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莎莎
干枝梅的品格
第一次“回歸”草原,是9年前,草原最盛大的民族節(jié)日——那達慕大會把我的心吸引了去。9年中發(fā)生過的許多事都已忘懷,就像大雁飛過的天空,雁已了無蹤影;就像魚兒游過的水面,波紋已平息。但當時草原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就像我不會忘記自己的模樣。
遠山還戴著潔白的“帽子”,那是經年不化的積雪不肯向草原說拜拜。晴空萬里的草原在沸騰,人聲、馬聲、風聲、鳥聲、蝶聲、花聲……8月的草原是五彩繽紛的,好像全世界的花草都聚集在草原上開著它們自己的“那達慕”,它們精心打扮,把藏了一冬的最美麗的色彩綻放在陽光下。紅的黃的粉的,藍的紫的橙的……我的眼睛不夠用了。
有一種星星似的小花,幾十朵環(huán)繞組成一個球型的花朵,名叫“干枝梅”,有粉紅色和藍色兩種,粉紅嫩得似少女的紅唇,藍色悠遠似天空。它的花瓣在我的注目下竟然在顫動,好像在和我說著什么。我充滿無比愛憐把耳朵貼在花上,我感到它在笑,笑聲綿長,在萬里草原上擴散開來。牧民告訴我,摘下的干枝梅放在家里10年都不會變色,因為它渴望永生。
我不由想起一種南方紫色的花朵,它叫“勿忘我”,那紫,紫得沁人心脾,當別的花都垂下了頭顱,它的頸項還高昂著。別的花都變黑了,它竟奉獻出它黃色的花心,宛如杜鵑啼血、鳳凰涅槃般壯美。紫和黃是一對“對比色”,開在一起燦爛似朝陽。小小的勿忘我竟剪裁了這燦爛的紫和黃來作為自己的色彩,并將黃色作為壓軸的好戲來上演,而且永不落幕。因為即使它干了脆了,那色彩還是星辰般高掛。草原的干枝梅和南方的勿忘我竟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代表了一種精神、一種毅力、一種品質。
“那達慕”在蒙語中就是“競技”的意思。所以,那達慕大會上要舉行摔跤、賽馬和射箭這三項民族體育的傳統競技項目。這不,摔跤手出場了,他們都身著長袖的皮短衣、皮短褲和長皮靴,露出結實的腰肌、腹肌和粗壯的大腿。幾個回合下來,個子稍小的那個選手竟把那個大個子選手摔倒了??磥?,摔跤也不是使蠻力哦。技巧、靈敏度和力量是同等重要。
小賽馬手也出場了,10來歲的年齡,騎著駿馬馳騁原野,身輕如燕,身姿矯健,羨煞多少成年人。
姑娘們也沒閑著,在大冬天里用頭巾把臉包得嚴嚴實實的蒙族姑娘們,在這時露出了本來的面容:白晰的肌膚、圓潤的臉龐、水靈的眼睛,讓人心醉。她們唱著酒歌,把哈達獻給她們心中的英雄。
這情景不禁使我想起蒙族歌唱家德德瑪唱過的一首歌《阿爾斯楞的眼睛》:“要說飛快的駿馬喲,數我們草原的馬群;要說勇敢的小伙子,數那放馬的阿爾斯楞。啊,他那馴馬的本領啊,贏得了人們的贊賞,他那深情的眼睛,印在了我的心?!泵勺逍』镒?,個個都是阿爾斯楞。
在草原上,常有盛裝的姑娘小伙子端著銀碗捧著哈達唱著酒歌來敬酒,我雖聽不懂歌詞,但仍感受到歌中張揚的歡樂氣氛。為了不失禮,接酒禮儀是早前學過的。接過酒碗,用無名指沾酒,一敬天二敬地三敬祖先,再一古腦兒喝下。那一銀碗至少有一兩,是地道的高度白酒,喝下去立即熱血沸騰,讓我想放歌草原,想騎馬馳騁。
我還被請進了叫做“金頂大帳”的仿蒙古包餐廳里,這個“贗品”可比“真品”氣派多了。頂篷上描繪的是一幅藍天白云圖,四周是環(huán)形的蒙古草原風情畫,蒙族人民的放牧生活、婚喪嫁娶、體育歌舞、民間神話在上面全有生動的描述。
除了最高禮節(jié)的烤全羊,涮羊肉也是少不了的,每人前面一個小酒精爐,自己涮自己吃,調料也隨自己添加。當然,奶茶、奶油、奶酪、奶皮子、酒釀等傳統食品是必不可少的。草原上的牧民最愛的食品是羊肉、磚茶和奶酪。
離開草原時,朋友叫我摘幾枝干枝梅作紀念。但我覺得干枝梅屬于草原,所以我沒有帶走它,但它多年來一直開在我心里。我想念它時,就翻出記憶的相冊來回味,讓它淡淡的芳香籠罩在我的周圍。一旦我對它的思念之情無處釋放了,我會重回草原。
草原深深額吉親親
您曾把19歲的花樣年華交給了28個孤兒,
您曾用柔弱的肩膀托起了一群國家的孩子,
您的心像草原一樣寬廣,
您的笑像長調一樣深沉。
您曾把蒙族母親的愛撒播給漢族的孤兒,
您曾用草原的情溫暖了南國人的心房,
您的愛如天空一般高遠,
您的情如河流一般綿長。
額吉,額吉,善良的額吉,
你的精神已如芨芨草一樣生生不息。
依依不舍走出都貴瑪老人的蒙古包,以草原的月色作背景,我一邊流著淚,一邊在心里寫下這首取名《額吉》的歌詞。我也是第一次用蒙語“額吉”(母親)叫一個蒙族老人。2004年“五一”,我們從葛根塔拉出發(fā),踏過半荒漠化的土地,奔波150多公里,遭遇吉普車在荒無人煙的茫茫原野上拋錨的困境,終于來到草原深處的腦木更蘇木,就是為了見見這位全國勞動模范、這位偉大的母親。
上個世紀60年代,災荒年辰讓南方3000孤兒危在旦夕。周恩來總理動情地把這事一說,烏蘭夫同志更是真情地表態(tài):把孩子們送到草原上去吧,那里的牧民會用牛羊的乳汁把他們養(yǎng)得壯壯的。
3000孤兒送到草原了,當時才19歲的蒙族姑娘都貴瑪當起了28個孩子的臨時媽媽,她把第一次的母愛獻給了來自南方的漢族孩子。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懷?。?/p>
孩子們大了,奔向四面八方,邁入花甲的都貴瑪老人仍舊愛戀著這片生養(yǎng)她的草原,打草、放牧、植樹、剪羊毛,勞動著,快樂著,過著平凡而充實的日子。
草原的生活還不富足,一年里很難去集市買一回蔬菜吃。所以在時任廣東省紀委常委、秘書長的張宇航大哥和妻子麗梅大姐給老人1000元之后,我也把500元塞進老人手里。老人沒有推辭,她接受了,就像一個母親接受了兒女的孝敬。我們擁抱在一起,我深情地輕輕地在她耳邊叫了一聲“額吉”。
隨后她親自給宇航大哥和麗梅大姐穿上她送的蒙古袍,紅頭巾下她那古銅色的臉上洋溢出歡快的笑容。
老人為迎接我們也特地穿上嶄新的蒙古袍,她給我們敬馬奶酒唱祝酒歌,歌聲飄出蒙古包,在草原的夜色里久久回旋。
再溫馨的相聚也要分離,當我們離開老人的時候,大家的眼里都濕潤了。老人的蒙古包離我們越來越遠,她耀眼的紅頭巾也漸漸消失在草原的夜色中。
父親的草原
我的父親解放前作為重慶地下黨的一員,一直從事《挺進報》的發(fā)行工作。在重慶渣滓洞白公館犧牲的陳然、江姐都是他的戰(zhàn)友,也因此這一項成為歷次運動他受批判的罪名:人家都犧牲了,你為啥還活著,肯定是叛徒。這是那個年代的荒唐。所以父親晚年非常珍惜國家授予他的那塊“共和國的締造者”紀念獎章,那是用生命換來的。
1954年他棄官從文,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就讀,由于成績優(yōu)異,讀到二年級學校就要他留校當老師。父親渴望讀書,仍繼續(xù)他的學業(yè)。但1957年的那場災難再次降臨到他頭上,他戴著沉重的右派帽子,被發(fā)配到內蒙古集寧一中。一呆5年,直到被精簡回南方。
應該說內蒙古是他的傷心地,永不回頭、永不提及、永無牽掛、永不懷想好像才正常。但就像蘇東坡被發(fā)配到嶺南,卻還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的感懷一樣,父親說到內蒙古,更多的是感動與留戀。
他在內蒙那段,正逢災荒年,許多人餓病餓死,可父親竟白胖了,因為有同宿舍的蒙族老師賽基日夫經常回家割一塊羊肉或牛肉拿來,兩人在火爐上一邊烤肉一便長聊。好香的烤肉呀,里面滿載了蒙族兄弟濃濃的情意。還有門衛(wèi)李大爺,經常拉父親去家里,讓大嬸炒上滿滿一大碗土豆泥端到面前看著他吃下,不但從沒把他當另類,反而給他這個異鄉(xiāng)人以更多的溫暖?;氐侥戏剑赐炼鼓嗳耘f是父親最愛的食品。只有他能夠品出里面百感交集的滋味。
父親回到南方很久了,還和內蒙古的老師們通著信。也經常表達要重回內蒙古看望他日思夜想的蒙族兄弟的愿望,但終因各種原因未能成行。
這次我重回內蒙古,烏蘭察布盟的領導們聽說我想去看看父親曾經戰(zhàn)斗過的地方,就專門安排時間陪同我一起前往。令我異常興奮的是,那天正逢老干部活動,我竟見到了已經86歲高齡的李大爺,還有和父親一起工作過的王老師等老一輩教師。我滿含熱淚對李大爺說出我的感謝之情,他只是點著頭笑著。
更值得自豪的是,如今的集寧一中不僅有全國最氣派的校園校舍,還有過硬的師資力量,整體教與學的水平都在北方名列前茅。
年青的新校長熱情邀請我代表我父親參加未來的校慶。我高興地答應了。其實我把心早就留在這里了。
集寧是我父親戰(zhàn)斗過的地方,也是我又一個故鄉(xiāng),我踏著父親的足跡,走進草原的靈魂深處。
集寧還是我們愛心團隊的大本營,愛心團隊出資興建的一棟教學樓就在這里民族希望小學的校園里。它把草原和廣州的距離拉得更近了。雖然我只捐助了區(qū)區(qū)7000元,但7是我的幸運數字,我愿把我的幸運傳遞給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