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二
作為中國最后的,也是最頑固的計劃經(jīng)濟堡壘之一,國內(nèi)競技體育界絕少產(chǎn)生真正的叛逆者。在這個被黃燦燦的金牌和為國爭光的榮譽感緊緊包裹的體制內(nèi),和諧的聲音從來都是主流。而歷史告訴我們,當體制內(nèi)的成功者都成為既得利益者,集體性的棒殺與默殺便會自然成為對付反抗者最有效的武器。
所以,當昔日體操名宿楊明明,連續(xù)兩年針對國內(nèi)體操界種種弊端展開深刻批評時,他的言論和表現(xiàn)—方面收獲社會輿論的普遍敬意,另—方面卻不出意外地遭到體育界集體的摒棄:2006年是來自管理層的強力彈壓,2007年則是體操界的集體沉默。
“體操界的民主氣氛很差”、“權(quán)力過于集中,又缺少制衡和監(jiān)督”、“不少省市有專門的經(jīng)費做裁判工作”、“長期以來不透明不公開的人才選拔存在腐敗空間”、“體育界人才浪費非常嚴重”……在體操房里奮斗了50年的楊明明屢次強調(diào)的這些問題,是中國競技體育界公開的秘密,流傳多年,已為痼疾。
事實上,老教練楊明明的悲壯之處在于'他試圖以捅破窗戶紙的方式為中國體育改革敲開一扇門:“中國體育應該進行改革,政治經(jīng)濟改革動靜大,牽涉面廣,但對國家來說,體育改革不會傷筋動骨。而體育的影響力又大!”然而,應者寥寥。
如果說日理萬機的最高決策層無暇顧及“體育”這個只與臉面有關(guān)而無傷國本的小事,中層官僚們又自有其個人,利益和部門利益需要維護,那么中國體育界龐大的普通從業(yè)人群,那些“沉默的大多數(shù)”害怕失去的究竟又是什么?在體制的堅強壁壘下,為了人利益的隱忍與共謀只能是唯一的選擇嗎?公共利益何在?
2008作為奧運年的屬性早已注定這一年里只準盛世堂皇,不得雜音頻出。2008年更是體育大餐的分配年度,是百年難遇的黃金機遇。這一年里,什么又是體育界之公共利益?是金牌全球第一獎牌全球第一,還是積累政績與變現(xiàn)的資源? ——“2008年之后,中國體育界應該會發(fā)生些變化吧!”這是摯愛體操的楊明明真誠而又無奈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