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馨
偶然翻開一本小書,意外的來了一個大發(fā)現(xiàn)。這本小小的書使我們觸悟到了極重大的問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不平則鳴,這句韓愈的話,可以說是趙鑫珊寫這本小書的原由。處在西方文明占主流的今天,作者感到困惑與惆悵,于是,作者在獻辭中直接以“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為本書的開頭題目。
《告別生出惆悵——來自水鄉(xiāng)烏鎮(zhèn)的靈感》的作者趙鑫珊是上海社會科學院東西文化比較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兼教授,作家。他主攻方向之一是對東西方文明進行比較哲學研究。在深入研究了東西方文明之后,他更忘不了在江南水鄉(xiāng)烏鎮(zhèn)蹲點,仰觀俯察的一段閱歷,包括心中淡淡的憂傷和惆悵,引不起惆悵,那還是千年的古鎮(zhèn)嗎?
作者主攻方向是哲學,在閱讀他的文章時,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尤其是道家和禪宗。每逢作者把烏鎮(zhèn)同歐洲古鎮(zhèn)或美國現(xiàn)代化城鎮(zhèn)做一番細膩的比較之后,得出的結論、心靈追求達到的目的,就是把“回家”作為結論,所以他說思想歷程是圓形的,首尾回環(huán)。
有讀者評論說,這本書在本質上是一本有關告別農業(yè)文明或叫農耕文明生出惆悵和哀歌的哲理散文隨筆。當我們告別傳統(tǒng)的農業(yè)文明,要去過一種現(xiàn)代化的西方機器文明的生活方式,我們生出的惆悵則會更多、更濃和更高級。因為它很根本。
當代中國人告別已漸漸遠去、消失在地平線那一頭的農業(yè)文明,生出的惆悵當屬于最高等級,最高層次。因為它很哲學。
所謂惆悵只指惆悵而說,心的內容,經過古今中外的這番思索,經過對烏鎮(zhèn)對羅馬對德國深深巷子的體會,添了一個新觀念,當然比原來的豐富些,但是作者千辛萬苦的新發(fā)現(xiàn),常常給我們一種似曾相識,舊物重逢的印象。我們讀后,忍不住要驚嘆說:“原來不過如此!”“I am the right Man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真理在人心里的時候,總是寫寫意意的來,雖然我們不是第一次聽說烏鎮(zhèn),但經作者一說,我們品到了詩的味道,好詩句,又讓我們回憶起舊詩詞,糾纏一起,分解不開。如果我們站在思想系統(tǒng)的層面上,我們又覺的讀完此書,我們的思辯能力有了小小的提高。
和而不同,“同聲”容易變?yōu)椤皢握{”的同義詞。作者在東西方文明的比較中,給我們道出了他的哲學思想,我們要在記住我們自己的歷史與文明的同時,吸收西方的思想,一次比一次更接近理想的狀態(tài)——真誠的思想的融合。
如果這篇書評讓讀者嘗到了些許滋味,就請找來本書閱讀吧,畢竟,甘蔗不吃不甜。
(《告別生出惆悵——來自水鄉(xiāng)烏鎮(zhèn)的靈感》,趙鑫珊著,文匯出版社,2006.6,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