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耳
一日,揚州一鹽商宴請一位詩名很響的名士,席間有人提出以古人帶“飛紅”的詩句來助酒興。輪到鹽商時,他憋了好一陣才念了句“柳絮飛來片片紅”。眾人聽了大笑,柳絮是白色的,怎么會“片片紅”呢?要鹽商道出出處,鹽商正尷尬時,那名士說道:“這是元人詠平山堂的詩,全詩這么寫: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在座的不知道,這其實只是名士為解主人之圍的隨口而吟,而這位名士,就是金農(nóng)。這個故事出自清人陸長春的《香飲樓賓談》。
金農(nóng)(1687—1764字壽門,號冬心,杭州人,久居揚州,揚州八怪之一)以書法、繪畫傳世,自創(chuàng)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其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筆作花卉小品,初畫竹,繼畫馬,畫佛像,畫梅更能獨創(chuàng)一格。
關于繪畫,一般會說金農(nóng)50歲后才開始學畫,一出手就不凡。金農(nóng)的好朋友厲鶚的《樊榭山房集》卷一里有一首詩的題目是:“督牛犁我田,歐陽圭齋句也。壽門為圖,因題其后?!边@首詩作于1718年,當時金農(nóng)32歲,這至少可以說明,早先的金農(nóng)也是畫過畫的,不過可能畫得不多而已。能畫而很少畫,或者在金農(nóng)的心目中,畫畫始終不是他真正的抱負吧?
1707年,21歲的金農(nóng)到蘇州拜正居喪在家的何焯為師。何焯曾以秀才的身份被康熙直接召入值南書房。何焯把金農(nóng)的五七言詩比作唐代的孟浩然、顧況一流。在蘇州讀書的時候,金農(nóng)還去拜訪了當時的東南詩壇盟主朱彝尊,朱彝尊對金農(nóng)欣賞有加。金農(nóng)第一次到揚州的時候,也是先帶了他的第一本詩集--《景申集》拜訪了詩人謝前羲。謝前羲讀了他的詩,驚嘆:“吾目光如炬,不輕讓第一流,何來狂夫,奪吾赤幟!”也許,金農(nóng)自己最看重的始終是他的詩名或者功名吧。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當時的金農(nóng)在書法和繪畫上都已經(jīng)十分有名,但是他卻做了一件很讓時人驚訝的事:76歲的他向南巡的乾隆獻詩。他的《擬進詩表》這樣寫:“謹錄所業(yè)各體詩進呈御覽,肅聆圣訓,俾在野草茅,沾恩光于萬一,榮莫大焉!”
在金農(nóng)的內(nèi)心里,那么希望皇帝能夠看到自己的詩,欣賞自己的詩。在他看來,他的詩第一,書第二,畫第三。他也許想不到,后人在提起他的時候,往往只知道他的書和畫,而他的詩名,卻沒有多少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