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運用數據及資料對中國宏觀經濟的現狀進行了分析,針對目前宏觀經濟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經濟增長率;資本形成率;技術進步
自1997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一直持續(xù)上升,GDP持續(xù)增長,中國的經濟情況十分良好,為人民提供品種日益增多的經濟商品的能力上升,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2003年為8472.2元,2004年為9421.61元,增速為11.21%。從2003年開始,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的加速,中國開始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但隨之出現的就是居民消費價格、工業(yè)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的急驟上升,這使得在2004年又開始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2004年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過熱的傾向得到了控制,與之相對應,價格總水平的上漲也得到了控制。2006年上半年,兩年來一直困擾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通貨膨脹壓力已大大減輕,反通貨緊縮壓力逐漸顯露,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上漲,在2004年8月達到頂峰后,從2004年9月開始進入收縮期,工業(yè)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率從2004年10月到達頂峰后,也從2004年11月開始進入收縮期,2005年CPI降低了0.6個百分點,失業(yè)率大幅度上升,這些宏觀經濟指標又明顯標志著中國經濟正處于蕭條狀態(tài),即物價下降,基本上是國內需求不振的結果,但產出卻實現了增長。根據宏觀經濟學一向把持續(xù)性大幅度的價格下跌及失業(yè)率上升判定為經濟蕭條,認為在這種狀態(tài)下不會出現持續(xù)的快速經濟增長;反過來,如果經濟確實持續(xù)快速增長,則不應該出現價格的持續(xù)下跌和失業(yè)率不斷攀升。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在8%上下,但是失業(yè)率卻居高不下。目前,中國的失業(yè)率已進入建國以來的第五次高峰。雖然統(tǒng)計的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只有3%—4%,但實際的失業(yè)率為8%—9%。失業(yè)人員中,包括700萬左右的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人員,1000多萬下崗失業(yè)人員,120—150萬城鎮(zhèn)農民工失業(yè)人員,70萬待業(yè)的大學和專科畢業(yè)生。面對中國目前的經濟實況,似乎宏觀經濟學無法提供充分的分析。表1為國家統(tǒng)計局根據2004年經濟普查的結果調整發(fā)布的1993年以來的GDP指數。
總的來說,GDP指數呈上升的趨勢,而這一輪的經濟增長中,投資與出口是所依賴的兩個最重要的方面。我國的經濟增長機制與美國不同,美國以信息技術革命為核心的高技術革命,推動了美國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引發(fā)了巨大的投資需求,帶動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帶動了工資水平和就業(yè)率的上升,失業(yè)率不斷下降;高新技術引致的高生產率與大量外資介入同時推動美國經濟增長。而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拉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消費、投資和對外貿易。2005年,中國的這三方面需求仍然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tài)勢。在供給基本保持了上年的增長幅度的基礎上,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反映的消費的增長率略有提高,以全固定資產投資反映的投資增長率略有回落,而由于進口增長率降低,凈出口的增長率則有較大的提升。三個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使社會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總需求。自2003年至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幅分別為27.7%、26.6%、25.7%,呈遞減趨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2.9%,扣除價格變動之后,實際增長約在11%左右,比上一年同期高出2—3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出現了上漲,但是自2004年9月開始回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2005年由1月的101.9下降到年末的101.3;在對外貿易上,2003年至2004年,中國的出口總額分別增長了34.49%、35.39%,達到了30%以上的持續(xù)出口增長(見表2)。
資本形成率方面,在改革開放初期,資本形成率是逐漸下降的,到1982年到達第一個低點—32.1%。這實際上是對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片面地強調發(fā)展重工業(yè)和國防工業(yè)、為生產而生產的傾向的一種糾正。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的資本形成率又經歷了一次起伏,這正好是改革開放后中國進入第一個經濟周期的標志。從此以后,在每一次經濟周期中,經濟增長的加速總量伴隨著資本形成率的提高,也就是說,資本形成率的提高拉動經濟增長。2000年以來,中國的資本形成率不斷上升,由2000年36.4%增加到2004年的44.2%。與之相對應,這一時期的最終消費率則是持續(xù)下降的,從2000年的61.1%下降到2004年的53%。從資本形成和最終消費比例看,中國經濟增長加速更直接的動因主要是來自于投資而非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價格自1999年上半年跌入谷底(下降0.9%)于1999年下半年開始緩慢回升,于2000年上半年達到局部頂點(上漲1.2%)后,又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回落,于2002年上半年達到局部低點(與上年同期持平)后,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再次反彈,尤其是進入2004年后,反彈力度不斷加大,并于2004年一季度達到頂峰(7.5%),從2004年第二季度開始又回落,特別是進入2005年后回落幅度有所加大。投資比重的增加意味著生產資本的有機構成提高,勞動所得比重下降,從而對居民消費產生影響。
由表3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資本形成率與消費率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的資本形成率要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最終消費率則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從發(fā)展趨勢看,世界平均資本形成率逐漸下降,最終消費率逐漸上升,中國出現了相反的現象,世界資本形成率從2000年的22.5%下降到2002年的19.9%,中國資本形成率同期從36.4%上升到39.2%。世界最終消費率從2000年77.2%上升到2002年78.6%,中國同期卻從61.1%下降到58.2%。與中國經濟增長中出現的資本形成率較高相對應,資本投資效率卻呈遞減規(guī)律。開放之初,中國每單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應的GDP接近5,至2004年固定資產單位資本產出達到了1.94,在20多年經濟發(fā)展進程中資本投資效率基本上呈現遞減趨勢,也就是說,每生產一單位GDP中,將有更多部分用于投資,才能保證GDP的增長,投資效率是遞減的。
中國資本形成率居高不下,形成了經濟增長中“投資過熱”綜合癥?!巴顿Y過熱”有可能造成資源緊張、通貨膨脹壓力大及國內消費不足等。從1992年開始,中國能源程序生產總量遠遠不能滿足消費需要,并且缺口逐年上升趨勢。伴隨著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緊張,長期看中國潛伏著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的危險,從2000年開始,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上升了5.1%,2001年、2002年有所下降,2003年上升4.8%,2004年上升11.4%,同時其他價格指數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2004年工業(yè)品出廠價格上升6.1%,固定資產價格上升5.6%。而與之相對應,居民消費價格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雖然都達到了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分別為3.9%、2.8%,但仍然屬于較低的水平,2005年,這一方面的價格又重新回落。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和需求拉動的通貨緊縮并存,使企業(yè)的利潤空間明顯減少。
居民工資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92年的15%的水平下降到1995年的13%,1997年為12%,1998年為11%,雖然2001年增長到21%的水平,但2003年、2004年又出現了輕微下滑的趨勢。投資過熱雖然促進了經濟增長,但居民收入的相對份額并沒有擴大,因此表現為投資對消費的“擠出效應”。與投資過熱導致的原材料及工業(yè)品出廠價格上升相反,居民消費不足將導致消費價格(包括商品零售價格)下降。
要使經濟達到可持續(xù)增長,必須改變粗放經營的經濟增長模式,即改變生產函數中的“收益遞減”性質,代之以收益不變,或收益遞增的前提,這就要求資本產出效率與人力資本等知識要素相結合,這樣,生產率會因為人力資本等知識要素的遞增而不會隨資本規(guī)模的增大而遞減。當前,由于中國現實情況,地方政府肩負著推動市場化的重要責任,它為市場發(fā)育創(chuàng)造條件,直接招商引資、經營資本,投資上項目,扮演了市場主體的角色。而這種市場主體由于缺少產權約束而具有先天性的缺陷,并由此導致了當前的粗放經營,一味地追求GDP,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大量的、對于經濟發(fā)展呈負面效應的開發(fā)區(qū),堆集了很多貨幣的截子工程,鋪攤子、上項目的重復建設,提高了GDP,但是GDP的物質結構并沒有隨之優(yōu)化。所以,針對我國實際情況,具體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第一,技術進步。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生產力得到了大解放和大發(fā)展,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在國民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由于技術進步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使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擴展。經濟發(fā)展是靠要素投入(資源投入)和廣義的技術進步(包括一切非資源因素所起的作用)推動的。從理論上說,要素投入量的增長是有限的,而技術進步可以是無限的。所以在面臨資源約束的情況下,必須從粗放型增長方式轉化為集約型增長方式,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在現代經濟中,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包括:生產要素質量的提高、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提高規(guī)模經濟、提高生產要素效率、改變經濟結構與制度。建立在知識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之上的經濟,強調了技術進步的重要性。
第二,投資效率。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當消費、凈出口增長相對穩(wěn)定時,要保持經濟快速增長,投資增長發(fā)揮了主要的拉動作用。然而,由于受資源和消費需求等的限制,投資增長速度也不能過快,超過了一定范圍,投資就會過熱,從而引發(fā)一系列的問題,如能源和原材料的緊缺、通貨膨脹等。但是根據表2可見,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上升,投資的宏觀效率,即資本生產率,是對資本的產出效率或投資效率的一種有效測度,資本生產率越大,表明資本的產出效率或投資效率越高;反之,資本生產率越小,表明資本的產出效率或投資效率越低。目前我國高投資增長是建立在低投資效率基礎上的。
當資本生產率增長率為正值時,收入分配可向勞動份額增加的方向變化,支出分配可向消費份額增加的方向變化,而且經濟增長所需的資本投入較少和投資率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資本生產率增長越快,經濟增長質量就越高。當資本生產率增長率為負值時,經濟增長所需的資本投入較多,投資效率下降,經濟增長質量下降,資本生產率下降越快,經濟增長質量就越低。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大量資本投入,并且資本投資效率較低,因此這種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xù)的。因此在長期的發(fā)展中,應提高單位資本產出效率,促進消費快速增長,適度調整投資與消費的比例。
參考文獻:
1、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統(tǒng)計年鑒[M].中國統(tǒng)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