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輝
離開家鄉(xiāng)二十年了,無論走到哪里,我心中總牽掛著一條河,它像一條帶子結(jié)結(jié)實實系在游子身上,又像一面明鏡時刻照映著我的言行舉止。
這就是老家村前那條靜靜流淌的小河,在縣地圖上只是條依稀可見的藍線。它南出樂安鎮(zhèn)浮青管區(qū),北從敷溪注入資江,全程不足百里。除了鄉(xiāng)親們常常親切地稱呼它:如響水灘、竹溪坡、渡船塘、新壩塘、漁家溪、黃沙渡、河口里等流過地域的小名外,伊水河的名字少有人提起。
我記事時,每當(dāng)早起開門就能透過坪院望著倚山繞過的伊水河。閃閃發(fā)光的河面,靜靜地,悄無聲息地躺在眼前。大摸估算,我的老家住在伊水河的中游,以地域名而言,我家門前的河床叫漁家溪。
在漁家溪蔭涼處的旁邊,鄉(xiāng)親們挖了一口井,井水是河水透過砂石過濾后形成的。每天一大早,勤勞的母親便用木桶挑水,習(xí)慣性地三個來回。不用說,我是真正喝著伊水長大的。我之所以常常記起它,想念它,因為我感激它乳汁般的河水滋潤了我的生命,澆灌了一方土地,養(yǎng)育了我的父老鄉(xiāng)親。
是啊,伊水河的水是那樣的透明,那樣的清純,那樣的甘甜。透明得像一面鏡子,清純得沒有一點污濁和雜質(zhì),甘甜得沁人肺腑。因為這樣,一代又一代喝著那乳汁般河水長大的鄉(xiāng)親,男人們是無比的爽快,無比的耿直,無比的豪邁;女人們又是何等的靚麗,何等的純潔,何等的可愛。伊水河,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堅韌、霸氣、狂野與不可一世。這些,從我剛上小學(xué)起就聽到了很多伊水河畔氣勢磅礴的故事。
伊水河的歷史古老而悠久。據(jù)說遠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鑲嵌了它的名字,可當(dāng)時流經(jīng)的地方兩岸叢林密布,毒蛇出沒,無人敢越雷池一步,連軍隊也要繞道前行。洪水季節(jié),伊水河大肆泛濫,怒吼的溪水常常使得山洪暴發(fā),樹木連根拔起,虎視眈眈,傲視人群。后來秦漢時期封為梅山后,梅王(梅絹)帶人以強悍的精神開拓了這片荒蕪之地,使惡山惡水變?yōu)槊利惖募覉@,伊水河也在梅王的征服下得以治理。從這開始,梅山人喝著它的水,吃著它腹中的魚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繁衍。也許是祖先們常吃生魚活蝦與野獸的緣故,也許是其它內(nèi)在原因,外人稱之祖先為“梅山峒蠻”,時至現(xiàn)在仍有許多人稱梅山兒女為“蠻客”。
的確,一方山水養(yǎng)活一方人。如果不是喝著它的水長大,漁家溪旁邊那個年僅二十九歲的中共地下黨員姚炳南,何以有面對五馬分尸寧死不屈的革命立場?在河口里做長工的鄧克明何以數(shù)次血灑疆場為國立功,何以有膽勢帶領(lǐng)紅軍戰(zhàn)士搶奪簍山關(guān),決戰(zhàn)臺兒莊,掩護好紅軍最后一戰(zhàn)?因為,伊水河給了他們勇氣、力量和斗志。這些故事和歷史,一口氣怎么也說不完。
今天我又來到伊水河身邊,來到了漁家溪岸畔,但見河水依然靜靜地流淌著,斜陽將河水染成橙紅色,顯得富麗多姿。兩岸的現(xiàn)代化樓房,硬化公路為伊水河的身姿增添了無限風(fēng)情。微風(fēng)吹拂的波紋中,伊水河宛如一個含情脈脈的少女,要多溫柔有多溫柔,要多癡情有多癡情,它似乎忘記了過去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又似乎在平心靜氣地訴說著歷史的沉浮與滄桑。四周是那樣的寧靜,寧靜得讓你一絲雜念也不許擁有。在我顧盼的視線里,上游的新壩塘已經(jīng)只有淺淺的水流,下游的渡船塘再也見不到原來那艘橫渡的烏篷船了,塘的上面是一座連接國道的天橋。風(fēng)停了。秀麗的山,奔馳的車輛,弧形的天橋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此情此景美得讓人流連忘返。
踩著岸邊松軟柔韌的草蔓,一會兒來到了河水退去的沙灘上。多么熟悉的沙灘,在陽光照耀下,發(fā)亮的細砂像燦爛奪目的珍珠,剛被河水汩出來的潮濕的部份,顆顆砂粒宛如北方生產(chǎn)的粟。放眼四周,波光粼粼的水是家鄉(xiāng)的命根子,砂是父老鄉(xiāng)親的聚寶盆,一切顯得那樣的深情,那樣的親切。
我在記憶中慢慢尋找。童年的足跡還留在沙灘上嗎?昔日歡樂的笑聲、幼稚的歌聲還在岸畔縈繞嗎?隱隱約約的,朦朦朧朧的,活靈活現(xiàn)的,若有所思的童年記憶將我的肉體四腳朝天地貼了上去。
我不能忘記那年夏天它給沿河一帶鄉(xiāng)親們的恩澤,那是七十年代接近尾聲的夏余秋始時期,那是百年難遇的大旱,老天爺連續(xù)四個月的曝曬,將池塘與四處水井的水蒸干了,蒸得在烈日中冒著青煙。眼見農(nóng)田里的稻穗、山里的莊稼顆粒無收,眼見鄉(xiāng)親與牲口饑渴難熬,唯有伊水河可救岸邊的一切生靈。當(dāng)時,為解燃眉之急,政府部門從四面八方調(diào)集了各式各樣的“打雨炮”,然而,平地、山崗上轟轟隆隆的炮聲在天空中響過一陣又一陣后,慢慢飛來的一片片烏云,在炮聲剛響完便煙消云散了。后來,鄉(xiāng)親們知道,只有靠伊水河才能救大家。于是,幾十里水路的地方紛紛架起抽水機,源源不斷的水澆灌出一片大地的新綠。自打那時起,伊水河畔的鄉(xiāng)親們確信這是屬于大家的河流,而大家也是屬于它的。
手捧珍珠般的細砂,我被伊水河的富有所征服。幾十里水路,到處都是如此般耀眼奪目,銀光閃爍。因為有如此美麗的細砂,因為有水底蘊藏著的顆顆雞蛋般的卵石,因為有如此堅韌質(zhì)地,當(dāng)改革開放的東風(fēng)一吹,伊水河的富有就像閨中的幽香一樣,吸引著來自各方的商客。那時,我的叔伯們,舅舅們,白天在水里打撈卵石,晚上乘著那輪玉盤用箢箕挑走一層層細砂。我的母親,為了惡病纏身的外公,也與鄉(xiāng)親們一道白天黑夜地加入到了隊伍的行列,直到后來用換回的錢治好外公的病才離開家鄉(xiāng)。眨眼二十多年過去,一車車細砂和卵石運到了硬化公路上,運到了城市建設(shè)的每個角落,它給鄉(xiāng)親們換回來一疊疊“老人頭”,換回來一棟棟高聳的洋樓與別墅。
我徘徊在伊水河的堤上。岸邊這排虬壯的楊柳,它是我兒時的樂園。那時,我們用它柔軟的枝條扎軍帽,炎炎夏日躲在樹梢或乘涼或做游戲。坐在樹上瞧那垂吊在水面上迎風(fēng)搖擺的枝條,像輕盈的舞女般輕輕拍弄著水面,蕩漾起一條條魚紋似的水波。平靜之時,將藍天、青山、楊柳倒映水中,構(gòu)成一幅人間仙境的圖畫。對岸開放的映山紅,一排排,一簇簇,花葉扶疏,上下錯落,讓人充滿朝氣和向往,更讓人感到鮮艷般的醉。
童年的記憶松散而零碎,嬉戲之余最深的記憶是伊水河留下的神鬼奇談與傳說。早在梅王時代,伊水河畔就有系統(tǒng)的神、符、演、會和教議。鄉(xiāng)親們信奉的男神是梅山張五郎。張五郎,又叫開山五郎,是梅山祖師。相傳他既是捕魚大師,又是狩獵能手,更是開山修路的巧匠。他長著一雙反腳,可以倒立行走,飛禽走獸都是他的傳令兵。鄉(xiāng)親們信奉的女神則有眾多,流傳較為廣泛的是白氏仙娘、梅婆蒂主和梅山獵神梅嫦。這三位梅山女神不曾受封建倫理約束,原始性極強,展示了梅山峒蠻的本性。還有的故事聽起來抑或膽戰(zhàn)心驚,抑或毛骨悚然。如巖彎子的水深不見底,并有三層顏色;響水灘緣于二郎神用鞭趕鬼、仙人巖是因赤腳大仙背巖造橋而得名等等,幾乎每個地域名都流傳著各式各樣的傳說和故事。雖然這些故事已隨著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科學(xué)技術(shù)日漸淡化,鄉(xiāng)親們信奉鬼神的煙霧也在慢慢消失,但原始的信仰與伊水河古老而又滄桑的神奇歷史已構(gòu)成了享譽中外的梅山文化。
每次回到家鄉(xiāng),我都要來到這條河畔走走,來到這里什么也不必做,只是有時將腳伸入水中,有時干脆仰躺在沙灘上,盡情地吸收來自伊水河的陽光和空氣,盡情地放飛著記憶中伊水河的故事和傳說。有時連粗氣也不敢喘,只是平心靜氣地看著河水靜靜地流,我想讓自己的生命如同這條河流一樣單純而寧靜,我想今生只要擁有了這條河流,我便能擁有一個純真而又廣闊的世界。
伊水河,一條靜靜的河,一條清澈的河,一條美麗的河,一條傳奇的河。伊水河,我的母親河。
責(zé)任編輯:趙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