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后將會給用人單位增加多少成本,學術界正在認真研究。據調查,南京市用人單位實施《勞動合同法》,每年將為每個員工多支出6214元,按照南京市最低工資計算,用人單位的勞動力成本上漲了61%。該項計算包括了法定的養(yǎng)老保險、失業(yè)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醫(yī)療保險等,還包括解除勞動合同向勞動者支付的補償金,以及強制帶薪休假多支出的費用。根據測算,用人單位須繳納各種法定保險536.73元,其中個人承擔140.79元,企業(yè)承擔395.94元。(2月11日《中國青年報》)
這些都屬于剛性成本,除了辭退員工的經濟補償具有隨機性之外,養(yǎng)老保險、失業(yè)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醫(yī)療保險都屬于法定支出費用。用人單位不繳納這些法定保險金,必須承擔法律責任。但在用人單位繳納法定保險金的同時,勞動者也必須支出相應的費用。這就是為什么在南方的一些外資企業(yè),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都不愿意簽訂勞動合同的原因。對于用人單位來說,這些支出都屬于絕對支出;而對于勞動者來說,如果是短期外出務工,繳納法定保險金對他們并沒有吸引力,他們寧愿多增加一些工資,也不愿意繳納保險金。所以,如果不能在養(yǎng)老、失業(yè)、生育、工傷、醫(yī)療保障等方面重新分配社會保障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由政府社會保障部門承擔部分義務,那么,因《勞動合同法》實施而產生的社會負面影響將會持續(xù)下去。
《勞動合同法》從本質上來說是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利益,但由于在某些規(guī)范設計上操之過急,才會出現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雙輸”的局面。由于戶籍管理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沒有發(fā)生實質性改變,因此,《勞動合同法》所提供的各項權利,對于外出務工人員來說,可以說是可遇而不可求。他們寧可在短時間里獲得更高的現金收入,也不愿簽訂勞動合同,獲得遠期的社會保障費用。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在科學調整工資標準的同時,加快社會福利制度改革,同時由政府主動為用人單位承擔《勞動合同法》實施后所增加的成本,為用人單位排憂解難,為勞動者消除后顧之憂。
實施《勞動合同法》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利益,政府積極介入,可以改變目前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權利義務的不平衡,間接提高勞動者的社會保障標準。這種多贏的局面,應該是政府追求的目標,也能充分體現《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摘自2008年2月13日《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