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非
對中國企業(yè)家而言,速度似乎永遠是一個魔咒。
是做“快公司”,還是做“慢公司”?這也是一個哈姆雷特式的難題。
很多經(jīng)理人推崇速度,但是也對快速抱有忌憚之心,多少中國公司“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IT業(yè)教父柳傳志顯然是做“慢公司”的思路,他就有一句經(jīng)典的言論,“撒上一層土,夯實了踩兩腳,再撒一層土,再夯實”。
但是,在商業(yè)2.0觀察者金錯刀的新書《快品牌——新晉品牌一飛沖天的“藍海”法則》中,作者則堅定而直接地說,“惟快品牌者生存”。
作者列出了一份“快品牌”名單,在2006年“全球最佳品牌”榜單。Google的快速增長令人稱奇,才7年多時間,它的品牌價值已經(jīng)高達123.76億美元,把西門子、飛利浦、摩托羅拉這些“百年老店”拋在身后。
另一家為人稱道的“快品牌”是三星電子,三星電子以快速的品牌增長模式向?qū)κ职l(fā)起了進攻,2001年品牌增長率為23%,2002年為30%,2003年為31%,2004年為16%,2005年為19%,2006年為8%。這種增長速度,簡直無人可敵。 2005年三星以149億美元的品牌價值首次超越索尼,2006年則高達161.69億美元。
再看看那份“慢品牌”名單,福特、柯達、英特爾、戴爾等,它們出了什么問題?一個不可否認的變化是我們的商業(yè)環(huán)境變得更加復(fù)雜、更具不確定性,傳統(tǒng)的營銷策略正遇到新的阻力,比如,在營銷專業(yè)人士看來,廣告正在變得越來越缺乏效力:通過電視廣告,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使用TiVo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并借此跳過大多數(shù)廣告;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一些軟件外掛來過濾垃圾郵件和攔截彈出式廣告;通過報紙廣告,越來越多的人在放棄報紙,把目光轉(zhuǎn)向了互聯(lián)網(wǎng)和雜志?!渡虡I(yè)周刊》的報道也稱:“借助大眾媒體塑造品牌的時代已成為過去。優(yōu)秀的品牌塑造者們更關(guān)心的是找到有效途徑,使消費者將品牌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作者看來,在數(shù)字時代的新環(huán)境下,那些品牌新軍由于采取了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方法而進入品牌快速道,它們是“快品牌”的尖鋒力量,它們更清晰消費者的真實需求,以及更快地吸收和適應(yīng)各種新技術(shù)。在中國,你可以從這些品牌中找到快的力量,如聯(lián)想、明基、百度、分眾、淘寶等。
但是,“快品牌”模式不只是那些新進品牌的專利,那些品牌老兵由于適時進行了自我更新而“老樹發(fā)新枝”,馳入了品牌快速道,如諾基亞、寶馬、匯豐、宜家等。
《快品牌——新晉品牌一飛沖天的“藍海”法則》從“全球最佳品牌”選擇了9個樣本,它們是數(shù)字時代的速度大師(Speed Master),分別是: 三星電子、蘋果、索愛、摩托羅拉、Google、eBay、寶馬、星巴克、宜家。
最有意思的是,作者認為,對那些偽“快品牌”而言,客戶體驗的不足和品牌的長期持續(xù)性沒有得到時間的驗證,從而出現(xiàn)“其勃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對那些真正的“快品牌”公司而言,他們也遵循同樣的理念,即快就是慢。
因此,本書的9個案例,不僅把焦點聚焦于那些“速度大師”的品牌策略上,更把眼光延伸至他們的組織架構(gòu),事實上,品牌不僅要做好外部工作,更要強化內(nèi)部修煉。這9家公司案例也表明,只有內(nèi)外兼修,方能真正實現(xiàn)快速。
觀察這些“快品牌”制造者,雖然各有鮮招、創(chuàng)新百出,但是,它們也都遵循一些共同的“快就是慢”法則,這就是“快品牌”四法則:與眾不同、成為酷品牌、發(fā)力網(wǎng)絡(luò)、制造獨特體驗。
(《快品牌——新晉品牌一飛沖天的“藍?!狈▌t》,作者:金錯刀,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定價: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