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的實施,確實給語文課堂教學吹來了一股春風?!昂鋈缫灰勾猴L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綜觀當今課堂,教師的講解少了,學生看書多了;教師加班加點少了,學生的課余時間多了;機械抄寫少了,自由的天地廣了。按理說,學生的能力該有大發(fā)展才對,可是,我們卻不無憂慮地發(fā)現(xiàn),學生就像圈養(yǎng)的小動物放歸大自然一樣,不知如何覓食,甚至有了食物還不知從哪里下口。對一篇精美的文章只是覺得好,但具體好在哪里,卻不知從何說起。閱讀課外書,對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是眉飛色舞,而對樸素雋永的敘述表達則是浮光掠影,對精彩的環(huán)境描寫更是一躍而過。如果就這樣任其發(fā)展,學生不僅閱讀能力得不到提高,更可怕的是會陷入庸俗的書籍中而難以自拔。因此,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應深感肩上責任之重大。那么,在日常教學中,如何教會學生精讀細思,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養(yǎng)成終身受用的讀書習慣呢?
一、澄清認識,樹立正確的閱讀觀
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有些教師視教參為“圣經(jīng)”,講課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本宣科,“販賣”教參。而現(xiàn)在許多學生手頭都有一兩本輔導書,在課堂上,你講了上句,他就能接下旬。這樣的教學,不僅于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無益,其更大的害處是養(yǎng)成了學生思維的惰性,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扼殺了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因此首先要求教師身體力行,對教材精讀細思,吃透教材,有自己的獨特感悟,套用時髦的話,就是要有個性化的理解。盡管有時甚至與教參相左,也是不應顧忌的。例如,孫犁的《蘆花蕩》中寫老頭子誘敵“入甕”時有這么一段話:
小船離鬼子還有一箭之地,好象老頭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滴溜溜轉了一個圓圈,又回去了。鬼子拍打著水追過去,老頭子張皇失措,船卻走不動,鬼子緊緊追上了他。
眼前是幾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樁子,日久天長,也許人們忘記這是為什么埋的了,這里的水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鬼子們追上來,看看就扒上了船。老頭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風一樣繞著鬼子們轉,蓮蓬的清香,在他們的鼻子尖上掃過。鬼子們像是玩著捉迷藏,亂轉著身子,抓上抓下。
對于文段中劃線句的理解,輔導書上說:“描寫了蘆花蕩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激發(fā)讀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日本鬼子蹂躪國土的痛恨。”這是很不能讓人茍同的。試想,當時情況是如此危急,氣氛如此緊張,老頭子“張皇失措”,船卻走不動,鬼子緊緊追上了他,難道在這個時候,作者還要先去贊美一下這祖國的大好河山,蘆花蕩的美麗風景,而任老頭子陷于魔掌而不顧嗎?于情于理都說不通。作者在這里寫景,確實具有宕開一筆的作用,舒緩一下氣氛,以求與全文的基調(diào)相一致。但決不是去贊美風景,去引發(fā)什么熱愛和痛恨之情。其作用只能是為下文鬼子的上鉤做好鋪墊。你看,木樁早己枯了,鬼子怎會注意它;水平如鏡,清澈如蒼穹,鬼子怎會想到下面的兇險;水草輕輕地浮動就像被梳子梳過似的,鬼子又怎會想到下面埋藏著機關?老頭子布下這么一個“陷阱”卻絲毫沒有破壞水的清澈,甚至連水草都沒有拂亂一絲,又是不是可以足見他的水性之高?所以,這兩句景色的描寫既為下文鬼子的上鉤做好鋪墊,又表現(xiàn)了老頭子頭腦機智、水性高超,圈套設計巧妙,絲毫沒有引起鬼子的懷疑、戒備。
隨著學習化社會的到來,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而應是信息的提供者,意義的建構者,學習的幫助者,傳統(tǒng)觀念必須隨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只有教師的思想轉變了,觀念更新了,才能使語文課堂活躍起來,才會調(diào)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探究精神,從而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切實提高閱讀能力。其實,閱讀的樂趣也正是在此。
二、問題引路,學會精讀一篇課文
許多老師都注重學生的預習工作,也布置了預習題。但筆者發(fā)現(xiàn),教師所布置的問題往往只是停留在粗知課文大意的層面上,似乎不敢放手讓學生深入局部、細處,其實,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大大有待于老師們的大力挖掘。
例如:我在教《信客》一文時,既布置了一些粗知課文大意的問題:“課文寫到了幾位信客?寫到了有關信客的哪些事情?”也布置了需要精讀細思、研究探討的問題:“他們的哪些事情令你感動?課題《信客》應該指哪個信客,或是兩個信客?說說理由”。而事實表明,學生的回答還是令人欣慰的。有的學生說:“讓我最受感動的是這一段話:‘直到他流了幾身汗,賠了許多罪,才滿臉晦氣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這檔子事嗎?不能。說什么我也是同鄉(xiāng),能不盡一點鄉(xiāng)情鄉(xiāng)誼?這些語句連用一個設問和一個反問寫出了信客善良大度的情懷,令人肅然起敬。高尚的職業(yè)道德和責任感把自己的委屈丟在一邊,讓我認識到了信客的偉大,也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人不僅僅為自己而活著。”也有的學生說:“我從‘老信客聲辯不清,滿臉凄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這句話體會到做信客之難,但我也為老信客叫屈。因為從這句話我們就可以想到老信客的一生是多么清白,否則他也不會這樣痛心。那些鄉(xiāng)人們?yōu)槭裁淳筒荒軐捜菀恍┠?”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崩蠋煹闹鲗ё饔貌皇墙o學生“魚”,而是教會他們怎樣“漁”。在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給學生一個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點酵母,讓他們自己去釀造。
三、以精讀與速讀結合為主,快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如果說,精讀了一篇文章有了一點學習方法上的感悟,那么,把這點感悟真正內(nèi)化為自己的能力,就需要幾篇幾十篇的閱讀量。當然,這樣的閱讀量不可能靠精讀去完成,只能靠速讀。速讀并不是走馬觀花,也要有感悟、有收獲。感悟從理解中來,收獲從積累中來。一定要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感悟可長可短,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積累卻非做不可。有些學生一晚看了上十幾篇文章,讓他談談體會,卻只是張張嘴巴,說不出個子丑寅卯。問題就在于沒有整理,沒有動筆。要糾正學生對速讀的錯誤理解,閱讀的目標是為了充實自己、豐富自己、提高自己,速讀也不例外,要經(jīng)常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一下。
(陳靈甫,浙江東陽槐堂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