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即黨的常務委員會委員之簡稱。對于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在有些領導人講話、機關文件、新聞媒體中,亦時有套用黨的“常委”稱謂的。不久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的《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在表述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參政狀況時稱:他們有“全國人大常委50人”、“省級人大常委462人”。其實,人大常務委員會并無“常委”之職。黨的常務委員會委員與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在“職稱”上是有嚴格區(qū)別的,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這是因為:
其一,職權內涵不同。從整體講,“黨的地方各級委員會的常務委員會,在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行使委員會職權?!币簿褪钦f,黨的常委會,可以“常務”全委會的職責。人大常務委員會則不同,1982年憲法規(guī)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常務委員會”,將原來屬于人民代表大會的一部分權力交由常務委員會來行使。此規(guī)定,旨在便于經常性地發(fā)揮國家權力機關的作用,加強人大制度建設,而不在于代行人大閉會期間的全部職權。也就是說,人大常務委員會,除行使法定職權外,無權行使選舉產生它的代表大會的其他任何職權。從個體講,黨的常務委員會委員,不僅參與集體行使權力,而且每個“常委”都有權在其分管的職責范圍內,自主決定處理問題,保證黨的路線政策、黨委及其常務委員會決策落到實處。人大常務委員會則“權在集體”不在個人,常務委員會委員履行職責,主要在于為代表大會或常務委員會行使職權“服務”,個人無權決定處置具體問題。
其二,行權方式不同。黨的常務委員會的行權方式是集體領導常委分工負責制,下級服從上級,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行權方法較為靈活,可根據實際需要,通過常委會議或常委個人處置解決問題。人大常務委員會屬社會主義的代議機關,實行的是“委員會制”。它行使權力,必須通過會議的方式,按照法定的程序進行,離開會議和程序,就無法決定任何問題。它沒有會外之權,除了表決外,沒有個人處置之權,包括黨委書記兼人大常委會主任者在內,均無權在會外擅自行使人大常委會的職權。
可見,人大常務委員會,對于產生它的代表大會的職權無“常務”之責,其成員也無“常委”之權,故人大常務委員會只有委員等組成人員。概念是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征。黨的常務委員會“常委”與人大的常務委員會“委員”,絕非僅是稱謂的區(qū)別,更重要的是兩種權力特性和活動方式不同。
(作者單位: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區(qū)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