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靜
美國人不需要形而上的東西,這倒也罷,真正不可思議的是,在他們的信念中,生活的痛苦和不幸常常是可以用化學藥劑來療治的。比如說,我們的家庭醫(yī)生波塞黎珂大夫這些年就常常勸我服藥。據這位好心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夫說,這種藥將保證我每天醒來感到生活是美好的,使我能夠輕松愉快地度過每一天時光??晌铱偸菃査@樣的問題:人為什么要“快樂”?我們的談話因此總是結束在這里。快樂并不是什么罕見的事情,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我們都可以快樂,盡管快樂作為一種情感,是如此沒有依據,如此缺乏說服力,人們還是普遍相信: 人活著就是為了快樂!
人們的這一信念是得到了“快樂學”支持的。比方說,快樂有助于長壽,有助于消除疲勞,有助于增加食欲,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等等。這些概念似乎已部分得到證實和普遍接受。上世紀80年代荷蘭的一份報告說,一個快樂的70歲人能比一個不快樂的70歲人在未來至少多活20個月。這些發(fā)現極大鼓舞了人們的快樂追求,不僅我們的健康醫(yī)學雜志教導我們快樂是抵抗疾病的主要因素,而且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追求個人快樂是上帝賦予的天職,沒有任何行為比個人的快樂更崇高。由此可以想見,一個不快樂的人生活在美國,會是一樁怎樣不恰當的事情,不快樂的人有時不得不出現在社交派對上,那簡直無異于一場災難。因此,美國人出于自己全民狂歡的國情需要,隨時準備用藥片克服個人的悲傷,這做法本身倒也不值得我們大驚小怪。
但是沒有想到的事情還是很多。今年6月20日,《紐約時報周刊》在“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一欄刊載了由《紐約客》撰稿人杰姆·霍爾特 (Jim Holt)寫的一篇文章,題為《反對快樂》(Against Happiness),副標題為:《小心:心滿意足對你未必是好事》(Warning:Well-being might be bad for you)。 作者開篇頭一句話便是:“悲傷的人友善。憤怒的人惡劣。 可是,真是活見鬼啊,快樂的人也往往一般惡劣?!贝蟾攀桥挛覀儾恍牛魻柼伛R上告訴我們,他的這一見解并不是他個人的,而是出自今年5月《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份調查報告。也就是說,是一份心理學家們經過了審慎的研究考證后得出的結論。
這里還有一種十分有趣的解釋,說的是,快樂的人往往心寬,不管心寬體胖,還是心寬體不胖,快樂的人總覺得天下太平,人生美好,久而久之,分析思考的主動性就沒有了,頭腦中便只剩下種種偏見,包括種種惡毒的偏見。按霍爾特的話說,“魔鬼潛伏在快樂中”。這樣的消息實在是讓人難以消受,想來至少快樂的人是最不想知道的。快樂的人在取舍知識方面也是以保護自己為己任。
當然,也曾有對快樂的質疑者,思想家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就曾批評美國人的快樂追求實際上是出自一個膚淺而自私的目的。但是在霍爾特眼里,快樂與偏見密切相關這一事實卻更加觸目驚心,使得他不得不詢問:快樂,不管它本身是好是壞,是否會導致一個不良的結局?或者說,快樂,對人、對社會是否會成為一個毀滅的力量?對這樣一個問題的回答,我們中國人恐怕是最能勝任的了,我們早就有“樂極生悲”的古訓。可是這個問題對不到三百年建國歷史的自信的美國人來說,還是要費不少周折才能得到解答的。
據霍爾特所說,成長中的“快樂學”這門學問還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一問題上。過去從事這項研究的人關心的主要是造成快樂的原因。 比方說,他們給快樂下的定義是“一種良好的感覺(well feeling)”,亦即對生活滿意,愉快的事情時有發(fā)生。 他們還發(fā)現快樂主要由基因決定;婚姻可以是快樂的溫床,而養(yǎng)孩子卻相反;男人年紀越大越快樂,而女人則正相反;錢財對快樂有少許貢獻,有宗教信仰的人會更快樂一點等等。
至于“快樂”的結果,老的“快樂學”是普遍極為樂觀的。懷疑只是近些年的事情。有的人擔心,人在快樂的時候往往就變得麻木不仁,即所謂“心滿意足的牛(contended cows)”。這樣的懷疑使我不由得想起魯迅先生《吶喊·自序》中麻木的中國人喜氣洋洋看外國人砍同胞頭的場面。阿爾多斯·赫胥黎在他的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中也描繪了勞工階層屈服于精神鴉片的麻痹而普天同慶的景象。不僅如此,新的“快樂學”研究甚至認為,快樂的人因為麻木不仁而成為政客操縱的對象,這一現象在美國尤其明顯。
在那些快樂的人的內心深處,倘若整個世界尚存一線“春光”,那必然就是他們自己??鞓返娜司褪沁@樣十分非理性地以為自己是世界的光明所在。根據霍爾特的介紹,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P·班塔爾 (Richard P.Bentall)曾觀察到:“足夠的證據表明,快樂的人總是過高估計自己對周圍事物的控制能力, 常常把一個完全隨意的事件當作自己主觀意志的結果,十分不現實地高估自己的成就,并堅信人們正以 相同的目光看待他們;當他們拿自己與別人相比時,則普遍缺乏公平的態(tài)度?!卑嗨栆钥茖W分析的描述語言告訴我們——“快樂”實際上就是一種“精神錯亂(A Psychiatric disorder)”。
班塔爾上述這番話讓霍爾特聽了都有些不能受用。他連忙搬出古代圣賢身上所體現的大徹大悟與超凡入圣的愉悅心境來緩和班塔爾上述言論對快樂的人們可能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其實,快樂的人也不是這么容易就受傷的。一個人快樂不快樂很大部分是由基因決定的,連心理學家都這樣認為。好在霍爾特痛定之后,還介紹了其他一些研究者的報告。比如,阿姆布羅斯·比爾斯 (Ambrose Bierce)在他所著的《魔鬼詞典》中說:“快樂,名詞。即看到別人遭殃后而產生的適意感?!?/p>
嗚呼哀哉,在這些研究者的眼里,快樂的人一定是用他們的快樂糟踐了“快樂”這一詞匯,才招來如此多的“反對”意見。因此,研究者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人類的諸多情感中,的確只有“快樂”霸占歷史舞臺的時間最長,并且一貫對其他“不快樂”的人造成太多的心理壓力?,F在藥物學家們的整治對象不是“快樂”,而是“不快樂”,這也是一個事實。
寫到此,我終于明白自己原來也是快樂之人,看來快樂的本領真的是人人都有的。至于我們的悲傷,我只能說,沒有悲傷,快樂便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