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巖
在那個被人類稱作“天堂”的蔚藍色蒼穹是如此的廣袤、深邃、神秘和美麗,以致吸引了人類世世代代的強烈關(guān)注,也促發(fā)了人類生生不息的探索。繼2003年“神舟”五號上天之后,中國人的“神舟”六號又再次上天去造訪這個福地。
靈霄寶殿、廣寒宮、玉帝和嫦娥等等只是神話和浪漫的象征,而要探索太空卻離不開人類理性的思考和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技術(shù)。17世紀,明朝的萬虎身綁47支飛龍火箭飛向天空,雖然失敗了,但卻代表了人類科學探索太空的萌芽。
為了安全、有效和成功地探索太空,人類經(jīng)過了幾個世紀的理論和實踐的積累。從牛頓的認識自然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中所闡明的三條基本定律,人類知道了如何可以成功地上天,安全地返回;還明白了人類可以發(fā)射飛行物像月亮圍繞地球一樣旋轉(zhuǎn),而不掉落到地面;同時知道了如何設(shè)計一個軌道從地球到達月球,然后再安全返回地球。
1961年4月12日蘇聯(lián)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在太空飛行了1小時48分鐘,并成功返回地面;1969年7月下旬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科林斯三人乘坐“阿波羅”11號登月并安全返回。
于是,從宇宙空間站再到航天飛機,人類逐步打開了通往太空之門。
但是,人類的探索是沒有止境的。僅僅上天是不足為奇的,關(guān)鍵是怎樣把上天的研究和成果與公眾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并推動人類的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的發(fā)展。
無論是飛船、空間站還是航天飛機,人類的探索至少可以在以下各個方面展開并可望獲得成果。包括:微重力下的生命科學研究,蛋白質(zhì)晶體研究,生物反應器研究,空間的火、流體和金屬研究,空間自然特性研究,各種物質(zhì)材料的研究,地球觀測及研究等。而僅僅在材料研究方面,1998年10月20日由俄羅斯“質(zhì)子”號火箭發(fā)射到太空的國際空間站就做了不少的工作,這些材料涉及聚合物、金屬和合金、光學材料、超導體、電子晶體、超離子晶體、陶瓷和蛋白質(zhì)晶體等。
另一方面,太空探索也包括從其他星球獲取人類和地球上所匱乏的資源,例如月球就是一個有豐富資源的基地。初步估算,在月球的土壤里面有300萬~500萬噸氦-3,后者是最有前途的核聚變能源的原料,月球上的這個儲量足以支持地球的用電需求量達7000年之久。同時,月球上還擁有豐富的鐵、鈾、鉀、磷和稀土元素等100多種礦物,因而對解決地球資源的貧乏大有益處。
總之,浩渺的太空為人類的探索留下了永無止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