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泳
徐百柯最近出了一本書:《民國那些人》。雖然不是專業(yè)的研究,但他對民國歷史的把握和理解,卻與當下專業(yè)史學界對民國歷史的判斷基本相同,不過因為他是為報紙寫專欄,文章本身更有可讀性,更好看,更有趣味。
民國史研究,在專業(yè)范圍內(nèi),有穩(wěn)定的專業(yè)標準。專業(yè)領域的民國史研究,一直在進行,成果不斷出現(xiàn)。在不嚴格的意義上,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其實多數(shù)要涉及民國的歷史。專門研究民國史的人,偏重于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前的歷史,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提到的北洋政府以前的歷史。
歷史的分期標準不是固定的,但一般來說,政權更迭是一個重要標準,最重大歷史事件的最后結果無過于改朝換代了?!爸腥A民國”,現(xiàn)在只有在專業(yè)領域中才會出現(xiàn),這是政權變革中的遺留問題,涉及的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很復雜。我過去曾和朋友說過,我們過去說的“新文學”,或者“中國現(xiàn)代文學30年”,其實都有政治的因素在其中,都隱含有或輕或重的價值判斷。如果去除這些考慮,其實這些學科,至少從教學方便來說,可以最簡單稱為“中華民國文學史”。其它學科也有類似的情況。政治因素,有時候會把簡單的事變復雜。我最近給學生講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要專門講兩節(jié)“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中的政權和政黨形式”。因為這些基本的政治地理問題不清晰,學生理解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就會有難度。
近10年以來,民國史研究有一個由冷到熱的過程,其實這個冷熱問題,可以理解為大家對“民國的歷史”有了一些新的判斷,多了解了一些歷史的真相。也就是把簡單的歷史,還原到接近歷史真相那一面,或者再簡單說,就是對“民國歷史”多了一些正面評價,用錢穆的話說,就是本國的國民,對以往的歷史要有“溫情和敬意”。所謂“熱”應該是在這些地方。比如過去的認識是“竊國大盜袁世凱”、“漢奸劊子手曾國藩的一生”,現(xiàn)在沒有人再會這樣認為。比如研究歷史的人,無論如何不能接受“曾國潘是漢奸”這樣的結論。這本《民國那些人》大體就是以還原歷史為追求目標的,雖是通俗讀物,但深意并不在專業(yè)書之下。
專業(yè)的民國史研究,涉及的方面很寬,而研究民國歷史,必然要涉及對政黨和政權形式的評價及判斷,這又避不開現(xiàn)實問題。所以現(xiàn)在這方面的出版物,可能還是以一般的趣聞趣事為多。比如在中國上海史的研究中,基本上把過去簡單的認識還原到展示真相的程度,不然很難解釋早年上海的繁榮。同樣道理,不了解“民國”的新聞制度、大學制度和出版制度的真相,你就不可能解釋為什么那個時代的學術和文學會達到那么高的水平。但這些又不是單純的制度,它和政權政黨的基本模式有密切關系,在民國史研究方面,其實沒有什么專業(yè)和民間研究的區(qū)別,不過一個基本事實是現(xiàn)在的專業(yè)研究人員,多數(shù)不大會寫文章,而民間有些會寫文章的人把他們的研究成果通俗化了。會寫文章的人很難得,特別是那些對基本歷史有較好判斷力,又能寫的人、徐百柯這本書,我以為是一本為還原民國人物真相做出貢獻的書,他讓更多讀者明白了一個簡單道理,一個國家的歷史,不可能只是一個政權的歷史或者一個政黨的歷史。
喜歡民國史的人,都感覺那個時代不管如何,還有趣,而現(xiàn)在是最無趣的時代,特別是對文化上有些追求的人來說,現(xiàn)在真是很乏味,沒有什么有趣的事,好玩的事。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的生活和人物,這沒有什么不好。喜歡“民國歷史”,至少比欣賞“17年歷史”“文革歷史”,在趣味上要高一些,在智力上難一些。喜歡張愛玲小說的人很多,也是好現(xiàn)象。讀過她的小說,人們會對當下中國小說家有一些基本判斷。用白話文寫小說,用文字營造出那么獨特的意境,非常了不起:當代中國小說家,還沒有出現(xiàn)像張愛玲這樣運用文字的作家。張愛玲的小說成為“消費文化”,我以為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