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興康莊路的一個治療網癮基地,醫(yī)生房山海對128例符合網絡成癮診斷標準的患者統(tǒng)計分析,前來就診的網癮患者平均年齡為17.6歲,最小的13歲,15歲至19歲的占70.3%。
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網癮如同煙癮、毒癮一樣,是操作條件反射形成、鞏固、習慣化的過程。
15歲的大勇說自己是“混社會”的,他混社會正是從網游開始的。剛上初中時,大勇很胖,總成為同學戲弄欺負的對象,網游中,一切正好相反。大勇技術好,很多人都想認識他,甚至有人喊他“大哥”;游戲里,大勇可以痛快地欺負別人。大勇也想在現實中當真正的大哥,希望成為“敢打敢當,被人敬仰的人”。
說起媽媽,曉宇撇了撇嘴,“挺煩她的,總是叨嘮,我就去網吧泡著。”曉宇說,“自己最反感母親說話的態(tài)度,有事沒事上來就是訓斥。”不愿和父母交流的曉宇“寧愿上網找個陌生人說說話”。曉宇戀愛了,在游戲世界里。他在QQ空間里寫道:“每當看到你的時候,我所有的心情都會加上愉快和高興的籌碼”。
厭煩父母的管教,大勇和父母的關系越來越僵,大勇甚至幾次將匕首對準了父親。春節(jié)前,媽媽說要把大勇趕出去,大勇就真的走了,整整4天吃住在網吧。
曉宇的母親也很委屈,“曉宇上初中最關鍵的三年,父親去了外地,學習、生活都是我一個人打理,自己工作壓力也很大,我也很疲憊?!?/p>
大勇的父親、曉宇的母親,他們很疑惑,曾經牽著小手,蹣跚學步的孩子,如今怎么就因為一個小小游戲“兵刃相見”“一切變得不一樣了?”
基地主任陶然表示,青少年對網絡過度沉迷僅僅是一個表象,背后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問題,這主要來自于家庭的傷害。
到網癮基地來的孩子幾乎都是被連哄帶騙送來的,有的甚至是被家長灌了藥綁來的。在這里,主要采用心理輔導、行為矯正、家庭治療、醫(yī)學治療等幫助患者戒除網癮,“而且他們完全接觸不到電腦”。
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大勇說自己還是要回去讀書,然后去藝術學院專攻薩克斯。大勇的薩克斯拿過省級比賽的一等獎。
曉宇來基地快一個月了,“思想轉變了,知道學習為重就行了唄,就算呆一年,出去還是會玩電腦。”至于和父母,“跟他們的關系就這樣吧,也沒什么可改的?!?/p>
(文中青少年全部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