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燦金
在很多時候,人們都把“太監(jiān)”和“宦官”當成了一回事,這是一個典型的誤解。“宦官”一詞至少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而“太監(jiān)”一詞,直到遼代才出現(xiàn)。
宦官制度起源較旱,《周禮》、《禮記》中都有關于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當時的宦官一般由身分卑賤的人充當。其來源或由處以宮刑的罪人充任,或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秦漢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詳備?;鹿?,又作“宦者”、“宦人”,從“宦”的字義分析,本應包括臣隸及仕官在內,通常人們所言宦海、宦途、宦游,其實仍舊是由“官”而言的。早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閹人,宦官“悉用庵人”是東漢以后的事情。
而太監(jiān)和宦官發(fā)生聯(lián)系只是明朝的事情,以“太監(jiān)”作為宮中閹人的通稱,是明清時代的事情。太監(jiān)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晚至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jiān)官職的設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閹人。明代在宮廷中設置了由宦官所領的:十四衙門,各設掌印太監(jiān),顯然,太監(jiān)是宮廷中的上層宦官。在明朝,太監(jiān)是高級宦官,他們直接管理普通宦官。
所以,在明朝,太監(jiān)和宦官的關系可以這樣界定:太監(jiān)必須是宦官,而宦官卻不都是太監(jiān)。到了清朝,太監(jiān)和宦官才成為同義語,才成為可以互用的兩個詞。
“成規(guī)”為何要“墨”守
在中國歷史上,最善“守”者非墨家莫屬。墨家弟子專門研究在別人進攻之時如何防守,最終將防守技術推向了極致。
據《墨子》記載,公輸盤為楚國制造專門用來攻城的云梯,并且準備用來攻打宋國。墨子聽說此事之后,晝夜兼程,趕到郢都游說公輸盤,見公輸盤不為所動,墨子只好當面和他一較高下。公輸盤敗下,墨子對楚王曉之以理,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p>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止楚攻宋”。自恃掌握了攻城技術的公輸盤,最后卻在墨子面前敗下陣來,墨子以其技高一籌的防守終于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從此,“墨守”亦即“墨家的防守”就廣為世人所推崇。
同時,在諸子百家之中,墨家內部等級和制度最為森嚴,“墨者必須絕對服從之”,此乃“成規(guī)”。譬如:墨家規(guī)定組織成員入仕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若行不通,就要辭官。做了官的墨家弟子,必須拿出俸祿的一部分捐獻給墨家……對于這些規(guī)定,墨家弟子不能有任何的發(fā)揮和逾越,否則就會被清除出門。因此,“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此乃“成規(guī)”的威力。
“墨守”和“成規(guī)”本來是當時人們對于墨家兩大特點的概括,最后卻被歷史組合成了一個帶有某些貶義色彩的詞一墨守成規(guī)。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