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7年,意大利的伽利略,第一個用速度公式測量光速。他讓兩個人站在相距1.5千米的兩個山頭上,每人手提一盞前面有蓋的信號燈。實驗開始,第一個人先打開燈蓋,對方看到燈光,也馬上打開燈蓋,把光和信號傳回來。伽利略指出:測出這段時間,就能計算出光速。
可是,實驗失敗了。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光在1.5千米的距離上往返一次,只需要十萬分之一秒。這樣短暫的時間,一般鐘表根本無法測出來,而且開燈、看表造成的誤差,會比光在兩座山中間傳播的時間大很多倍。光速太快,要想利用速度公式測量,就要大大地加大距離。地面上找不到那么長的直線距離,于是人們想到天空,利用天體的光現(xiàn)象來測量。
17世紀70年代,不滿30歲的丹麥天文學家羅默對木星和它的衛(wèi)星進行了長期的觀測。木衛(wèi)星每42個多小時圍繞木星轉(zhuǎn)一圈。每當木衛(wèi)星轉(zhuǎn)到木星背面去的時候,我們就看不見它了。這叫“衛(wèi)星蝕”。羅默發(fā)現(xiàn),在一年當中,每次衛(wèi)星蝕出現(xiàn)的周期是不同的,周期最長的一次要比最短的那次長1000多秒。這個現(xiàn)象使羅默十分驚異,他經(jīng)過仔細的研究,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這是由于地球和木星之間的距離變化造成的。當?shù)厍蜻\行到太陽的另一邊時,地球和木星之間的距離增大,所以我們看到衛(wèi)星蝕的時間也長1000多秒。那么,究竟運行了多遠呢?這個距離大約相當于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的軌道直徑。根據(jù)當時已經(jīng)知道的數(shù)據(jù),羅默算出光速為225 000千米/秒。這是人類第一次從天空中測得的光速。但是,由于太陽在運動,地球在運動,木星和木星的衛(wèi)星也在運動,它們之間的距離時刻都在變化。這樣測得的光速精確程度很差。
1849年,剛滿30歲的法國物理學家菲索,仔細研究了伽利略測光速的實驗以后,覺得他應用的原理完全正確,只是方法不夠科學。菲索也是第一次在地面上設計實驗裝置來測定光速。他的方法原理與伽利略的相類似。他將一個點光源放在透鏡的焦點處,在透鏡與光源之間放一個齒輪,在透鏡的另一測較遠處依次放置另一個透鏡和一個平面鏡,平面鏡位于第二個透鏡的焦點處。點光源發(fā)出的光經(jīng)過齒輪和透鏡后變成平行光,平行光經(jīng)過第二個透鏡后又在平面鏡上聚于一點,在平面鏡上反射后按原路返回。由于齒輪有齒隙和齒,當光通過齒隙時觀察者就可以看到返回的光,當光恰好遇到齒時就會被遮住。從開始到返回的光第一次消失的時間就是光往返一次所用的時間,根據(jù)齒輪的轉(zhuǎn)速,這個時間不難求出。通過這種方法,菲索測得的光速是315 000千米/秒。人們稱贊他是“第一個捕捉住光的人”。
1923年,邁克爾遜集中了菲索等人實驗裝置的優(yōu)點,特制了一個八角棱鏡,讓它旋轉(zhuǎn)起來計時。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兩個相距35.4千米的山頭上,做了一個十分成功的實驗,測出了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后來,他又把一個長1600米的管子抽去其中空氣,讓光在管子里往返10次,測出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他去世后第三年,公布了當時測得的最佳數(shù)字: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 796千米/秒。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光速測定也越來越精確。目前公認,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299 792.45千米/秒,可以取作300 000千米/秒,在空氣中光的傳播速度比在真空中每秒要慢67千米,由于這個差很小,一般可以把它們看成近似相等。
編輯/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