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日本經濟的發(fā)展勢頭逐漸減弱,各種社會問題逐漸暴露,國內民眾對于經濟的信心逐漸降低。面對近鄰中國良好的經濟發(fā)展勢頭,日本國內從民眾到學者普遍有一種不安全感,有一種被中國超過的危機感。以唐津一為代表的一批日本知識分子則認為,日本的媒體和學者是造成日本人信心喪失的罪魁禍首,他們力圖全面剖析這種現象,使日本人認清自己的實力,重塑自信心。
唐津一的《中國能否趕超日本》深入地剖析了中日兩國的民族特性,客觀地分析了當前中日之間的經濟差距,以及未來走向,使我們能夠通過另外一種眼光來解讀別人、審視自己。
制造業(yè)是日本人的驕傲,日本人把它歸結為民族特性中的謙虛和好奇心。1543年,漂流到種子島上的葡萄牙船只帶來了火藥繩槍,這項技術立即就傳遍了整個日本列島,并完全改變了當時的戰(zhàn)爭形態(tài)?;鹚幚K槍被人們徹底地分解開,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進行了復制品的試射。27年后,幕府軍閥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聯合軍隊,使用3000枝這樣的槍支進行了著名的長筱戰(zhàn)役。對于有著先進文明的西方殖民主義者,日本人不僅沒有被嚇倒,反而興奮地睜大雙眼去推理其構造,并學習著制作出了無數仿制品。從不滿足的欲望使他們不安于“差不多”,而是要“做得更好”,這一點正是我們中國人應當借鑒的。
唐津一在書中寫道,那些說中國將成為“世界制造業(yè)據點”的人可以看看,中國掌握了多少核心技術?又能夠出讓多少專利?中國人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只是賺取了少量的人工費,而這只是相當小的一部分,只相當于日本國內的1/20。生產產品中的核心技術則都是日本人的,這才是制造業(yè)的核心。制造業(yè)的發(fā)展依賴于技術的不斷研發(fā),否則十年后仍然只能干同樣的事情。
《中國能否趕超日本》旨在喚醒日本民族的自信心,是站在日本的民族立場上來寫的。書中有很多觀點不免尖刻,但其聲音足以給我們每一個有愛國心的同胞以心靈震撼。譯者在每章結尾所寫的譯者按,使這本書的對比意義更加明顯,它使我們在了解日本經濟的同時,能夠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