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斐然
諾曼底登陸紀念日讓大家開始了對二戰(zhàn)的緬懷,明年又將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影視圈里自然不會寂寞。大陸第一部反映二戰(zhàn)時期中國人救助被德國納粹迫害的猶太人的電視劇《上海風云》預計將在明年推出。
這部中國的《辛德勒的名單》講述了一個猶太銀行家的女兒在中國人的幫助下,“經(jīng)過一系列險象環(huán)生的斗爭”,最終粉碎納粹的“梅辛格”計劃,成功拯救了三萬猶太人的故事。這個數(shù)字可比德國商人辛德勒救下的猶太人多出很多。
這段歷史在中國鮮為人知,但以色列人對此卻念念不忘,以至于在中國領導人訪以時,其總統(tǒng)亦就此向中國領導人表示感激之情。當猶太民族在那個年代面臨滅頂之災時,中國人以自己的仁愛之心伸出了救助之手。
作為一部希望贏得人眼球的電視劇,《上海風云》的劇情中有好幾條不同的線索交叉進行著——日本法西斯、德國法西斯、上個世紀30年代的上海大亨、一個英雄式的中國青年與大亨美麗的女兒,以及同樣美麗的猶太姑娘之間的戀情。亂世中的正義與邪惡,青梅竹馬、俠骨柔腸,加上悲壯而完美的結(jié)局,《上海風云》似乎具備了一切走紅電視劇需要的因素。
但是,這更像是拍給老百姓看的豪門言情劇,攝制者的歷史背景,使其難以和《辛德勒的名單》相提并論??催^斯皮爾伯格這部經(jīng)典之作的人不會忘記,毒氣室里等死的猶太人惶恐而苦難的面容。這個命運多舛的民族的表情被刻畫得震撼人心。然而,在《上海風云》里,描述猶太人的命運、性格以及生存狀態(tài)方面,與國外此類題材相比尚有差距,事實上人們更愿意看到的恰恰是這種東西。
在二戰(zhàn)題材的影視劇中,猶太人似乎是個永遠的話題。從上個世紀50年代法國大師雷奈的紀錄片《夜與霧》,到1993年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再到最近的《何處為家》、《鋼琴師》,西方人對于這樣一個牽動了人類歷史與情感中諸多神經(jīng)的特殊民族始終抱有很深的興趣。影視劇中的各色猶太人故事不同,背景也相異,然而,西方人對于猶太民族以及整個人類行為的反思,卻一樣地深刻和嚴肅?;蛟S是因為,猶太人的這段歷史對于西方人——不管是受害者還是被害者——來說,都是切膚之痛。而東方人對于這段歷史,更多的是一種旁觀的心態(tài)。
畢竟中國的導演并不是像斯皮爾伯格那樣本身就是一位猶太人,但《上海風云》的拍攝還是讓人想起了那段歷史,在我們的影視題材中,猶太角色的缺失由來以久,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上海風云》的拍攝完成不失為一種有意義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