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智慧
京味文學始于老舍,止于王朔。老舍幾近一生的傾情筆耕,將老北京的萬千姿態(tài)盡收卷中。他小心翼翼地掩藏著知識分子特有的憂患意識與審美情趣,拒絕大善、大惡、大悲、大喜,力求用世俗的心感受世俗的民間。于是,在老舍的文本世界里,那些被挾持到現(xiàn)代性滾滾洪流中的城中人,照樣可以苦中作樂,從容生活。沒有什么比品讀他的作品,更能體會京味之味了。老舍既是這種地方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又是集大成者。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審美潮”興起,沿著老舍的依稀足跡,林斤瀾、鄧友梅、劉紹棠等作家迎來了京味文學的又一波。作家們不動聲色地書寫殘存的歷史記憶,里面有我們熟悉的人物、故事和味道,只是老舍的魂魄不見了。因為此時的京城已不是彼時的京城?,F(xiàn)代性的發(fā)展沖動使得整座城市躁動起來,前輩們還在唱著挽歌,有的文學青年已經(jīng)開始撒野了。盡管王朔從未標榜京味,其作品的審美意趣更與京味文學的經(jīng)典表達南轅北轍,但也只有這座城,能為他的出場提供舞臺。他筆下的頑主們,挑釁也好,狂歡也好,仿佛都構成了對那時那城的絕佳隱喻。他們荒誕不經(jīng),詮釋著歷史對這城市開的玩笑;他們焦慮不安,承受著城市變遷時的陣痛。只是將稔熟于心的生活和盤托出,便成就了王朔意義上的京味文學。王朔像老舍一樣,將一種鮮活的民間姿態(tài)和語言帶到讀者的面前。他促使京味重新在當代社會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