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jié)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精彩的,在師生互動生成的過程中,其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創(chuàng)造的激發(fā)……往往會成為課堂教學中一道道亮麗風景線。然而,我們卻每每忽略另一種“精彩”——“錯誤”。“錯誤”常常伴隨著教學發(fā)生、發(fā)展、生成。許多老師害怕學生出錯,視“錯誤”為洪水猛獸。那么怎樣利用這些“錯誤”,使之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呢?
一次,我面向全縣500多位小學數(shù)學教師開了一節(jié)示范課《比例尺)。在初步揭示比例尺的意義后,教學預案要求根據(jù)比例尺的意義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而經(jīng)過先前的一些教學活動,部分學生自覺形成一種思維定勢——比例尺的前項都能化成1,即都是小的。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將實物縮小一定的倍數(shù)畫在圖紙上也確實有著豐富的事例,所以當我出示“一個精密零件,實際長5毫米,畫在圖紙上是10厘米,求這幅圖的比例尺”后,就有學生信心十足地列出了“10厘米=100毫米,5:100=1:20”。由于我教學多年,又是學科帶頭人,這樣的展示課我完全可以只叫那些做得對的學生以彰顯教師的光鮮和學生的實力,我也害怕個別學生的錯誤“吹皺一池春水”誤了我的整個“進程”。然而最終我呈現(xiàn)給大家的是“民主平等”的課堂,“真實對話”的課堂。當出錯的學生闡明自己的觀點后,附和的、疑惑的、抗議的表情寫在每個人的臉上,我沒有輕易下斷語,而是鼓勵學生亮出理由,展開辯論。
甲方:我們的結果1:20對啊。比例尺的前項一般化成1。
乙方:錯。錯。你們比倒了!
乙方:請問對方同學什么是比例尺?
甲方(流利地背出):我們把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一幅圖的比例尺。
乙方:這道題的圖上距離是多少?實際距離呢?
甲方:圖上距離是10厘米,實際距離5毫米。
乙方:那你們是怎么比的?
甲方代表明顯底氣不足,伸伸舌頭紅著臉坐下了……犯同樣錯誤的同學紛紛點頭“噢”了一聲,大徹大悟狀。
“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布魯納語)。經(jīng)過一番唇槍舌戰(zhàn),學生在甄別是非,糾正錯誤中啟迪智慧,生成悟性,對比例尺的意義和計算方法感悟體驗更深了。
鞏固練習時,有這樣一道題:“學校操場長150米,寬60米。下面是這個操場的平面圖。(圖見書上)求出這個平面圖的比例尺。”學生看到題目后,立即測量出平面圖上操場的長是5厘米,寬是2厘米。并很快地列出算式:有的用5厘米:150米;有的用2厘米:60米;有的用(5+2)x2厘米:(150+60)x2米;還有的用(5x2)平方厘米:(150x60)平方米,即用圖上面積比實際面積求出這幅圖的比例尺。對于第四種計算方法,我沒有“快刀斬亂麻”地以一個“錯”字堵住學生的嘴,接著“過”自己的教學流程。而是積極創(chuàng)設自由展示、智慧碰撞的時空。結果學生剛介紹完第四種方法,就有同學表示反對了。于是大家圍繞這種方法展開了辯論。
正方觀點:第四種方法是對的。
反方觀點:第四種方法是錯誤的。
反方:請教對方辯友,怎樣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正方:拿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化簡就可以了。
反方:距離指的是什么?
正方:……
反方(快速地翻開詞典):距離是指相隔的長度。長方形的長、寬、周長都表示的是長度。面積表示長度嗎?正方:不。
反方:既然面積不能表示長度,那它是距離嗎?
正方(搖頭):不是。
反方:那你們?yōu)槭裁从脠D上面積比實際面積來求這幅圖的比例尺呢?
“正確”從“錯誤”的辨析、篩選中逐步形成。最后正反雙方握手言和,而且“一錯激起千層浪”,辯論中學生又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的計算方法,真是意外的收獲。
一個偶然的分歧,讓學生在課堂上開展小小的辯論會?!盁舨粨懿幻?,理不爭不透”。學生在辯論中全體參與,大膽發(fā)言,此起彼伏,唇槍舌劍,結果反方用正確的觀點駁倒了正方,大家形成了共識,在辯論中深化明理。通過這次小小的辯論會,學生嘗到了甜頭: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合作精神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強了。由于辯論雙方都要以確鑿的事實為依據(jù),闡明自己的觀點時要求思路清晰、邏輯嚴密、反駁對方觀點時要求角度新穎、論據(jù)有力,這對學生搜集處理資料的能力、分工合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級教師于永正經(jīng)常外出上示范課,他常常告訴那些陌生的學生:“于老師上課最喜歡發(fā)言說錯的學生,我要給他發(fā)特等獎……”其實,這不僅僅是調動學生的發(fā)言積極性,還在于于老師一個清晰的教育理念:“錯誤,也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
(責任編輯: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