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事生產(chǎn)經(jīng)營的納稅人,今年5-6月由于生意下滑,顧不得交稅。所在稅務機關也曾通知我申報納稅,但我未繳。后來被稅務稽查局查到,定為偷稅。除了補稅、加收滯納金外、并處罰款,還差點被追究刑事責任。可是,同行的李某從6月開始經(jīng)營,也未申報納稅。那天,被稅務機關發(fā)現(xiàn),定為“不申報納稅”。雖然也給予補稅、加收滯納金、處于罰款。但我不明白的是,同樣的不繳稅,為什么定性卻不一樣?
請問:什么叫偷稅?什么叫不申報納稅?稅務機關在對二者的處罰上有何異同?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條規(guī)定:“納稅人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或者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經(jīng)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是偷稅。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六十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納稅人不進行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以上第六十三條說的是偷稅,第六十四條就是你所說的不申報納稅。構成偷稅的,必須具有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行為,同時采取不繳或者少繳稅款的手段(六十三條列舉了偷稅四種手段);而不申報納稅主觀上具有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行為,但沒有采取“偷稅”所列舉的手段。
偷稅和不申報納稅都是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于不繳或者少繳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所不同的是,“偷稅”達到一定數(shù)額標準,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不申報納稅就沒有此規(guī)定。
稅務機關之所以認定你是偷稅,是因為你主觀上具有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目的,又有了偷稅的手段即經(jīng)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而你的同行李某,雖然也有不繳稅款的動機,但他并沒有采取偷稅的手段,屬“不申報納稅”。因此,不繳應納稅款數(shù)額無論多少他都不會構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