方。如果誰有壞心歹意,也能在一照之下看得清清楚楚。據(jù)說,秦始皇常常利用這面鏡子來考察宮中嬪妃侍衛(wèi)等人對他是否忠心,倘若發(fā)現(xiàn)心驚膽顫之人,就立即逮捕審訊,加罪懲處。當(dāng)然,這決不會是事實,《西京雜記》中也說,可惜這件寶貝早已流失了。說是當(dāng)劉邦和項羽先后攻入咸陽的時候,劉邦倒還好,把咸阻宮的珍寶全都封存了起來,項羽可就不同了,他從劉邦手中奪走了不少珍寶,這面神奇的方鏡,就在那個時候不知被弄到哪里去了。神奇的鏡子是不存在的,但由于有了這么一個傳說,以后就用“秦鏡”或“秦鏡高懸”作為對善于明察是非、判案公正無私的法官的贊詞。
其實,人們一般都不會去考究歷史故事或傳說是否真實,人們都清楚,傳說反映的往往是老百姓的一種心愿,一種期盼?!扒冂R高懸”是老百姓對為官執(zhí)法者清正廉明的希冀,而且,由于法制尚未健全,老百姓的這種希冀也就愈加強烈。
漢字的“法”原作“溏”,《說文》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薄靶獭痹诠糯兄卫碇x,諸子百家中,法家注重“刑”,也就是強調(diào)法治。“廌”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又作“解扁”、“解豸”、“觸觚”。漢代王充在《論衡》中有記載,說這種神獸的形狀猶如一只角的羊,它有一種特殊功能:“性知有罪”。相傳舜的時期,皋陶曾掌管刑法,這位法官便利用過這種神獸?!捌渥镆烧?,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庇纱丝磥?,這種神獸在懲治腐敗中,堪當(dāng)重任。
神曾的傳說當(dāng)然也是假的,但與之有關(guān)的這個在今天看來太過復(fù)雜的“灋”字卻說明,我們的先人在造字時已將深刻的意義寄寓在其中了,今天分析起來。仍然回味無窮。
為官者須清如水,執(zhí)法者須一碗水端平;倘若貪贓枉法,則須有一種神獸用一種特別厲害的角“觸之”、“去之”,這就是老百姓的希冀。
舊時,為官清正者在離任時,地方百姓會在自家門前或城外通衢擺列方桌,每桌上置一盆清水,放一面明鏡,為其送行。一盆清水,一面明鏡,寓意甚明:清如水、明如鏡。這是老百姓對地方官的最高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