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相如
五溪湖聽鷺
我平生有三大愛好:寫作、旅游、攝影。只要風聞哪里景色秀美,必定千方百計去游,去攝,去寫,讓三種愛好找到釋放的空間。今年暑假,外出開會,在長途汽車上偶爾聽到一位返家探親的旅客說,他家鄉(xiāng)湖南花巖溪的風景很美,我立即接下話茬:花巖溪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畫嘛,肯定有著如詩如畫的境界,并決定到藏匿于深山之中的詩畫世界一游。
從常德出發(fā),沿著崎嶇山路,驅車五十公里,終于如愿以償。一到花巖溪,我四處奔走觀望,尋覓我心目中的詩畫。在一派天然的綠色世界里,有狀如吼獅、臥虎、千年龜的怪巖聳立,是為“巖”;有道道蜿蜒曲折,清澈見底的小溪,是為“溪”;唯獨尋花不見“花”,三景缺一景,不免有些遺憾。當地人說,春暖花開之時,漫山遍野,鮮花盛開,那時才是名副其實的“花巖溪”?。∥野蛋德裨棺约?,來的不是時候。湖南老鄉(xiāng)安慰我說:看不到花不要緊,可以看會飛的花——白鷺嘛!
當天下午,我便同林森一起迫不及待地前往白鷺的故鄉(xiāng)五溪湖看鷺去了。來到入口處,只見一座巍峨的城堡聳立路旁,名曰“觀鷺臺”。想來此處便是觀鷺的最佳位置了。我們拾級而上,登到臺頂,朝東遠望,在木山嶺上空,足有數萬只白鷺上下翻飛,猶如漫天雪花在空中飛舞。霎時,像聽到什么命令似的,數萬只白鷺幾乎同時停泊在杉林樹冠。林森親昵地拐了拐我說:“你不是在覓花嗎?杉樹頂上不是開滿了潔白的花朵嗎?”經他一點撥,我也醒悟過來了:啊,是花,是花!郁郁蔥蔥的杉樹林綴滿了點點白花,真是大自然的杰作!我要驚喜地告訴世人:花巖溪不僅有春花,而且還有奇異的夏花——鷺化之花!
這時我才發(fā)現,身邊還有一個觀鷺人。他戴著墨鏡,靜靜地低著頭,伸長耳朵,用手護著,朝白鷺方向傾聽。我感到奇怪:“你怎么……”話剛出口,我才發(fā)現他手中拄著一根盲人棍,連忙把下面的話吞了下去。幸好盲人并不介意,他緩緩地說:“你們是用眼睛看鷺,我是用耳朵聽鷺,同樣能夠感受白鷺的美?!蔽疫B忙學著他的樣子,摒住呼吸,護耳傾聽,可是距離太遠,什么也聽不到。盲人笑笑說:“只要你的心靜,聽得到的!”
聽鷺的功力,與盲人相比,自愧弗如。要想聽鷺聲,看來非近觀不可了。我們離開觀鷺臺,信步來到五溪湖邊,尋船前往木山嶺。在湖邊遇到一個干干凈凈的莫姓青年,他邀我們到家小憩。剛一坐定,他的同樣干干凈凈的妻兒立即端來涼茶。原來這是一幢木結構的家庭旅社,地板亮得能夠照出人影,床鋪整潔得一塵不染,廚房、衛(wèi)生間沒有一點污跡,就連周圍的水泥地也找不到一點灰塵,令我噓唏不已。林森對我說:“山林里到處是綠樹、碧水,哪里去尋灰塵呢?”我們說明來意后,這位姓莫的潔凈青年二話不說,就劃著木舟載我們穿湖覓鷺去了。
我們的小舟在清澈的五溪湖上漂蕩,徐徐涼風吹來,空氣格外清新,勝過城里的空調。最為有趣的是,前面一只水鳥看到我們來了,十分高興,拍打著翅膀在湖面穿行,好像在給我們帶路。一道道弧形的水花,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猶如彩虹點綴在湖光山色之中。
五溪湖碧綠碧綠的,四周長滿了嫩綠的楠竹,看不到一片裸露的土壤。我掬起一捧湖水,清澈透明,完全達到了飲用水的標準。我情不自禁地感嘆道:“在山洪暴發(fā)的夏季,這里的水居然一頃碧波,毫不混濁,實在難得!”林森糾正道:“水本無色透明,是周圍的青山使它染上了碧綠的色彩?!毙∧嬖V我們:湖水是由五條溪流從四周的山峰流下匯集而成的。花巖溪是國家級的森林公園,自然環(huán)境保護得很好,根本不存在水土流失的現象。一年到頭,溪水潺潺,清澈見底,不知混濁為何物。白鷺最喜愛潔凈,世代以此為家鄉(xiāng)。每年三月,數萬只白鷺從遙遠的南方飛回,在木山嶺締結良緣,生兒育女;金秋時節(jié),又飛往南方越冬。從古到今,年年歲歲,延綿千載。
說話間,不知不覺來到了白鷺的棲息地木山嶺。小莫將小舟停泊在岸邊,讓我們得以近距離接觸白鷺。這里是白鷺的樂園。成群結隊的白鷺或?;蝻w,自由自在,無憂無慮,沒有人干擾他們寧靜的生活,他們純乎是木山嶺的主人。
看,成年的白鷺拖著長長的雙腿在空中翱翔,只只稚氣的幼鷺則追逐嬉戲,練習飛翔的本領,為秋后的萬里遠航進行體力和技術準備。好一幅充滿動感和生機的百鷺圖,不,應該是萬鷺圖啊!
聽,白鷺動聽的叫聲:“嘰嘰嘰”這是幼鷺嬉戲時的啾鳴;“嘎——嘎——”這是成鷺在訓導幼鷺的吼聲。啊,這分明是由多聲部組合而成的有聲有色的萬人大合唱,演出的地點不在狹小的舞臺,而在藍天、白云、綠樹、碧水之間,其氣勢之磅礴為人間所絕無,木嶺所僅有!
太陽快要落山了,我們戀戀不舍地告別白鷺,乘舟而歸。歸舟之上,寂靜無聲,誰也不言語,全都沉浸在動人心魄的鷺歌之中。滿目青山夕照,伴著“嘩——嘩——”的單調水聲,我的萬千思緒凝聚為一句最為單純的話語:這里的山是純凈的,水是純凈的,鳥是純凈的,人也是純凈的,似乎是一個世外桃源,幸未受到混濁的世俗世界的污染。想著想著,我竟然睡著了。我似乎化為一只鳥,落到了碧綠的樹叢之中;化為一滴水,融入了碧波蕩漾的純凈世界……
探尋陶公足跡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陶公雕像前留影為念。四周的曲廊碑刻林立,鐫刻有李白、王維、孟浩然、韓愈、劉禹錫、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人的詩文,篇篇均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本體詠嘆抒懷??戳艘陨媳暮?,我深為震撼:一篇320字的短文,居然家喻戶曉,世代傳頌,為歷代如此眾多的文壇英才所景仰和詠嘆,這是十分罕見的文化奇觀!陶公即令沒有其他詩文留世,僅此一篇亦足千古矣!這對于粗制濫造的多產作家不也是很好的警示嗎?
離開陶公祠,眼前是一片奇異的竹林。此竹眼看為圓,手摸為方,名曰“方竹”,似乎在告誡世人一種富有哲理的為人之道:只方不圓,難以立世;只圓不方,流為圓滑;貌圓實方,既可靈活應對種種是是非非,又能夠堅守固有的為人準則,可謂兩全矣!
堪與方竹媲美的是水源洞。水源洞位于臨仙澗。其澗不寬而落差甚大,久旱不絕,雖山洪滾滾而澗水猶澈,蜿蜒清流順勢而下,叮咚之聲猶如仙樂在山谷回蕩。每逢桃林落英繽紛,花隨水去,風流獨勝,真乃“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夏日炎炎,此地卻爽風徐徐,好一個清涼世界,讓人不愿離去。臨仙洞洞頂有泉,串滴如露;洞前有潭,須發(fā)可鑒。洞口“松竹夏生寒,草木秋不萎”。明代知府題曰“洞口長春”,唐代文人狄中立謂之“厥狀如門,巨石屏蔽,靈跡猶存”,道出了仙洞的神秘色彩。
要到達仙洞,須跨越遇仙橋。原橋系一塊自然崩落的危巖橫臥于澗,結構天成,堪稱仙跡。我從橋下仰視橋頭,依稀可見一女子逆光而立,我以為有幸遇到了仙女。當我們拾級上橋之際,那仙女竟然飄然而至,來到我們面前。這時我才看清,她原來是一個身穿凡衣的女子。她主動上前與我們打招呼,說洞里很黑,問我們要不要電筒。我們說有打火機可以照明。她說孩子今年讀高中要交9000元,她正在設法湊錢。希望我們能夠買她的電筒,算是對她的支援。面對這樣一位在雨中佇立的誠懇的慈母,我們還有什么可說的呢?于是每人買了一個電筒,做好進洞的準備。
達仙洞正如陶淵明描述的一樣,開初一段極為狹窄,僅夠一人通行。我們小心翼翼地步入山洞,伸手不見五指,這時才感到電筒的妙用。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地在洞中前行數十米,仿佛看到一絲光亮,即刻信心大增,找到了在黑暗中尋求光明的感覺,腦中閃出了陶公的名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步出狹窄黑暗的山洞,頓時眼前一亮,天開地闊,此情此景,唯有“豁然開朗”四字可以形容,深感陶公用詞之妙。
走出達仙洞,自然到達了仙境。憑欄俯視,秦居古舍,良田美池,桑竹曲廊,盡收眼底。雞犬之聲依稀可聞,只只雛鴨搖擺緩行,使靜謐的田園圖具有了動感。這便是陶淵明心目中的仙境!這便是世世代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世外桃源!我心中不禁涌出了一絲苦澀:這只不過是沒有戰(zhàn)亂,沒有欺詐,無衣食之憂的古樸的農家生活而已。但是,長期以來這并非高標準的生活,只可能是無法實現的夢想而已。中華民族是最知足的民族,他們的要求并不為高,可是他們的合理要求竟然屢屢被粗暴地拒絕,難怪一貫忍辱負重,逆來順受的民族也要揭竿而起了。由此我們可以找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舉措之所以大得民心的深層次的歷史原因所在。
離開秦人村,我們沿著名曰“上天梯”的蹬道,登上了桃花山的最高峰,峰頂便是赫赫有名的高舉閣。此閣取陶詩“高舉尋吾契”句命名,閣內藏有眾多名聯。據稱登閣四顧,目極千里,有高舉凌云,飄然欲仙之感,以致登閣者發(fā)出了“九宵風近防吹帽,千仞閣高試振衣”的感慨。遺憾的是,閣門緊閉,無法進入。我從門縫往里觀望,但見對聯懸滿四壁,中間擺滿了桌凳。閣前只有一個干瘦的老頭在兜售十二生肖命帖。他說:“閣里本來可以喝擂茶,但是昨天賣擂茶的等了一天都沒人光顧,所以今天不來開門了?!彼钢鹤永锏氖收f:“如果不下雨,你們可以在這里休息一會兒。”此時我們早已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極想坐下休息??墒黔h(huán)顧四周,唯可一坐的只有老頭面前的擺有命帖的兩條木凳。但是他不開口,我們也不便去坐,于是只有席地而坐了。
休息片刻,我們準備起身下山。林森看到閣后有一條小路,連忙前往探路。干瘦老頭見狀,急匆匆抱著一堆劣質衛(wèi)生紙沖了過來:“要上廁所嗎?五毛錢一位!”林森聽到喊聲,急忙返身,嘴里連連說“不不”,我笑得前俯后仰,替他解釋:“老大爺,他是在找下山的路呢!”面對閣前縱橫交錯的小道,茫然不知何處是歸途,只好求助于老者:“請問下山該走哪條路?”干瘦老頭忙著收拾衛(wèi)生紙,頭也不抬地回答道:“哪條路都通?!?/p>
既然如此,我們便選擇了左側的一條平緩的石板路下山。走了一個多小時,只見絕壁處站立著一個廟宇,前無通道,只好原路返回。到了高舉閣,我們又選擇了一條狹窄陡峭的山路,想必能夠直抵山下。走了一陣,并不見山下公路的影子,卻見一間白色小屋,林森自告奮勇地前去問路。我腳癱手軟,實在走不動,但又無處可坐,只好把傘翻放地上,淋雨而坐。沒坐多大一會兒,只聽林森尖叫一聲,狂奔而出。我以為發(fā)生了什么事,急忙前往救援。原來林森前去問路,屋內空無一人,卻竄出兩只大黑狗,把林森嚇得心驚肉跳,狼狽逃竄。萬般無奈,我們只好再次回到高舉閣,又選擇右下方的小徑走去。林森邊走邊罵干瘦老頭不肯告訴下山路徑,以致讓我們走了不少冤枉路。我說:“誰讓你既不買人家的命帖,又不肯上他的廁所呢?你沒有讓他賺上一分錢,他憑什么與你白費口舌!”林森自我解嘲道:“看來凡人進仙境,不迷路是不可能的。連武陵那樣的半仙之人都要迷路,何況我等愚鈍之人呢?”
說笑之間,不覺來到一座秦舍,門口衣著古樸的秦女殷切地邀我們進屋小憩。剛一落座,她立即端來熱氣騰騰的擂茶,隨之擺上幾小碟鍋巴、米花、咸菜之類謂之“押桌”的食品。我們喝了熱茶,心里熱乎乎的;品嘗特色零食,更增添了幾分情趣。我們似乎感受到了陶淵明筆下秦人的熱情好客,盛贊桃花源民風之淳樸。吃完一算賬,我們愕然了:在外面10多元就吃得下來的擂茶竟要收40元。經過討價還價,秦女還算通情達理,最后收了25元作罷。付畢茶款,我們理直氣壯地向秦女打聽下山路徑。秦女倒也熱情,把我們帶到路口,一一指點迷津。轉過路口,我們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兩次問路的經歷,使我們明白了:今日之桃源已非昔日,即令問路也沒有無償服務之說。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如果在小農經濟時代是可能存在的話,那么在商品經濟時代則斷然不可能存在。商品意識隨著商品一起早已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以致每個人的腦細胞,以往的世外桃源也概莫例外。過去讀《桃花源記》曾有一事不明:為何武陵人“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現在終于明白了:他既沒有給秦人付酒錢,也沒有在桃花源上廁所,誰愿意為他指點迷津呢?這也算是本人通過親身實踐對傳世之作做出的新解吧!
逃離桃花源
回到昆明,我逢人便問:“你在公路上劃過船嗎?”正當對方愕然之際,我不無驕傲地說:“我劃過!”那神態(tài)想來就像阿Q從城里見識了革命黨后盤著辮子返回未莊時一樣。
淅淅瀝瀝的雨,整整下了一夜。昨天雨中游桃花源,已了卻多年夙愿,今天該離開了。清晨起床,草草收拾行裝,打著傘,拖著行李箱,即到總臺辦理退房手續(xù)。突聽一男子在屋檐下呼喊:“快回去!莫退房!”我停步佇立雨中,警覺地看著那男子,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那男子隔著雨簾大聲喊道:“昨夜一陣暴雨,桃花源四周的路全部被淹沒,這里已成一座孤島!快回房間等待水退了再走!”他看到我有幾分疑惑,又喊道:“你沒有聽廣播嗎?湖南省政府發(fā)布了緊急動員令!”我側耳細聽,遠方果真時斷時續(xù)地傳來了播音員嚴峻而鎮(zhèn)定的聲音,大意是:湘西北遭到千年一遇的暴雨襲擊,澧沅二水泛濫成災,武警部隊連夜進軍,保衛(wèi)常德……
消息被證實,可是我卻犯難了:已經買好了第二天的機票,今天無論如何要趕到長沙才行??!情急之中,我提出了一個低智商的問題:“什么時候水才能夠退下去?”那男子無奈地搖搖頭:“這個問題你得去問老天爺,我怎么知道呢!”我終于明白了擺在面前的嚴峻現實:水患剛剛開始,大有愈演愈烈之勢,被困桃源何時了?不如即早抽身吧!于是不顧賓館服務員的一再挽留,決意沖出洪水,離開桃源。
在賓館門口叫了一輛三輪摩托,驅車前往水患前沿。剛過了收費站,就到了洪水淹沒的公路地段。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肆虐的洪水滾滾滔滔而來。昨日的棉田已不見蹤影,公路兩旁的電桿只露出頂端,好似兩排竹竿整齊地插在水中,桃樹頂上的枝葉被洪水卷來推去,無力地向蒼天呼救。公路邊緣爬滿了螞蟥,行李箱則成了各類昆蟲的救生艇,就連身上也有一只只螞蚱跳來蹦去。他們也有生命,也有求生的欲望??!任憑他們去吧,在災難中能為弱小的生命提供庇護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洪水步步緊逼,我們一退再退。好不容易等來了一條無篷破船。那船在雨中搖來擺去,船夫不停地在舀漏入船艙的水。大家都不敢拿生命冒險,只有一位勇敢者乘破船而去。我看到他打著傘,端坐船頭的模樣,好像英勇的赴難者,心里存有幾分敬意,但更多的是擔心。
又等了一會兒,來了一只有篷的機動船。焦急的趕路人一擁而上,很快就把船艙擠滿了。船艙低矮狹窄,只擠得下八個人,而且還得低頭而坐,再強硬的漢子在這里都只能做蜷縮于繭殼中的春蠶。船終于啟動了。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離開洪水圍困的孤島,心里輕松了不少。柴油發(fā)動機的油煙不斷往船艙里灌,大家用手捂住口鼻,沒有任何怨言。一個從洪水里逃出的湖北人掏出香煙抽了起來。他深深地一吸,然后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那白色的煙霧在狹窄的船艙里縈繞,似乎使他的緊張情緒得以緩解,并給他帶來了希望和夢想。
小船在茫茫的洪水中行駛,好似一片樹葉在大海里漂泊,顯得那樣的渺小,而且隨時都有被巨浪吞沒的危險。盡管如此,還是有幾分愜意的感覺。平時都是貼著公路地面行駛,今日竟然浮到行道樹的樹冠之上行駛,真有天上人間之感。
小船駛離公路,越過棉田,隨著水勢,沖入沅水。船體在激流中搖擺著破浪前進,終于來到了雄偉的沅水大橋。船上的乘客呼喊了起來,慶賀在人生的道路上又闖過了一關。小船停穩(wěn)后,乘客依次上岸。我右手提著行李箱,從船頭跨步上岸之時,船身搖擺,重心不穩(wěn),我的身體朝右傾斜,險些跌入水中。幸好船夫上前扶住我,并且接過我手中的提箱,才得以安全上岸。我站在泥濘的岸邊,面對兇猛的洪水,真有些后怕:如果剛才摔了下去,后果不堪設想!船夫非常公道,每人只收15元的船錢。他不無歉意地說,平時只收10元,今天情況特殊,多收一些。我對船夫十分感激,心里暗暗說道:在洪水之中能夠逃離桃花源,就是收100元也值得。此時我倒親身感受到商品經濟的優(yōu)越性。正是商品經濟的利益驅動,使船夫得以載客離險境,否則誰愿意冒這個險呢?
我在橋頭攔了一輛路過的長途客車,登了上去。舒適的客車載著我慶幸的心,沿著高速公路,朝長沙風馳電掣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