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 語
一根直徑4毫米粗的銅合金絲竟可以懸吊起3噸的重物;一種鐵合金浸在強酸性液體中,仍能完好無損;硬度無比卻能像液體那樣流動。這就是金屬玻璃,一種前途不可限量的新型材料。
在人們的概念里,金屬與玻璃是兩種無論是外觀還是性質都截然不同的材料,所以“金屬玻璃”這個名字聽上去就有些不可思議。還是讓我們先進入金屬和玻璃兩類材料的內部結構作一番探究吧。
一般來說,現有固體材料可分為晶態(tài)和非晶態(tài)兩大類。金屬是典型的晶態(tài)材料,它們由許多晶粒組成,在晶粒內部,原子呈規(guī)則排列(但在晶粒間結合處的原子則排列無序)。液態(tài)金屬冷卻變成固態(tài)金屬的過程中有確定的凝固點,達到這一凝固點時,晶體結構便形成了。玻璃則是典型的非晶態(tài)材料,內部原子呈無序排列(但在很小的范圍內觀察,還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玻璃從液態(tài)到固態(tài)是連續(xù)變動的,沒有固定的凝固點。
從上面可以看出,非晶態(tài)結構是整體上無序,但在很小的尺寸范圍內存在著有序性,而晶態(tài)結構是整體上有序,但在很小的尺寸范圍內也存在著無序性。所以兩者之間也有共同特點。而物質在不同條件下,既可形成晶體結構,也可形成非晶體結構。比如,金屬液體在高速冷卻條件下可以得到非晶態(tài)金屬;而玻璃經過適當處理,也可形成晶態(tài)玻璃。
1960年,美國科學家杜威茲首先發(fā)現某些液態(tài)貴金屬合金(如金硅合金)在冷卻速度非??斓那闆r下,其內部的原子還來不及排好位置,尚處于雜亂無章的狀態(tài)時,便凝固了,成為非晶態(tài)金屬(合金)。這些非晶態(tài)金屬具有類似玻璃的某些結構特征,故稱為“金屬玻璃”。
金屬玻璃不尋常的結構決定了其特性。晶態(tài)金屬或合金中,原子雖然排列得很整齊,但當晶體內有缺陷時,該金屬或合金就容易斷裂,好比搭積木一樣,抽掉中間一塊,一般就會倒塌。而金屬玻璃,原子排列雜亂無章,好比不規(guī)則形狀的石頭堆成的高臺,挖掉一兩塊,也無關大局。因此金屬玻璃的斷裂強度可以比鋼大3倍。
金屬玻璃由于不存在晶粒邊界,排列緊密,因此它的硬度更大,即使遭到外力重擊,原子也很容易回復原位,同時還具有很強的抗腐蝕能力。也正是由于沒有晶粒的體積限制,金屬玻璃很容易被制成納米級的微型器件。
金屬玻璃最令人感興趣的是它的可塑性。在一定的溫度下可以像泥巴一樣,“捏”成任意形狀,但完全冷卻后又變得非常堅硬。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金屬玻璃并不是液體,但是由于它沒有固定的外形,可以像液體那樣流動,有時候也稱之為“液態(tài)金屬”。電影《終結者2》中的那個可怕的液態(tài)金屬機器人,想必還令人記憶猶新。它可以變成任意形狀,可以從狹小的縫隙間鉆過,正是體現了金屬玻璃的神奇之處。
把金屬(或合金)在高溫下熔融后,通過一個噴嘴噴到高速旋轉的光滑鋼質輥面上,使其急劇冷卻(接近每秒鐘100萬攝氏度)就有可能變成金屬玻璃。因為一般金屬單質極難生成非晶態(tài)結構,所以已制得的在室溫下穩(wěn)定存在的金屬玻璃都是兩三種或更多種元素的形成的合金。
一開始,這種金屬玻璃大都是很薄的帶狀材料,應用受到限制。于是,科學家們開始尋找生產“塊狀金屬玻璃”的方法。20世紀90年代初期,杜威茲的學生約翰遜終于研制出一種合金,并創(chuàng)建了液態(tài)金屬技術公司。這種被命名為Vitreloy的合金中含有鋯、鈦、銅、鎳及鈹等金屬原子,鍛造溫度僅在400℃左右,而鍛造鋼需要達到1000℃的高溫,這使得它有可能成為一種理想的制造用材。
2004年,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研制出新一代金屬玻璃,以50%的鐵,加上鉬、釔、錳、碳、硼、鉻和鈷等元素。其突破在于,釔的加入使材料形成非晶態(tài)能力大大增強,因而合金材料的冷卻速度放慢了許多。而且材料的尺寸比過去大,直徑達12毫米,從而開拓了金屬玻璃的應用前景。
【責任編輯】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