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約瑟夫一樣生活”,在經(jīng)過市中心時,我被眼前一塊巨大的廣告牌嚇住了。這是一幢名叫“約瑟夫公寓”的地產(chǎn)項目,除去它是一個英文名字,我不知道“約瑟夫”是誰,又代表什么。
廣告上的畫面提醒我,那是那種歐洲電影里一樣的生活。我在那塊造價昂貴、色彩鮮艷的廣告牌上,看到18世紀的、19世紀的、20世紀的西方面孔,他們配戴著假發(fā),拄著手杖,或牽著一匹馬,揮動著高爾夫球桿。
似乎中國的每一座城市,都出現(xiàn)了“曼哈頓”。一位朋友告訴我,一幢“格林威治”公寓豎立在他家的對面,而一個新社區(qū)干脆起名叫“摩卡·筑”,只因為“摩卡”的咖啡香,變成了新興中產(chǎn)階級的標志之一。
我還看到數(shù)不清的這樣的形象:標榜是正宗東方特色的太湖珍珠,佩戴在一個金發(fā)碧眼的姑娘的脖子上;一件百分之百溫州產(chǎn)的西裝,一定要套在一個頭發(fā)卷曲、高鼻梁、藍眼睛的小伙子身上,品牌的名字,則是某個英文單詞蹩腳的中文翻譯……北京、上海、廣州的商業(yè)中心區(qū),那些穿戴時髦、自認為是精英的男男女女們,相互叫著“斯蒂芬”、“凱勒”、“珍妮”,以至于我在一家公司工作4年,仍然不知道對面那個女孩子的中文名字,因為人人都只知道叫她“多蘿西”。
這是每個中國人都習(xí)以為常的景觀。有時候,我會覺得,中國就像是一個突然被推入現(xiàn)代世界的遲到者,步伐慌亂,把中山裝換成了西裝,用“米歇爾·王”取代了“王有才”,早餐吃的是橙汁、火腿,而不是豆?jié){、油條,從胡同搬進了“東方曼哈頓”……
但它自己的生活又是什么?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中國一直是一個被動的消費者,它接受外來的技術(shù)、思想、觀念、生活方式……
但是,在今天,我們要坦誠地承認,我們在精神生活方面還很匱乏。不論我們使用多少別人的名詞,來武裝自己,我們也不可能變成別人。你雖然每天都喝“摩卡”,你仍是你自己,仍有著你自己的悲傷、孤獨與喜悅。在這些真實的悲傷、孤獨與喜悅到來時,那些從別人手中借用的標簽,顯得多么荒唐。
(仲 煙摘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