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祥坤
“支那”是日本人對中國的稱呼,最先是梵語對中國的發(fā)音,早期還寫成至那、脂那、震旦、真旦、振旦等。從發(fā)音上分析,大概與秦(chin)有關。最早用“支那”一詞稱中國是在空海詩集《性靈集》中,里面有“支那臺獄曼殊廬”一句,以后在《今昔物語》中有“支那國”的說法。
其實日本人對中國最多的稱謂是唐、宋、漢或中國、中華、中土、華夏,偶爾也用支那。明治初年以后,由于提出蔑視中國的主張,日本輿論多用支那、清國稱謂中國。19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無論是政府文書、報章雜志,還是百姓的口語,對中國用得最多的稱呼是“支那”。1868年底,日本外國官役所(當時的外務省)給長崎華僑的布告中,首次在政府文件中使用“支那”一詞。日本出兵臺灣以后,日本人基本上都用“支那”代替唐、漢稱謂中國。
當時的中國人對日本稱中國為“支那”沒有充分的認識,梁啟超在《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出后曾寫到:“我支那四千年之大夢初醒,實自中日戰(zhàn)敗、割臺灣、償二百兆以后始也?!彼谓倘剩保梗埃的辏痹略谌毡緰|京創(chuàng)立的宣傳革命的雜志,刊名是《二十世紀之支那》。直到1915年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激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怒。留日學生首先提出“支那”一詞存有對中國的輕侮之意,堅決反對日本人將中國稱“支那”。
1920年,王拱壁著的《東游揮記錄》在北京出版,書中認為:“支那”的日語讀音與“將死”“物件(或東西)”音同,還與“雛”及“泥木偶”音近,是對中國污蔑之稱謂?!爸鞘健薄爸侨恕币渤1蝗毡救水斪餍Ρ褂?。此外,“支”是支配的“支”,“那”則是把第三者稱作“彼奴”,即被人驅(qū)使的意思。在日語中,“支”又是“支店”的“支”,中國即是“支店”,日本人從中找到了支配中國人的滿足感。顯然,此時的“支那”用語已和原初的意思大相徑庭了。
1930年5月,中華民國政府令外交部,今后凡使用“支那”的日本公文概不接受。1945年日本戰(zhàn)敗,國民政府再次重申日本不得使用“支那”稱謂中國。對此,日本外務省于1946年6月7日以總務局長岡崎勝男的名義,向各省次官發(fā)布了《關于回避支那稱謂的文件》,要求停止使用該詞;7月3日,文部省也向各大學和高等學校下達了同樣的通知。與此同時,報紙、雜志、廣播等也都正式啟用中國這個名稱。此后,“支那”一詞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