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說明]:
傳統(tǒng)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常以教師為單一的視點,以課內為單一的視面,以能講為單一的目標,以傳授知識為單一的目的。這種極具片面性的評價既不利于客觀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更不利于素質教育在課堂中的落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而教學改革歸根到底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xiàn)。一切教育思想、科學方法和教育目標的完成都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xiàn),而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措施。以教師為中心的評價觀,已經失去了它對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當代課堂教學改革的導向與激勵功能,甚至異化為教學改革的障礙與阻力。因此,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校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的評價方式也隨之變化,逐漸形成了以學生的“學”評價教師的“教”的課堂評價方式,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課堂教學改革和教師的自身發(fā)展。
[案例描述]:
這是一次語文校本教研活動,教研的主題是“體驗性閱讀教學”,執(zhí)教者是一位縣級教壇新秀,課題是新課程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行道樹》,觀課者是本校的全體語文老師。
觀課前準備:每位聽課教師事先自學“體驗教學”有關資料,上課前十五分鐘教研組長把聽課教師分為八個小組,每組三至四位,要求每組觀察五到六位學生。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包括五個維度:(l)參與狀態(tài)。(2)交往狀態(tài)。(3)思維狀態(tài)。(4)情緒狀態(tài)。(5)生成狀態(tài)。
[課堂實錄]:
一、課文導入
師:樹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不管是風和日麗的江南水鄉(xiāng),還是黃沙漫天的瀚浩沙漠,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假如你是一棵樹,你要選擇怎樣的生活環(huán)境呢?
生1:氣候適宜,水分充足的地方,因為這樣的環(huán)境最適合樹的生長。
生2:人多的地方,為更多的人制造氧氣。
生3:風沙多的地方,擋住沙塵暴。
二、預習成果展示:
貪婪 冉冉 墮落 苦熬 點綴 給予
1.請兩名學生讀出正確讀音。
2.每人任選兩個詞說一句話。隨意點名抽查。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大聲朗讀課文,說說對行道樹的初步印象。
生大聲朗讀后交流。
生1:行道樹是愚蠢又聰明的樹。
師(有點吃驚,但還是微笑著問):能具體說明理由嗎?
生1:作為樹,它們的家本來在“山上”,在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里,那兒空氣清新,樹香襲人;它們本應像同伴那樣在家中“吸露”,“玩涼涼的云”,聽小鳥唱歌,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過一種悠閑自在的生活,可是它們離開了家,離開了同伴,“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成了一列行道樹,所以說是“愚蠢”的,“聰明”是指它懂得“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
師(還是微笑著):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嗎?
生2(迫不及待):不同意。行道樹離開森林是為了裝飾城市,凈化空氣。選擇了行道樹的生活,就意味著奉獻與犧牲,這能說“愚蠢”嗎?
生3:其實成了一列行道樹,這個它們自己也沒有想到,文中“居然”一詞就能說明,它們也曾為此而悲——“這無疑是一種墮落”,怎么能說他們是“愚蠢”呢?(一副憤憤不平的樣子)
生4:既然是命運的安排,但它們勇于接受命運的挑戰(zhàn),不屈服于它,并把它作為自己的選擇——“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礊榱α?,不僅不是“愚蠢”,更是一種“智慧”。
生5:行道樹懂得生命存在的真在價值——無私奉獻造福于人類。行道樹是偉大的。
師:行道樹作出這種選擇是艱難的,惟其艱難,才更體現(xiàn)了生命存在的價值——勇于接受命運的挑戰(zhàn),不屈服于它。人生何嘗不是這樣,當你處于不可選擇的境地時,勇敢地接受它吧,那樣你的生命將拒絕平庸。
師:行道樹留給你們還有其他印象嗎?
生:行道樹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師:“憂愁”與“快樂”不是一對反義詞嗎?怎么理解這句話?
生1:“憂愁”是說它有抖不落的煙塵,人們不重視它,“快樂”說的是它能給人們帶來清新的空氣。
生2:“憂愁”是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快樂”是因為行道樹能“在春天勤生綠葉”,“在夏日獻出綠蔭”,為城市制造清新而快樂。
生3:“憂愁”是它奮斗的過程,“快樂”是它奮斗的結果。
四:深讀課文,理解內容。
師:用橫線勾畫出你喜歡的句子細細品味,用虛線劃出你難以理解的句子共同探討。
生1:“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整個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紅燈綠酒。”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生2:這句通過對比,反襯“我們在寂靜里,我們在黑暗里,我們在不被了解的孤獨里?!?/p>
師引領生反復朗讀這一句話。
師:你有孤獨的時候嗎?你又是如何克服孤獨感的?
生1(身有感觸地):作為一位干部,所做的事情不被同學理解時,就會感到孤獨委屈。在這時,我就會安慰自己,只要你所做的事都是為了同學,總有一天,同學會感謝你的,于是也就開心了。(全體學生鼓掌)
生2:父母不在家,我就有孤獨感。這時我一般會找同學聊天或給父母打電話。
生3:我孤獨時就寫日記來排遣。
師:是啊,每人都可能會有孤獨的時候,但只要我們找些事做,而且是有意義的事做,也就不孤獨了。
師: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生1:“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句話怎么理解?
師:是啊,這句有些深刻,小組討論一下。
討論后教師引導:什么才是“神圣的事業(yè)”?
生:無私奉獻造福于人類的事業(yè)才是神圣的事業(yè)。
師:那么怎么理解這句話呢?
生:做什么事,都要付出代價。從事神圣的事業(yè)一般更需要作出犧牲,所以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
生:惟其經歷太多的痛苦與磨難,才更加凸顯了它們奉獻精神的可貴。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師:講得真好,能在課文中找出描寫行道樹痛苦的詞語嗎?
生:“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憂愁”“墮落”。
生:夜幕降臨,當整個城市都是“繁弦急管”時它們卻“在寂靜里”;當整個城市里“紅燈綠酒”時,它們卻靜立在“黑暗里”。
師:這是漫長的煎熬啊,然而痛苦是一種磨練,更是一種考驗,只會使它們意志更加堅強,信念更加堅定。
五、悟讀課文,體驗人生。
師:這篇課文僅僅是為了寫行道樹嗎?
生:不是,通過“行道樹”這一平凡物象的描寫,禮贊為事業(yè)奉獻一生的人。
師:那么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生:略。
播放《愛的奉獻》結束課堂。
課后評議。
分組討論后,聽課者代表發(fā)言(摘要)。
[小組代表1]:在這節(jié)課中從學生的參與面上看,學生的參與是100%,因為課中不僅有全班朗讀、造句,而且有組內交流、全班交流,學生的參與是全面的。據(jù)統(tǒng)計,一堂課下來有四十五人次回答了問題,有三十一人發(fā)言是有條理的,有九人表達不夠完整,一人回答不上來。但有一個學生多次舉手沒有被老師叫到感到有些沮喪。
[小組代表2]:整堂課學生的思維是積極的,情緒是飽滿的。在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中老師追問有13次,學生自我補充完善的有5次。這說明學生的學習過程完全是教師引領下的自我建構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真正主動的、有內心促動的體驗,教師只起到組織者、引領者的作用。比如有一生說出“行道樹是愚蠢的”問題時,教師不僅沒有諷刺挖苦學生理解的膚淺,也不急于糾正,而是引領學生討論這一問題。通過討論,讓學生經歷了一次對生命價值的思索與感悟。這一問題不是教師事先預設,而是課堂上自然生成,教師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把學生當作發(fā)展中的人來看待,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
[小組代表3]:本節(jié)課充分突現(xiàn)“體驗教學”的理念。整堂課學生沉浸在教學的歡樂與愉悅中,就是讓學生通過自身的親歷和實踐來學習語言、體會“行道樹”的生命價值觀。導入語教師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學生的已有的生活體驗,從情感上拉近學生與作品的距離;在詞語教學中,通過自由造句,在運用中加深對詞的感知和體驗;然后通過多種形式的充分朗讀,小組的合作探究,組間的交流碰撞,讓學生把握“行道樹”的感情發(fā)展過程,使學生由樹及人,以此及彼,真切感受到“行道樹”的無怨無悔、樂于奉獻的精神。
[小組代表4]:在這堂課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比如對“行道樹憂愁又快樂”一句的理解,不同的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講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這應該是教師平時重視學生個性化閱讀,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閱讀的結果。教師沒有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的獨特感悟,教師自己的知識呈現(xiàn)卻能恰到時機地滿足了學生的知識需求,比如每一環(huán)節(jié)的小結,教師都能簡潔凝練又有針對性地把學生的理解進行提升,但教師的課堂語言較生硬,缺乏親和力,師生之間少了一些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
[案例分析] :從上述案例的課前準備到課中觀課再到課后評課進行觀察,本次校本教研對一堂課的評價透視出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1.學生中心原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評價以教師為中心,以教論教,評定一堂課的效果也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何為教學效果好,是以教師的講述與表現(xiàn)為標準。為使新課程理念真正落到實處,使在課堂教學上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本次課堂評價體現(xiàn)了“以學論教”,即一個教師的教學效果,是通過學生學的狀況來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不是看教師講的如何清楚和明白,而是要看學生學的如何來評價教師的教學。
2.發(fā)展性原則。本次評價的作用在于促進教學而不是區(qū)分教師的優(yōu)劣和簡單地判斷一堂課。重要的是看這堂課是否促進學生發(fā)展,是否注重發(fā)展功能。一次評價不僅是對一段活動的總結,更是下一段活動的起點、向導和動力。評價的主體和對象是學生。所有評價活動的宗旨在于促進學生進一步有效學習的進行,避免沒有方向和低質量的評價。
3.全面性原則。本次評價不是僅僅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觀測點,而是以學生的各個方面為評價對象。觀察學生的狀態(tài)有五個維度:(l)參與狀態(tài)。(2)交往狀態(tài)。(3)思維狀態(tài)。(4)情緒狀態(tài)。(5)生成狀態(tài)。這五個維度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是結果。
[案例反思]:不同的教育價值觀就應有不同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在深化新課程教改試驗的進程中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首先,必須把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與課堂教學的改革目標統(tǒng)一起來。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課堂教學決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技能,而是學生通過驅動自己學習的動力機制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課堂的中心應該在于學生而不在于教師,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是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所以我們的課堂評價再也不能看教師的表演了,如講解清楚、儀態(tài)大方、板書整潔等表面的東西,而應把視角轉向學生,看課堂上學生的個性、能力等是否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其次,課堂教學評價應該不是終結性的、判斷性的,而應是診斷性、形成性的。課堂教學評價不但要對課堂教學的價值作出判斷,更重要的是應對課堂教學增值的途徑提出建議。應重視和加強課堂教學評價的診斷、導向、激勵、教學等功能,課堂教學評價對執(zhí)教者來說不僅是對這堂課的價值判斷,而應是開展下一步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和生長點,其功能在于促進教師深入反思本次教學,積極地參與新課程教學實驗改革,促進下一步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第三,學生也可以成為評價者。在傳統(tǒng)的中學課堂教學評價中,評價主體一般只有觀課者,如領導、同行和專家,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中的中學課堂教學評價應是一種開放性的評價,其評價主體是多元和立體型的,還可包括直接參與教學的教師和學生。學生作為課堂教學活動中知識傳授的承受者,應該發(fā)揮其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體作用。其實,本次課堂評價完全可以,也應該延伸到學生層面。具體做法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1.學生直接參加教師或學校組織的課堂教學評價活動中;2.學生通過網(wǎng)絡對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教師。很顯然,學生的評價作用在后一種方式中表現(xiàn)得更可充分。
第四,當然,以學生的“學”評價教師的“教”時,應該考慮到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型學生的表現(xiàn)狀態(tài)當然也是不同的,所以課堂評價還要考慮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應從實際出發(f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
(蘇春微 浙江省蒼南縣靈溪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