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人口的流動量急劇增加,對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公共交通服務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城市交通建設所具有的公益性強、投資量大、建設周期長、資金回收慢、利潤率低等特點,決定了融資的極端重要性。近年來,隨著國家投融資體制的改革,城市交通建設也逐步向市場投資主體放開,但是制約城市交通融資的障礙依然很多。
一、城市交通建設觀念滯后
傳統(tǒng)觀點認為,城市交通屬于公共物品,應由政府公共財政來投資,通過民間資本實行市場化的可能性極小。因此,在中國,歷來城市交通建設都采取的是“政府全額投資、獨家壟斷經(jīng)營、虧損財政補貼”的模式進行建設和管理,沒有建立面向市場的城市交通建設投融資機制。目前,盡管在一些省會城市,特別是在軌道交通方面,采取了一些市場融資方式,但發(fā)展還很不平衡。眾多的中小城市在城市道路建設方面,還是沿用的計劃經(jīng)濟時期政府兜底投資、建設和管理的做法,民間資本吸收的量極其有限,這不僅影響了城市交通融資渠道,同時不利于交通運營企業(yè)轉換經(jīng)營機制、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增加市民福利。從理論上講,認為城市交通應該由政府投資建設,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城市交通設施會涉及外部性問題。外部性程度同建立排他性產(chǎn)權的難易程度有關,而同產(chǎn)品的非競爭性則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根據(jù)經(jīng)濟學中的科斯定理,外部性程度取決于界定產(chǎn)權的難易程度。當市場容量大、產(chǎn)權界定成本相對低的情況下,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完全可以交給民間資本來投資完成。
二、政府投入受到財政預算的制約
由于城市交通建設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