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的中國要給世界奉獻一個完美的盛典,不僅僅取決于屆時北京的天空是否晴空萬里、道路是否通暢無阻、食品是否健康安全、開幕式是否驚艷四方,更重要的因素是,華人世界能否以體育為契機彌合心理裂痕、走出自我傷害。
中央政府的政治支持以及港人務實平和的心態(tài),使香港成為奧運協辦城市之一。與香港語境不同,過去半年來,海峽兩岸圍繞奧運圣火傳遞路線生發(fā)出的齟齬表明,“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北京奧運主題口號所蘊涵的希望,在圣火不能入臺,兩岸隔?;ヅ鷮Ψ饺狈φ\意的聲音中,遭遇了一次兄弟閱墻式的尷尬境遇。
自1948年,臺灣省運動員第一次在舊中國第七屆全運會亮相,海峽兩岸60年體育交流史所呈現出的,便一直是政治與體育交雜而行的復雜局面,甚至兩岸體育制度的變遷也有政治角力背景。此次更不例外。
亦可想見,及至北京奧運勝利閉幕,其間角力自不會停歇。中央政府自然會堅持一貫不變的立場,而臺灣民進黨當局亦會有自己溢于言表的政治訴求,甚至無論是冒雨游行抗議圣火不能入臺的紅衫軍,還是發(fā)動“一人一信要圣火”的國民黨“立委”黃志雄等。
如此兩難,卻該如何破局?理性、克制和真正有智慧的政治家們應該意識到的是:從蔣介石“漢賊不兩立”到兩岸智慧地確定“奧運模式”,到1990年北京亞運會上的中華臺北代表團,到2001年加入大陸CBA聯賽的臺灣新浪籃球隊,歷史之所以能通過妥協取得一點一滴的進步,所秉持的恰恰是自奧林匹克運動誕生時便存在的那個信念:“政治的歸政治,體育的歸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