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父親·母親·牛皮癬:厄普代克的童年記憶

2007-12-29 00:00:00宋德發(fā)
世界文化 2007年7期


  1932年3月18日,厄普代克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伯克斯縣的先令屯鎮(zhèn)。在厄普代克來到人世前,美國爆發(fā)了一場經(jīng)濟大災難,即始于1929年的大蕭條。到1933年,美國的工業(yè)產(chǎn)值下降到蕭條前的三分之一,數(shù)千家銀行關(guān)門,近1300萬人失業(yè)。城市中充斥著救濟平民的流動廚房,農(nóng)民的糧食由于無法賣掉而腐爛。伴隨著經(jīng)濟蕭條的便是整個社會的動蕩和人心的浮動。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6歲的厄普代克已經(jīng)懵懂地開始記事。1945年,戰(zhàn)爭結(jié)束時,厄普代克也剛好結(jié)束了自己的童年,離開了先令屯鎮(zhèn)。雖然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后,美國才正式加入戰(zhàn)爭(1941年12月7日),但隨后的幾年中,戰(zhàn)爭幾乎影響到美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厄普代克這個普通的家庭。6至13歲期間的厄普代克也許無法理解家庭、美國和世界的危機,但毫無疑問,童年時代關(guān)于家庭的模糊記憶,對厄普代克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父親、母親和自身的疾病尤為值得一提。
  首先是父親的形象讓厄普代克終生難忘。美國和世界的變故對厄普代克的影響是間接的,但卻直接改變了厄普代克的父親威斯利·拉塞爾·厄普代克的生活。老厄普代克出生于1900年,逝世于1972年。當他年輕力壯的時候,卻因為經(jīng)歷蕭條和戰(zhàn)爭的破壞而找不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他曾經(jīng)做過電報員,但不久后就下崗了。根據(jù)厄普代克后來的說法,在童年時代,工作對他的家庭來說是奇缺的。歷經(jīng)周折后,威斯利才于1934年在先令屯鎮(zhèn)高中謀得一份職位,教授中學數(shù)學,年薪1749美元。這不是他夢想中的工作,但還算穩(wěn)定,基本可以維持家庭的運轉(zhuǎn)。父親對貧困的恐懼、無奈和堅韌態(tài)度;對家庭的平凡而持久的愛護;對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的高度責任感(老厄普代克一直堅守講臺30年)深深影響了厄普代克。在第三部長篇小說《馬人》(1963)中,厄普代克所塑造的那個散發(fā)著基督光輝的父親卡爾德威,便是以他的父親老厄普代克為原型的。
  其次是母親對厄普代克走上文學道路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厄普代克的母親琳達·格雷絲·霍耶爾是一位執(zhí)著的文學發(fā)燒友。她生于1904年,1989年離開人世。如果說父親的命運告訴厄普代克,什么是真實的生活,如何堅強面對它,那么母親的獨特愛好卻啟示厄普代克,什么是藝術(shù)的生活,如何超越現(xiàn)實世界。琳達年輕時在康奈爾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嫁給威斯利·厄普代克后,成了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不過她始終用一種超脫的方式坦然面對現(xiàn)實的困擾,那就是對文學的熱愛。于是,在厄普代克的記憶中,留下了關(guān)于母親的這樣一段影像:“我最早的記憶是看她坐在寫字臺旁。我羨慕她的寫作文具,打字機橡皮,一盒一盒的清潔打字紙。我記得裝了原稿的黃牛皮紙大信封,原封寄了出去,又原封退了回來?!?br/>  在母親的潛移默化影響之下,年幼的厄普代克對神秘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遭受無數(shù)次的退稿之后,1960年,琳達終于在《紐約人》雜志上發(fā)表了第一篇作品《譯文》。而她后來的大多數(shù)短篇小說都發(fā)表在這本雜志上。在很長時間里,厄普代克一直把《紐約人》當成心目中的文壇圣地,并以能加入其中為榮,可能同母親的影響有關(guān)。就算后來離開了《紐約人》,他依然把這本雜志當成表達思想的陣地和大本營。
  琳達主要寫小說,不過直到1971年才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迷魅》。此后她再接再厲,筆耕不輟,直到臨終前才出版了第二部小說集《掠奪者》,而這部作品集也引起了文壇的一些注意??上齺聿患跋硎苓@份喜悅就散手人寰。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厄普代克無意中發(fā)現(xiàn)自己初中二年級時所寫的一個劇本。厄普代克飽含深情地說:“我發(fā)現(xiàn)她已很小心地把它用打字機打出來。她實在是任何作家所必需的好母親?!?br/>  琳達嘗試過寫長篇小說,但沒有成功。她的短篇小說發(fā)表的也不多。雖然沒有成名,但厄普代克絲毫沒有懷疑母親對自己后來走上文學道路的深刻影響,他說:“她的努力、她的靈感卻傳授給了我”。后來厄普代克確實成為了文壇的常青樹,20世紀一位罕見的勤奮又高產(chǎn)的作家,以至于評論家的腳步永遠跟不上他發(fā)表作品的速度。
  1945年,13歲的厄普代克離開了先令屯鎮(zhèn)。對于童年的結(jié)束,厄普代克不無傷感地寫到:“那個夏天,戰(zhàn)爭結(jié)束了;那個秋季,我家突然活動起來,從那間大白屋子里搬了出去。我們是在萬圣節(jié)前夕搬走的。”厄普代克就這樣離開了先令屯鎮(zhèn),這塊既讓他自豪又讓他憂傷的土地。后來,厄普代克以先令屯為原型,虛構(gòu)了一個叫奧林格的小鎮(zhèn),并以它作為自己很多作品的故事背景,從而傳達出作家一種獨特的懷舊情緒,即對平淡簡樸的小城鎮(zhèn)生活的眷念。
  最后,童年時代的疾病成為厄普代克一生的隱痛。厄普代克走上作家之路是相當堅定的,也是異乎尋常順利的。1954年,厄普代克以優(yōu)異成績從哈佛畢業(yè)。按照厄普代克自己的話說,“哈佛的歲月就像田園牧歌一樣,是非常成功的”。同年厄普代克接受諾克斯獎學金的部分資助,和妻子在牛津的普斯金繪畫和美術(shù)學校學習一年。在牛津期間,著名的編輯和作家E.B.懷特拜訪了他,并誠邀他擔任《紐約人》專職作家的職位。這是厄普代克期待已久的事情,他自然欣然接受。
  1955年,厄普代克回到美國,他把自己的小家庭安置在一個河畔公寓里。他把一切雜事拋之腦后,開始專心為《紐約人》的“話說小鎮(zhèn)”欄目寫稿。雖然只有23歲,但厄普代克已經(jīng)開始向世人展示自己優(yōu)雅、老練和睿智的風格。由于經(jīng)常在《紐約人》上發(fā)表作品,并受該雜志風格的深刻影響,厄普代克和塞林格(1919—)、約翰·契弗(1912—1982)等人一起,被稱為“紐約人派”作家。
   “紐約人派”因塞林格、厄普代克等作家的短篇小說首先在《紐約人》上發(fā)表,然后才結(jié)集出版而得名。該派作家具有一些共通的風格:在內(nèi)容上,他們偏重寫中產(chǎn)階級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家庭紛爭和夫妻關(guān)系,所以他們的作品被稱之為“社會風俗小說”;在藝術(shù)手法上,他們堅持現(xiàn)實主義和自然主義,注重講述故事和塑造人物,相信事實和生活;在藝術(shù)策略上,他們不注重社會全貌的刻畫,而是善于通過小人物和小事情來“以小見大”,折射社會風尚和精神的變遷;當然,在20世紀的氛圍中,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也借鑒融合了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主義的藝術(shù)精神。
  正當聲名鵲起之時,厄普代克卻突然離開了《紐約人》雜志:1957年5月,厄普代克遷居到馬薩諸塞的小鎮(zhèn)伊普斯威奇。伊普斯威奇靠近海岸,離波士頓北部有一個小時的車程,厄普代克對這個地方顯然很滿意,他在此居住了17年,直到1974年離開。人們紛紛猜測厄普代克隱居鄉(xiāng)鎮(zhèn)的真實原因。解鈴還須系鈴人。厄普代克從《紐約人》辭職,最公開的原因就是他試圖突破自我,尋求新的創(chuàng)作素材和思想。他的選擇表明,他遵從了福樓拜對作家們的建議:要成為一個大作家就必須像中產(chǎn)階級那樣生活。在伊普斯威奇,厄普代克的工作習慣高度有序。他在小鎮(zhèn)中心租了一個辦公室,規(guī)定自己每天的目標是寫三頁。早晨寫短篇小說、中午寫詩歌、評論和處理出版事務。這次遷居割斷了厄普代克和紐約文壇的直接聯(lián)系。作為一個文壇新人,顯然是一次冒險活動。因為稍不留神,他或許將就此從文壇銷聲匿跡。但不久后,厄普代克的冒險得到了回報。自1959年發(fā)表第一部長篇小說《貧民院集市》之后,厄普代克不僅繼續(xù)在文學的“短跑”項目,如詩歌、散文、短篇小說上凱歌高奏,他還一躍成為美國文壇第一流的“中長跑”選手,尤其是他的長篇小說,數(shù)次將國家圖書獎等重量級的文學大獎收歸囊中。更重要的是,他用幾十年的心血、22部長篇小說,精心構(gòu)筑起了一部波瀾壯闊的“中產(chǎn)階級史詩”。相比于《荷馬史詩》開創(chuàng)的“英雄”史詩傳統(tǒng),19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為主導的“反英雄”史詩傳統(tǒng)(資產(chǎn)階級史詩),厄普代克的長篇小說無疑是典型的“非英雄”史詩,最日?;氖吩?,但也是最難書寫,最容易引起共鳴的史詩。
  
  厄普代克遷居伊普特維奇這個偏遠郊區(qū),遠離紐約繁華喧鬧的花花世界,其實還有一個更隱秘的動機。1985年,厄普代克在《紐約人》上發(fā)表了一篇自傳性文章,承認自己一直患有嚴重的牛皮癬。這種遺傳的疾病導致皮膚生長過快過多,遮住了原先的皮膚。近些年,只有通過曬太陽才逐漸減輕了痛苦。在英國的一年期間,由于缺乏陽光,醫(yī)生把他的病癥歸入到4-F級。厄普代克不僅將疾病帶來的痛苦寫進了長篇小說《馬人》,他還在1989年出版的自傳《自我意識》中專辟一章,回憶自己這么多年來在肉體和心靈上同牛皮癬的戰(zhàn)斗歷程。在回憶中,厄普代克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這種6歲就患上的疾病不僅是他逃避紐約的重要動因,也是他逃避公眾生活,選擇作家道路的主要理由。
  比厄普代克年輕一歲的蘇珊·桑塔格,對“疾病”所帶來的比肉體更可怕的精神壓力可謂有切膚之痛。她將這種精神上的壓力稱之為“疾病的隱喻”。在44歲時,桑塔格患上了乳腺癌,比身體的痛苦更痛苦的是另一種更可怕的痛苦,那就是來自社會的偏見和歧視。因此她在著作中寫道:“疾?。ㄔ?jīng)是肺結(jié)核,現(xiàn)在是癌癥)本身喚起的是一種全然古老的恐懼,任何一種被作為神秘之物加以對待并確實令人大感恐怖的疾病,即使事實上不具備傳染性,也會被感到在道德上具有傳染性”。雖然牛皮癬在嚴重程度上不能和癌癥相提并論,但它給厄普代克帶來的恐懼感、自卑感和絕望感,以及對社會的重新認識程度絕不亞于乳腺癌帶給蘇珊·桑塔格的。
  厄普代克袒露到,他一直因為自己的皮膚而羞愧,所以從小他就打定主意,長大后要避免從事受到公眾廣泛注意的職業(yè)。父親的教師職業(yè)顯然不適合自己,因為在溫暖的季節(jié),自己的皮膚很容易暴露。而母親室內(nèi)創(chuàng)作的影像剛好深深印在他的記憶之中,于是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只需在封閉環(huán)境中工作,別人看不見工作內(nèi)容的,只需用作品和外界打交道的作家行業(yè)。厄普代克還認為自己早期的婚姻是皮膚所造就的,因為當他發(fā)現(xiàn)有一個可以原諒他皮膚的女人時,他便害怕失去她而找不到第二個。他后來之所以遷居伊普斯威奇,答案也隨之明了,因為那里靠近海岸,可以經(jīng)常曬日光浴,治療自己的皮膚。
  然而,厄普代克不是塞林格那樣的隱士。在他的一生中,除了青年時代的英國漫游,此后還有三次重要的出國經(jīng)歷。第一次是1964至1965年,作為美俄文化交流團的一員,厄普代克前往前蘇聯(lián)和東歐的羅馬利亞、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訪問?;貒?,厄普代克將這次國外訪問經(jīng)歷,連同他的作家生涯共同轉(zhuǎn)化為中篇小說《貝赫:一部書》(1970)。第二次是1973年,受福布賴特法案基金贊助,厄普代克作為林肯講師團成員尋訪非洲,并在加納、尼日利亞、坦桑尼亞、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等國家發(fā)表演講?;貒蟛痪?,非洲的所見、所聞和所感被寫進了《貝赫回來》,尤其是《政變》之中。1992年3月份,厄普代克得以第三次出國,前往巴西進行一個星期的考察學習?;貒鴥赡旰?,他便出版了長篇小說《巴西》(1994),紀念這段寶貴的旅程。
  這些經(jīng)歷表明,厄普代克通過寫作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拯救和確認后,他同樣渴望回歸到廣闊的現(xiàn)實世界之中。而在他筆下,中產(chǎn)階級的日常生活都是非常正常、豐富和公眾化的,這表明在厄普代克的心靈深處,他一直期待著像一個普通人那樣獲得社會的接納和認同。

白朗县| 神池县| 麻栗坡县| 华阴市| 离岛区| 堆龙德庆县| 比如县| 婺源县| 花莲县| 肇源县| 屏东县| 辉南县| 栖霞市| 平罗县| 达尔| 兴和县| 梅河口市| 铜陵市| 宜黄县| 姜堰市| 绥棱县| 桦川县| 乌苏市| 九龙县| 宜黄县| 诏安县| 清水县| 南丰县| 隆化县| 澄江县| 江都市| 玛沁县| 谷城县| 保定市| 湖口县| 渭源县| 潞城市| 哈尔滨市| 十堰市| 兴宁市| 浪卡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