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里講了許多寓言故事,其中的道理,都非常樸素而合乎自然。那里的奧秘只有一個,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縱觀整部《莊子》,所有的理論只有一個奧秘,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其實,在道家的理論中,人以大地為法,地以蒼天為法,天以道為法,而道法自然。因此,世間萬象,合乎規(guī)律為最好。
何為人間大道
莊子在《知北游》篇里,托一個名叫知的人,去追問什么是人間大道?知,是一個大智慧的人。
知游歷于玄水南北兩岸,向名叫“無為謂”和“狂屈”的兩個高人討教:“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意思是:人怎樣才能知道大道呢?怎樣才能安于大道呢?又怎樣才能獲得大道呢?
可是,這兩個高人都沒有回答他。
知又去問黃帝。黃帝回答說:
“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币馑际钦f:你不要思考才能懂得大道;不要考慮怎樣安身處事才能安于大道;不要去想途徑、問方法,才能獲得真正的大道(圖1)。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花費太多的時間來羨慕他人,所以,莊子在《秋水》篇里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種一條腿的神獸叫夔,夔特別羨慕(蛇),因為(蛇)長了很多條腿,比它能夠行走;(蛇)又很羨慕蛇,因為蛇沒有腳,卻比(眩)行走得還要快;蛇又很羨慕風,因為風連形狀都沒有,卻比蛇移動得更快;風又羨慕什么呢?風羨慕人的目光。因為風還沒到,人的目光已經(jīng)到了;目光是不是最快的呢?目光最羨慕的是人心。人的目光未到,人的心中一動,心意卻已到達了。
這就是莊子所說的“夔憐眩,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睉z,在這里就是羨慕、喜歡的意思。
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jīng)有過榜樣、偶像。也就是說,總會有一些人比我們完美,讓我們羨慕,想要成為榜樣、偶像一樣的人(圖2)。
我們真的能成為別人嗎?
有這樣一個寓言:
有一只小老鼠,覺得自己太渺小了,一直希望找到最強大的東西。它抬頭一看,什么大啊?萬物大,莫過于天。天太遼闊了,無所畏懼。小老鼠決心要找到天的真諦。
于是,小老鼠問天:你什么都不怕,而我這么渺小,你能給我勇氣嗎?
天告訴它說:我也有怕的,我怕云。因為云可以遮天蔽日。
小老鼠覺得云更了不起,就去找云,說:你能遮天蔽日,你是天地間最大的力量嗎?
云彩說:不,我怕風。我好不容易把天遮得密密的,可是大風一吹,云開日出。
小老鼠又跑去找風,說:你力量太大了,天空上的萬物都擋不住你,你沒有什么可怕的吧?
風說:我怕大墻。天上的云彩我能吹散,但地上有一堵大墻我就得繞過去了。所以大墻比我厲害。
小老鼠就跑去找大墻,說:你連風都擋得住,你是不是天下最堅強的?
大墻卻說了一句令小老鼠非常驚詫的話,大墻說:我最怕老鼠,因為老鼠會從我的根基上一點一點地咬出很多洞??傆幸惶?,我這面高大的墻,會因為若干個老鼠洞而轟然倒塌。
這時,小老鼠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是它自己(圖3)。
每一個生命的個體雖然各異,但本質(zhì)卻是相同的。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獨特的,崇拜偶像不如認清自己,因為我們永遠不可能成為別人。大道合乎自然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會遇到太多的事情,一切機遇會來,一切風波會走。雖然我們?nèi)松牡缆飞蠒锌部啦黄?,但無論是榮譽還是困苦,一切都會成為過去。
所以,在每一個機遇中把握自己,就合乎天地大道。
莊子最終提醒人們:“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一個人如果迷失于物質(zhì)世界中,把自己的性情流失于世俗之中,這個人叫作倒置之民,就是說這個人本末顛倒了。
我們真正辨清的是外在的兩個障礙,一個是物質(zhì),一個是世俗。物質(zhì)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是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喪己于物,失性于俗,他就徹底找不到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價值與力量。
那么,一個人要想不迷惑,就在于我們應該明白:眼前的每一件事情終將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東西我們享受在當下,但這美好總會過去,有很多苦難的事情,我們會把它扛過去,這苦難也會過去。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國王曾經(jīng)在夢中得到一句箴言,只要記住這一句話,一生都將忘懷得失,度過大寵大辱。
但國王醒來后,竟然把這句箴言給忘了。他就傾宮中所有的錢財打造了一個巨大的鉆戒,對大臣們說:你們?nèi)ソo我找這句話,誰給找回來,我就把這個鉆戒獎給誰。
有一天,一位最聰明的老臣對國王說:把你的鉆戒給我吧!
國王說:你找到了嗎?
老臣不說話,拿過鉆戒來,在戒環(huán)上刻了一句話,把鉆戒又還給了國王,揚長而去。
國王一看,恍然記起了夢里的那句話:“一切都會過去”。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光榮會過去,恥辱會過去,輝煌會過去,苦難會過去,一切都會過去的(圖4)。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
大道無非是一種規(guī)則。
我們每一個人走過的道路不同,經(jīng)歷的滄桑各異,所以,每一個人都要符合天地之法,別人的經(jīng)驗可以借鑒,但真正要懂得的只有自己的心。
莊子認為,天地之間,真正了解自己內(nèi)心的人是善養(yǎng)生者。那么,什么人是真正了解自己內(nèi)心的人呢?
莊子說:真正的善養(yǎng)生者,若牧羊人,就好像是放羊的人。牧羊人揮著鞭子,他的鞭子會落在哪一只羊的身上呢?“視其后者而鞭之”,專門打落在最后的那只羊。前面的羊不用打,只需讓最后的一只羊加快腳步,整個羊群就前進了。
這恰好映照了現(xiàn)代管理學一個家喻戶曉的理論,叫作木桶理論。一個木桶的板子有長有短,這個木桶能夠盛多少水,不取決于最長的一塊板子,而取決于最短的一塊板子。
羊群也好,木桶也罷,總有落后的一只羊,總有最短的一塊板,這就是天地大道,只有我們自己可以看清你的羊群里最后一只羊是哪一只,你的木桶上最短的板子是哪一塊。
可是有些人的眼睛永遠只盯著自己最長的那一塊板,永遠只看見領(lǐng)頭的那一只羊。他總有資本去炫耀。
當他看著頭羊沾沾自喜,后面的羊群已經(jīng)在山坡上散落;當他看著最長的一塊板超過別人,卻不知道木桶中的水因為最短的一塊板而流失了(圖5)。重要的是認知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過于認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這會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有這么一個寓言:
羚羊是最靈巧機敏的動物之一。羚羊欺負烏龜,非要跟烏龜賽跑。比賽的勝負是明擺著的,可是,烏龜居然答應了,說明天早晨咱們開始比賽吧。
第二天早晨,賽跑開始了。羚羊看都沒看烏龜,就箭一般竄出去了。它奮力地奔跑一段路程后停了下來,得意地叫了一聲:小烏龜,你在哪兒呢?
突然,就在前面不遠的草叢里,烏龜慢吞吞地說:
我在這兒呢,你接著跑吧。
羚羊嚇了一大跳,烏龜怎么跑到自己前面去了呢?羚羊撒腿又跑,跑了一段路后又停了下來,叫道:小烏龜,你跟上我了嗎?突然,它又聽見在前面幾步遠的草叢里,小烏龜慢悠悠地說:我已經(jīng)超過你了,你趕緊跑吧。
羚羊開始惶惑。又跑一段路,再問,烏龜依然應聲而答,還是比它要快幾步。羚羊最后在極度沮喪之中跑到了終點,發(fā)現(xiàn)烏龜已經(jīng)在終點線之外等它了。
事情果真如此嗎?真正的秘密是在頭一天晚上,烏龜把它的整個家族都調(diào)動起來了,在比賽的路線上,每隔不遠就埋伏了一只小烏龜,無論羚羊跑到哪兒,都有一只小烏龜?shù)仍谒那懊?。在終點早有一只小烏龜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在迎接羚羊??蓱z的羚羊就敗給了這樣一個假象。
這個寓言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它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智力比速度更重要,判斷力比技巧更高明。
現(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甚至有人不擇手段獲取利益和名譽,莊子對我們現(xiàn)代人的意義就在于,多一些內(nèi)心的淡泊,少一些投機取巧的行為,不要在這個大千世界里迷失了自己。
莊子說:“虛無恬淡,乃合天德?!币粋€人自己的行為做到虛無恬淡了,讓心靜下來,不慌亂,不迷茫,這就合乎天德。
生命就在我們手中
在很多時候,生命是會陷入絕境的。陷入絕境之后,只有依靠我們明確的判斷和心底的冷靜,才能使我們真正走出絕境。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批地質(zhì)學系的學生,跟隨教授去一個千年古洞考察。古洞非常幽深,以前有很多人進去就出不來了,人們把這個地方視為絕境。
這些學生在教授的引領(lǐng)下進入了古洞,洞里曲曲折折,曲徑通幽,洞中有洞。他們經(jīng)過層層跨越,終于走到了最深處,看到了夢寐以求的水晶石。
當他們準備返回時,忽然發(fā)現(xiàn),所有的洞口幾乎一模一樣,已經(jīng)不辨來路。這些學生頓時慌亂了起來。
這時,教授淡淡地說:哎,這里頭還有前人留下來的標志,看,這個路口就有用石灰石劃的印記,我們就順著這里往外走吧。然后大家就往外走。教授拿著一盞燈,每走一段他就驚呼:這里還有前人的印記!他總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前人的印記。
順著一個一個印記,終于走出了千年古洞。絕境逢生,學生們無不感慨萬端,說:如果沒有前人的引導,我們根本走不出來了。
這個時候,教授默默地從兜里掏出來一小塊石灰石,原來,所有的印記都是教授一路劃下的。
本來他們探的就是一處絕境,本來他們就有走不出來的危險,本來就沒有前人的指引。但是,靠了自己的用心,順著自己的心路,教授把學生們帶出了絕境。
這就好像是人一生的歷練。當我們追尋一個輝煌的目標時,我們都有可能忘記風險,在一路上不做標識就一頭扎進去。到了最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沒有了退路,“回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當我們不辨來路時,還有能力回到本初,重見陽光嗎?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想到,來時為什么只憑著一種激情,而忘記給自己的退路做一點記號呢?
莊子在《天道》篇里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堯和舜一起探討治理天下大事,兩個人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
舜問堯:你是用什么樣的心面對世界治理天下的?
堯回答說:我“無敖無告”,對無依無靠的人從來不輕視;“不廢窮民”,對窮苦人從來不拋棄;“苦死者”,對死去的人,懷有悲憫之心;“嘉孺子而哀婦人”,喜歡小孩同情婦女。這就是我的用心。
堯以寬和、悲憫的態(tài)度對待整個世界,尤其是弱勢群體。
舜給了堯一個評價,說:“美則美矣,而未大也?!蹦愕倪@番心意對于世界來說,是善良美好的,但境界不夠闊大。
堯就問舜:你所說的大又是怎么樣的呢?
舜說:“天德而寧,日月照而四時寧,若晝夜之有徑,云行而雨施矣!”天就生成在那里,大地寧靜,太陽、月亮輪番照耀著世間,四時周行而不惰,世界就一直這樣運轉(zhuǎn)著,好像是白天結(jié)束了就有黑夜,天空有云才會下雨一樣,有它的變幻常規(guī)。也就是說,世界的一切自然而然,就是我所謂的大。
聽完了舜的話,堯說:我明白了,我所說的那番用心只是人之道,而你說的這番用心合乎的是天之道,天之道才是大道。
莊子講了這樣一個寓言:
一位老酋長,對他部落里的年輕人說:你們?nèi)ミh行闖蕩吧,你的這一生,我只要給你們6個字就夠了。我先給你們每人一張紙條,寫著前3個字。你們出去歷練,等建功立業(yè)回來,再找我取后3個字。
這些年輕人經(jīng)歷了各自的榮辱磨難,在每一個時刻他們會看到這3個字:“不要怕”。結(jié)果任何磨難都闖過去
等他們?nèi)诉^中年,帶著或是風霜,或是榮耀回來,找老酋長要后3個字時,他們看到的是“不要悔”。
人的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無所畏懼,也無所懊悔。人生無非是盡心盡力,如此而已(圖6)。
還有一個寓言:
一個年輕人手里握著一只小鳥,跟一位智者打賭:既然你能洞察一切,你現(xiàn)在告訴我,我手中的這只小鳥是死的還是活的?這個年輕人認為他已經(jīng)穩(wěn)操勝券,因為如果智者說小鳥是活的,他只要輕輕一捏,就把小鳥掐死了;如果智者說小鳥是死的,他只要一松手,小鳥就放飛了。
沒想到智者淡淡地回答: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每一個人的生命無異于這樣一只小鳥,生命可生可死,生命取決于我們的天地之心,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