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春林
1942年夏初,由于日軍對我太行根據地頻繁“掃蕩”,八路軍總部決定精簡機構,將部分直屬單位進行撤并。這樣,八路軍野戰(zhàn)政治部印刷廠(簡稱總部印刷廠,1941年夏組建于山西省遼縣麻田附近的蛟溝村)曾一度和太行新華印刷廠合并,但時間很短,只是在領導間進行研究。5、6月間,原八路軍一二九師印刷廠的所有人員并人總部印刷廠,工廠擴大到百人以上,機構也隨之充實起來。隨著生產的發(fā)展,工廠初具規(guī)模。同年10月,經總部領導決定,該廠正式移交給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部管理和領導。隨后,經兩天行軍,行程百余里,工廠轉移搬遷到河北省涉縣云坪鄉(xiāng)的黃巖村和坪上村等地。原和工廠合在一起、由工廠代管的八路軍總部司令部作戰(zhàn)處測圖室的8名干部和其他人員共10余人,也同時調到一二九師。師參謀長李達以這些干部為骨干,成立了一二九師司令部作戰(zhàn)科制圖股。據說,將原來的“測圖”改為“制圖”,是劉伯承師長親自決定的。為方便工作,制圖股和工廠仍然合在一起,由工廠代管。制圖股負責繪制地圖,印刷廠負責印刷。
一
1942年10月,一二九師印刷廠進駐云坪鄉(xiāng)。這里地處涉縣西南山區(qū),地勢十分險要,便于戰(zhàn)時迂回轉移,又是一二九師工作隊——先鋒劇團剛開辟不久的工作區(qū),農村階級陣線分明,干部力量強,群眾基礎好。同時離駐涉縣赤岸、王堡的一二九師司令部、政治部機關也只有30多里,業(yè)務聯(lián)系方便。
當時廠長是張成臺(河南省新縣人,1908年10月生,1942年反“掃蕩”中因指揮有方被八路軍總部譽為“智勇雙全的青年將領”,1946年7月在陜西鎮(zhèn)安黑水河戰(zhàn)斗中犧牲,時任中原局干部旅政委),副廠長是潘啟哲,下設秘書、政治指導員(趙鳴鶴),職能部門有工務股、采購股、總務股。工務股下設工房,負責人為領班、副領班,有技工、學徒工等??倓展上略O醫(yī)務室、炊事班、飼養(yǎng)班、理發(fā)班、會計、保管員、司務長、司號員等。
1942年10月到1943年底,印刷廠主要駐黃巖村。其分布情況是:廠部、排字房駐黃巖;炊事班駐黃巖巖底下;裝訂房、石印房駐黃巖村的港溝;鉛印機房開始駐黃巖山后的蛇盤寺內,后遷至港溝常慶祥屋后的窯洞內。制圖股和木刻組10余人駐孔家村后大院,另有兩名干部分別住在邢安福(又名邢小三)、孔令金家的土樓上。
制圖股第一任股長是張國器,副股長是張惠民;裴元曉、陳輝光、宋揚聲、王振彪、范惠才、王忠德等6人為測繪員。裴元曉是山西榆次人,其妻蘇珍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孔家村找他,以后,蘇珍在武安固鎮(zhèn)青陽寺生了個兒子。為永遠紀念太行老區(qū)的養(yǎng)育之恩,不忘吃糠咽菜的艱苦歷程,裴元曉夫婦給兒子取名裴糠。
劉伯承師長和李達參謀長給制圖股的任務是:翻印太行山區(qū)五萬分之一的軍用地形圖;繼續(xù)完成在八路軍總部時已經開始繪制的《最新華北明細圖》;繪制以涉縣云坪鄉(xiāng)黃巖村為中心的兩萬五千分之一的軍用地形圖。繪制軍用地形圖,主要靠毛筆手工作業(yè),在當時環(huán)境極端艱險、器材材料極端隘乏的情況下,工作量之大和困難之大可想而知。原來在1942年夏季反“掃蕩”作戰(zhàn)中,一二九師司令部由合漳、和峪、圪臺巖轉移至黃巖地域時,劉伯承師長和李達參謀長深感五萬分之一的地圖不能滿足作戰(zhàn)指揮使用的需要,便下決心繪制兩萬五千分之一的軍用地形圖,并要張國器等人一定要將突出的地形地物在地圖上標示出來。1943年后,李達參謀長又給制圖股下達一項新任務,即繪制一幅分層設色的《太行軍區(qū)形勢圖》。他還創(chuàng)造性地要制圖股的同志將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圖上的重要地名、地物等,標在五萬分之一的地圖上,方便了作戰(zhàn)指揮,提高了工作效率。因為兩萬五千分之一的地圖太大,不便于作戰(zhàn)時攜帶。另據曾經擔任過制圖股股長的成都軍區(qū)原后勤部副部長何雨農將軍回憶,鑒于當時國民黨政府配發(fā)的五萬分之一地圖(另有三十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的地圖,均為黑白地圖)是分省繪制的,測繪質量極低,印刷技術低劣,漏洞百出,既不美觀,又不準確,各省界線互不銜接,殘缺不全,空白區(qū)域很多,劉伯承師長曾指示要把晉東南、太行山、晉冀豫接合部的地形搞清楚。李達參謀長派何雨農率領偵察排,配合制圖股人員,運用簡易測繪法進行實地測量,踏遍于北起娘子關,九里關,南沿摩天嶺、東陽關、天井關至漳河畔的太行山廣大地區(qū),徹底搞清了該地區(qū)的地形、地物、村莊、人口、道路、河流、水源、資源等情況,使原地圖更加縝密、完善、準確、美觀,出色地完成了測繪任務,受到了劉伯承師長的表揚。
1944年初到1945年底,工廠大部分移駐坪上村。據時任吳家坡、孔家、坪上、邢家聯(lián)合村副村長、共產黨員邢振江介紹,廠部駐坪上過街堂(亦稱“小堂”)官房,副廠長潘啟哲住常振興家,醫(yī)務室2人住常福新家,指導員趙鳴鶴住崔耀文家(在邢振華家也住過),財會人員住常義庭家,炊事班駐成福田家前院,飼養(yǎng)班駐常立善家,其他單位和人員駐在坪上大廟里(主機房設在大廟大殿下)。為對外保密起見,工廠的對外代號是“太行職業(yè)學?!?。全廠約八九十人,均穿便衣,配有七八頭騾子和個別馬匹。當時,工廠的設備非常陳舊簡陋,技術力量也很薄弱,原材料來源極端困難。在師首長的親切關懷、大力支持和師政治部的正確領導下,全廠職工積極響應“同志們,加油干,給敵人制造原子彈”的口號,克服重重困難,生產逐步走向正規(guī),圓滿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為前方部隊增添了戰(zhàn)勝敵人的精神力量。
當時,工廠印刷的主要產品有:師司令部作戰(zhàn)科制圖股繪制的各種軍用作戰(zhàn)明細地圖;劉伯承師長翻譯的蘇軍《步兵合同戰(zhàn)術》和他親筆題字、師政治部編輯的《戰(zhàn)場報》及戰(zhàn)士文化讀本;師政治部“日軍反戰(zhàn)同盟”編輯的用于對日宣傳的《赤旗報》;師政治部美術組創(chuàng)辦編輯的《戰(zhàn)場畫報》;翻印的《論新階段》、《論持久戰(zhàn)》等毛主席著作和整風文件;師司令部、政治部機關內部的有關文件;師后勤部編寫的《內科學》、《外科學》教材等。1944年11月21日至12月7日,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太行軍區(qū)在山西省黎城縣南委泉共同召開了“太行區(qū)第一屆殺敵英雄和勞動英雄大會”。這次大會是對全區(qū)作戰(zhàn)、生產和文化教育成果的一次大檢閱。大會指揮部在村北布展了“光芒萬丈的戰(zhàn)績館”和“燦爛輝煌的生產館”。李達參謀長(兼太行軍區(qū)司令員)指示作戰(zhàn)科把制圖股繪制、印刷廠印刷的《太行軍區(qū)形勢圖》、《最新華北明細圖》拿到會上參加展覽,受到了……二九師鄧小平政委(兼北方局代理書記)、八路軍前方總部滕代遠參謀長、太行區(qū)黨委李雪峰書記(兼太行軍區(qū)政委)、太行軍區(q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黃鎮(zhèn)(兼太行
區(qū)黨委副書記)和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楊秀峰主席、戎伍勝(即戎子和)副主席等與會同志的一致稱贊。
二
1942年秋末,工廠突然接到上級緊急通知:敵人即將“掃蕩”,限在兩日內將所有物資疏散完畢,待命行動。由于情況緊急,印刷廠決定把重型設備、各種機器和其它零件分散就地埋藏。入夜前,大家將各種物資設備整理好,深夜即迅速采取行動,將重型機器或扛或抬掩埋到山腳下的亂石灘中和半山腰的巖洞里,終于搶在敵人“掃蕩”之前將物資設備全部疏散完畢。黃巖村村長馮占廷和常有為,常會文等共產黨員,帶領民兵主動為工廠警戒放哨。
待敵人退走、情況好轉后,印刷廠將在麥壟、田間、巖洞、亂石灘中疏散埋藏的物資設備取回,又迅速地投入了正常生產。即便個別一時找不到的,群眾種地時找到后也會立即全部.上交工廠。1986年冬,黃巖村村民馮華廷在蓋房子挖地基時,挖出了當年的印刷機鑄鐵機架(上有四個輪子和一塊木板,重約四五百斤),上交縣有關部門,當年12月20日,涉縣文教局給其頒發(fā)獎狀一張。當然,工廠的保密工作做得再好。也很難瞞過干部群眾的眼睛,何況坪上村大廟里機器晝夜轟鳴,群眾不會充耳不聞。但群眾心里明白這是對敵斗爭的需要,寧肯自己受點損失,也決不會向敵人泄露半點秘密。
初到黃巖村時,印刷廠廠部設在黃巖村港溝常慶祥家,再往上走就是空無人煙的曠野山嶺。頭幾天晚上,工廠的同志突然發(fā)現(xiàn)房屋附近有晃動的身影,后來得知是村黨支部和治安干部馮振東秘密派出的基于民兵游動哨。他們對工廠的同志說:“你們剛來不久,恐怕有壞人進行破壞,不能不防啊?!避娒耵~水深情,由此可見一斑。
三
1942年至1943年,太行區(qū)連續(xù)兩年大旱,1944年夏又遭蝗災襲擊,加上孫殿英、朱懷冰等軍隊的騷擾,日軍“三光”政策的殘酷“掃蕩”,天災人禍,雪上加霜,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多數(shù)人家斷了炊煙,哪里是“糠菜半年糧”,分明是“年年糠菜糧”!面對此情此景,工廠遂將每人海日口糧減至6兩小米,每人每頓只吃一小搪瓷碗小米飯,省下的一小部分口糧,讓村里分給缺糧的群眾,以解燃眉之急。淘氣的孩子們也經常鉆到制圖股的桌子下面玩,每次出來,制圖股的同志都要仔細檢查,以防泄密。他們還把不用的廢紙,送給孩子們當演算本用。群眾感動地說,工廠的同志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
每逢新春佳節(jié),工廠都要邀請村干部和群眾代表聚在一起吃頓便飯,共慶新年。在坪上,他們還首次教會了群眾扭秧歌。正月期間,工廠的同志與云坪鄉(xiāng)4個行政村的群眾一起,唱“小落子”、踩高蹺、鬧社火、吹奏“八音會”、演街頭戲、召開座談會,軍民聯(lián)歡,其樂融融。在緊張的生產間隙,工廠的同志還自己動手,在云坪鄉(xiāng)龍洞懷開荒種谷子種菜(主要是土豆、南瓜、小豆等),并首次在大廟周圍引種了西紅柿,基本上解決了伙食自給問題。印刷廠的伙食主要以小米飯為主,有時也吃雜面條。他們將節(jié)余的糧食接濟給群眾,幫助群眾生產自救,軍民互幫互助,關系十分融洽,工廠曾將一面繡有“軍民一家”的錦旗贈送給聯(lián)合村。為支援村里的民兵支前作戰(zhàn),工廠還借給聯(lián)合村9支步槍。工廠醫(yī)務室也。義務為鄉(xiāng)親們看病送藥,也從不收費,解決了十里八鄉(xiāng)百姓的頭疼腦熱問題,深得群眾的擁護。制圖股的張惠民同志一直與孔祥喜、孔和順老人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和深厚的友誼,解放后他每年都要寄錢來,兩位老人每年也要將當?shù)氐摹叭筇禺a”——花椒、柿餅、核桃寄去,以示回謝。時隔多年,黃巖村的張玉祥老人還清楚地記得當年工廠的醫(yī)生李映凱為其子治愈燒傷的情景。涉縣縣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李士華回憶說,1943年春節(jié)過后,他返回坪上大王廟上小學(住在教書的叔叔處),不知怎么回事,腋窩下面起了一個核桃大小的包.就到工廠醫(yī)務室看病,醫(yī)生在察看了他的腋窩后,給他貼上了膏藥,并讓他服了點西藥,不久便痊愈了。
1945年8月日軍投降后,我軍收復了邯鄲、長治等城市,工廠接收了一部分印刷器材,物資設備得到補充。同年9、10月間,工廠遷移到武安縣城附近的石洞村。晉冀魯豫軍區(qū)成立后,印刷廠改為晉冀魯豫軍區(qū)政治部印刷廠。隨著戰(zhàn)局的節(jié)節(jié)勝利,部隊建制的發(fā)展壯大和變化,印刷廠又去迎接更大的任務,踏上了新的征程。制圖股也升級為“晉冀魯豫軍區(qū)司令部參謀處制圖科”,該科在完成為劉鄧大軍南下作戰(zhàn)翻印戰(zhàn)略地圖的任務后,留在華北,改為“華北軍區(qū)司令部作訓處制圖利”。1949年3月解放軍總部遷入北平后,該科人員又編入軍委作戰(zhàn)部測繪局,即現(xiàn)在總參測繪局的前身。
(責編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