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 光
遇到同樣的事件,若用不同的心態(tài)去對待,則會出現(xiàn)不同的結果。下面講述的兩位老人就是這樣的例子。
有兩位生活經歷和身體狀況都很相似的老人,由于他們晚年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觀念不同,一位已謝世多年,另一位卻至今健在,而且精神矍鑠。
第一位老人事業(yè)不順,中年時被錯劃為右派,4個兒女因此受到誅連而被分配到邊遠地區(qū)。他覺得是自己連累了孩子,對此胸中裝滿了“嘆息與內疚”。盡管后來平反給他晉級提職、分了住房,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他依舊整日抑郁寡歡,自責自嘲,還沒等到退休就撒手人寰。
而另一位老人雖在“文革”中飽受了批斗之苦,兒女們也都到邊遠山區(qū)插隊并安家落戶,但他心胸豁達,想得開放得下。他認為,孩子長大了就應自強,應學會獨立生活,老人要尊重兒女的志向和選擇。老人如今“退而不休”,在家里閑不住,養(yǎng)花、讀書、看報、習練書法,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悠然自得,自尋其樂。
兩種心態(tài),兩種思維方式,所產生的后果迥異?,F(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可謂司空見慣。環(huán)顧周圍的人們,有的人心胸狹窄,心理脆弱,不能高瞻遠矚,而是回頭悲嘆,常被一些不順心的往事所纏繞,以致陷入一種自責內疚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可引發(fā)疾病。而有的人心地坦然,凡事都能想得開,能用積極的心態(tài)看待人生,因而活得瀟灑,活得健康,活得快樂。
英國哲學家迪斯茨說過:“人生的內涵就是在各種困苦中煎熬?!鄙畹霓q證法也告訴我們,人生是一條“曲線”,在這條曲線上,處處都會遇到挫折、失意和困窘,人人都可能有難言之苦。面對這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云,應該以正確的態(tài)度直面人生,放棄重負,尋求快樂。
放棄心理沉重,就是對自己的坎坷經歷和多舛命運不要念念不忘、耿耿于懷;放棄心理沉重,就是對自己官場的沉浮、商海的風浪,不要去仔細 “推敲”和“咀嚼”,或責怪自己無能,或追悔昔日的失誤;放棄心理沉重,就是對自己生活的困窘、理想的落空,不自嘲自諷,不垂頭喪氣;放棄心理沉重,就是對名利決不苛求,對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不斤斤計較、糾纏不休。
放棄心理沉重,就是要用換象思維審視人生,看待自己;放棄心理沉重,就是不要再想過去的事情,把心中的煩惱憂愁,沉疴傷疤,失誤過錯,當做一閃即逝的煙塵和夢幻;放棄心理沉重,就是不苛求人生的完美,因為絕對的完美是一個求不盡的“圓周率”,只要自己努力、追求、付出,就是一個真正的自我。
放棄心理沉重,符合人類生存規(guī)律。一位名人說得好:“從某種意義上講,放棄比獲取更接近生命的本質,因為任何人遲早總要放棄自身最寶貴的東西——生命,由此也就放棄了在其生命過程中所獲得的一切?!泵靼琢诉@一道理,我們就能甩掉“沉重”這個心理包袱,解開“沉重”這團心理死結。
放棄心理沉重,才能贏得健康,才能感受人生的快意,生活才會多味,生命才會多彩。放棄心理沉重需要勇氣、信心和睿智,使自己所有的優(yōu)點和缺點,美麗和鄙俗,都在不經意間展現(xiàn)給他人和社會,從而獲得坦然、快樂的“回報”。人生在世,苦樂相伴,坦途與坎坷相隨,何必雙眉緊鎖,叫苦連天,要學會在陰云密布、寒風刺骨的天氣里尋找“溫暖的陽光”。
人生是多頻廣譜的,您不妨把生命中的苦樂都看做是一份美麗和燦爛,去愛惜,去珍視,生活才會精彩有味。該放就放,因為“沉重”絕對不是生命的終極意義,而快意人生才是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