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禾青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在闡述課程的基本理念時提到了“注重語文運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這一基本理念,語文課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運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這三種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都有賴于學生閱讀,而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又有賴于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和指導。
當前閱讀教學的誤區(qū)
閱讀教學不是道德教化的手段,而是審美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
舊的閱讀教學觀認為,閱讀課文作為個例要“幫助學生了解文學知識”,掌握語言技能,也即雙基落實;同時也通過課文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道德教化,達到“載道”的目的。 所以,以分析主題思想為中心的教學,往往使得文章閱讀成為功利式的政治教學的附庸,文本體會也成了思想報告,使閱讀教學索然無味。從中學生的實際情況看,讓學生們去探究文本背后的微言大義,去搜腸刮肚地往某些政治標高上靠,顯然不應是閱讀教學的初衷。在筆者看來,中學閱讀教學應該擺脫中學課堂教學的窠臼,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語感,提高其審美認知能力。語文閱讀除了要滲透愛國主義情操及正確的政治信念之外,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對大漠孤煙、云霧江南等大自然美景的領悟,對生死離別、人性美好的體悟,使他們成為有著健全情感的人。通過閱讀教學,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不僅能哀民生之多艱,亦能贊嘆自然之美好;不僅知道“國破山河在”是一種悲愴之美,知道“十年生死兩茫?!笔且环N凄艷之美;不僅知道茅盾的白楊樹、楊朔的荔枝蜜代表了一種精神,知道林語堂的秋天、戴望舒的雨巷更有一種別樣的況味。閱讀教學絕對不是追求某種答案,獲得某種結果,亦或是歸納段落大意,提煉中心思想。如果這么認為,就錯了。凸現(xiàn)文本閱讀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標志著我們對語文學科的認識達到一種新高度、新境界。語文課程中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很大程度上是伴隨著情感活動而取得的。
文本細讀是20世紀40年代盛行于美國的現(xiàn)代形式主義文論流派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方法,是對作品進行仔細推敲,從語言和結構中尋求意義的線索。細讀的因素一般包括語義、語氣、語法、比喻、象征等,以揭露出文本的全部特性。以文本細讀為主的閱讀教學,強調作者在進入文本之前,拋棄任何成見,摒棄任何先入為主的觀點,直接擁抱作品,在對作品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調動自己的全部人生經驗深入到作品的世界中。作者在文本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努力上下爬犁,仔細推敲,從而獲得最豐富、最真實、最直觀的情感收獲,情感豐富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的素養(yǎng)便在閱讀鑒賞活動中得到了發(fā)展和提升。
文本細讀過程是學生不斷建構自我主體的過程
新課標在閱讀和欣賞“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 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痹谛抡n程改革的探索式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當作獨立自主的主體看待。教師放手,學生動手,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學生才能張揚個性,培育出求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質,釋放出巨大的潛能。因此, 教師要采取多種適當?shù)姆绞? 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寬松和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
文本細讀的過程,也就是學生不斷形成自己獨立價值判斷的過程。文本細讀,鼓勵學生不役于物,鼓勵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強調學生提出理解的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文本細讀,不是讓學生顧左右而言他,更不是讓學生穿鑿附會,而是要求學生忠實于自己的閱讀感受,并大膽把這種閱讀感受描述出來,并在對文本的反復推敲中尋找到這種感受的強有力的支撐點。要鼓勵學生發(fā)揮自身的最大的主觀能動性,去深入文本,調動自己所有的人生經驗,認真體悟作品,放松自己的心靈與文本做充分的交流和溝通,從而獲得最獨特的人生體驗。也只有這樣, 學生才敢想、敢說、敢問,才能成為有獨立判斷能力的人。事實證明,在課堂教學中, 學生主體意識愈強, 他們參與自我發(fā)展、在學習活動中實現(xiàn)自己本質力量的自覺性就愈大,從而也就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能動力量, 不斷調整、改造自身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方式。
文本細讀也是學生不斷獲得審美愉悅的過程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最重要、最迫切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文本細讀認為,完美的閱讀過程絕不是讀者的被動接受,而是讀者根據(jù)自己的情境、思想、知識、閱歷和知識儲備等對作品進行領悟、理解的過程??梢姡喿x過程是讀者對閱讀對象作主觀審視, 進行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理解的過程。閱讀教學應該大力提倡討論、質疑和開放性閱讀,這樣的方法往往能夠讓學生覺得,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充滿誘惑力的探索,在艱苦的跋涉中,會不期然遇到很多美好的風景,可駐足,可遠觀,可驚嘆;同樣會有很多的挑戰(zhàn),可沖鋒,可迂回,可搏擊。每一次閱讀都會獲得別有洞天的閱讀收獲,從而帶來成功的快感。
不僅如此,文本中每一處細節(jié),哪怕一個看似經意不經意的表述,都會給人帶來審美的愉悅。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品張愛玲的《談音樂》、觀曹雪芹的《紅樓夢》、賞賈平凹的《商州系列》,就如同聞荷花的清香,聽音樂的叮咚,嘆人生的浮沉,悲大地的蒼茫。文章中溢出的這些言外之意、意外之旨,只有通過不斷的閱讀才能體悟到,才能真正感受到。也只有在這些文本細節(jié)的把握中,學生們才能真正被審美力量震撼,感受到審美的愉悅。
閱讀能力絕對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認真閱讀出來的。閱讀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至為重要的地位。只有讓學生真正能夠獲得審美的享受,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