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擎
隨手翻看一份報紙,經常會發(fā)現(xiàn)“線索提供人XX線索費五十元”,“報料:XX先生,獎金一百元”的誘人文字。如果新聞屬滑稽搞笑題材,倒也無可厚非,畢竟報料也是勞動,付出就要獲得回報??尚侣動袝r是無情的?,F(xiàn)在媒體上頻繁出現(xiàn)的是各種死傷場面,出于各種原因,人或意外隕命,或身落殘疾,極人世不堪之境。一邊是不幸者的悲劇,一邊是勞動者的獎勵,以災難和死亡為交易內容讓人心體透涼。
作家楊爭光曾寫過一篇小說《棺材鋪》。主人公靠賣棺材賺錢,他懂得如何把握死人的機遇,以便狠撈一把。他把棺材賣給軍隊,用白木棺材給挨了槍子的士兵收尸,賺了錢。后來瘋狂到策劃死人事件,自己殺死一個小孩,引起兩個家庭沖突,以致場面失控,越來越多的人死去,因此賺更多的錢?!豆撞匿仭访枥L的是一個變態(tài)的社會,每一次死亡的發(fā)生都為棺材鋪主提供發(fā)財機會。不能說現(xiàn)在那些靠報料領取獎金的人變態(tài),更多的或許是媒體征集新聞線索的手段,但以死亡做交易讓生命如白水,當“XX先生,獎金一百元”出現(xiàn)時,交易宣告結束,災難被記錄,但它終究也將迅速地被遺忘。
災難首先屬于經歷它的人,而后才有可能會在社會群體里引發(fā)痛感。一場風暴所帶來的打擊,是直接在受災者心里產生悲痛,一場車禍所帶來的傷亡,也是直接在家屬心里烙下悲痛欲絕的印痕。每一個人都需要對此保持一份敬畏,都要充當一時的沉默者。這并非作秀,而是因為任何一個生命遭受苦難時都沒有快樂可言,悲哀是災難的專利。2004年北奧塞梯人質事件發(fā)生時,國內一家電視臺搞有獎競猜,引來箭戈齊飛。當時有人稱我們關注國內災難,對他國災難缺乏關懷,其實本質上那一次事件并非人道主義一時短路,而是我們本身對災難就缺乏持久穩(wěn)定的痛感,面對異邦如是,面對本國亦如是。
在國內這表現(xiàn)為各種隱藏的人性缺乏。積極培育新聞報料人,廣泛征集新聞線索,已經成為媒體通用的新的操作方式。不僅有越來越多的媒體靠報料具備了旺盛的新聞生產能力,而且有相當一部分人開始以報料為業(yè),甚至職業(yè)化、技術化、生產線化。有報道稱,北京地稅部門預言“新聞報料人”將成為京城個人所得稅增長的亮點,假如真發(fā)展至這一步,實在不能算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好事。在用高額獎金利誘出來的報料環(huán)境下,效率必然成為第一要求,一個社會具有記者職業(yè)化特征的普通人如此眾多,大街上到處都是獵狗一般的眼睛在搜索,這個社會還算正常嗎?
以前看過一個節(jié)目,說人骨鑄劍師在打出一把寶劍時,要行大禮,要對死者的靈魂表達尊重與敬畏。賺死人的錢,怎么能不征求他們的同意,盡管這種同意是那么的形式主義,但它顯示生命在我們心里占據(jù)的份量。新聞生產者與人骨鑄劍師都面對死亡,但人的尊嚴卻受到不同對待。當我們看到“父親被扒出時仍緊緊抱著兒子”與“報料:周先生,獎金一百元”在一張具有紀錄意義的紙上相處得那么坦然時,真不知道這傳達的是什么意思?是承諾的兌現(xiàn),還是誘人的鼓勵?
現(xiàn)在有一些地方電視臺做法制和故事講述類節(jié)目時,結尾總要出一道考題,通過微薄的利誘穩(wěn)住收視率。這讓人忍不住擔心,總有一天,考題真的會變成“請問被害人是被什么工具殺害的?榔頭還是匕首?”己饑己溺,民胞物與。別人挨餓、落水就像自己挨餓、落水,愛人和一切物類,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圣人大德,不過是最基本的人性罷了。災難填充我們的視野時,請問能不能不那么暴露地交易?
[選自2007年7月31日《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