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達
青藏高原的記憶
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帶來千年的祈盼,難道說還有無言的歌,還是那久久不能忘懷的眷戀?!?/p>
——歌曲《青藏高原》詞
從西藏歸來有些許日子了,但這首美麗動聽的藏歌,一直在耳邊縈繞,使人浮想聯(lián)翩。
那是一個尋常的日子,秋意盎然。我們?nèi)ノ鞑?,去領略雪域高原的風采,領略邊城圣地新貌。
出西寧,火車在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嶺間奔馳。這里是青藏鐵路,它穿越960公里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qū),跨越5072米的唐古拉山越嶺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沿途穿越三江源、可可西里、羌塘草原自然保護區(qū),穿越沙漠戈壁和常年凍土地帶。人類鐵路建設史上的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tài)脆弱三大世界難題,在穿越中得到破解,西藏雪域高原在穿越中結(jié)束沒有鐵路的歷史。
青藏鐵路的貫通,圓了中國人民世紀之夢。她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結(jié)出的豐碩果實。
出了格爾木,一派雪域風光映入眼簾,一望無際的高山雪峰,氣勢磅礴的草地。從車窗朝外望去,潔凈的白云罩在六七千米雪山上,讓人感到它近在咫尺。薄暮的曠野里,蒼茫的氣氛彌漫在天地間,空中充滿了凄迷的情調(diào)。一條又寬又直的黃土大路,一直延展開去,沒有盡頭似的隱沒在遙遠的暮色里。
途經(jīng)可可西里,不時望見,蒼鷹展翅飛翔在低空,藏羚羊從荒灘匆匆跑過。
走向西藏,走向高原,也許是一種冥冥之中的召喚。
從拉薩車站出來,那天空的白云透明、潔凈,輕柔,高原上的風很干燥,它流過我的皮膚,讓我頓時渾身打顫,呼吸也感到困難起來。頭痛氣短,胸中悶得難受,身體漸漸地減少了幾分力氣。我明白這是高原反應。
太陽金燦燦地照著,哦,這么大的太陽,這么強的紫外線,卻是這么的寒冷。這就是雪域高原秋天的圖案,讓我神魂顛倒的西藏。
行走在青藏高原,這里群山聳立,山谷寂靜無風。放眼望去,秋天已經(jīng)來到這里了。路兩旁白楊樹泛出淺黃色,時而葉片從枝椏間飄然滑落。
行走在青藏高原,這里無處不是無邊無垠的草原,夕陽照著低頭吃草的羊群,一派安祥。
秋天的西藏是美麗的,不要說那高藍的天宇,潔白如絲絮的流云,單是那石砌的溜光溜光的走道,就讓人想起久遠的歷史,想起英帝國主義對中國西藏的侵略與掠奪。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用槍炮打開中國大門,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們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加緊對我國尤其是邊疆地區(qū)的侵略與擴張。
1888年2月,對中國西藏窺視已久的英帝國主義,悍然派兵對設卡防守西藏隆吐山的藏軍發(fā)動突然進攻。西藏軍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經(jīng)過幾天的鏖戰(zhàn),在英軍大炮的猛烈轟炸下,藏軍無法堅持,撤退到納西一線,建石墻防守。同時調(diào)集藏民兵上萬人增援前線。由于藏軍武器裝備落后,退到了則列拉山。隆吐山一戰(zhàn),由于清朝政府屈服于英方的無理要求,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使中國失去了從熱納宗到崗巴宗南部大片土地和牧場。
1903年11月,英帝國主義再次入侵西藏,英軍調(diào)集步兵、炮兵、騎兵3000多人,由麥克唐納少將指揮,翻越則列拉山,一舉占領亞東。幾個月后,英軍發(fā)動新的軍事進攻。英軍進軍維納途中,遭到由萊丁色代本、郎色林代本率領的2000多藏軍的頑強抵抗。對峙中,卑鄙無恥的英軍以談判為誘餌,使用詭計,圍殺了萊丁色代本、郎色林代本率領的1400多名藏軍。
1904年5月,不甘屈辱的西藏軍民發(fā)起反攻,收復了江孜宗山城堡、白居寺、曲隆寺等重要據(jù)點,并夜以繼日地搶修工事,決心與英國侵略軍血戰(zhàn)到底。
6月,英軍重新集結(jié)大批兵力,向江孜藏軍陣地發(fā)動瘋狂進攻,英勇的西藏軍民憑借寺廟的圍墻和殿堂,用刀箭、長矛、盾牌和土槍頑強抵抗,和裝備洋槍洋炮的英軍展開肉搏戰(zhàn),多次打退了英軍的進攻,英軍死傷慘重。由于藏軍以簡陋的武器,對付較為現(xiàn)代化裝備的英軍,江孜宗山城堡最終被英軍占領。中國西藏守軍彈盡糧絕,全部壯烈殉國。以后,英軍一直打到拉薩城。
電影《紅河谷》就是描述這段歷史。江孜保衛(wèi)戰(zhàn),終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武器裝備落后,以及火藥庫意外爆炸而失敗了,但西藏軍民反抗英帝國主義侵略的堅強決心,在戰(zhàn)斗中的英勇無畏和頑強不屈的精神,在西藏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西藏之行,沒有前往江孜抗英遺址憑吊,是件遺憾之事。但江孜這個歷史上曾飽經(jīng)憂患和滄桑的城市,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那建于吐番王朝的宗山城堡的斷壁殘垣和藏族軍民抗擊英國侵略者的事跡,作為一種人文精神,早已刻進城市的名勝,融進了藏漢人民的血脈里。
歲月早已被風雨打散。漫步在八角街,那古老的石街怎么在戰(zhàn)亂中保存下來,融入歷史的記憶,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白一個真諦:封閉就要誤國,落后就要挨打。
在雪域高原的日子里,我不經(jīng)意地看到,山巔上、藏江邊,高原柳、胡楊樹、駱駝刺等,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沒有因窮困而敗落消亡,證明它的每一生命都是頑強不屈的強者,進而演繹出某種寓意深刻的生命象征。這使我想起今日的西藏人,不禁涌起一種歷史的滄桑感:他們不僅僅是美麗的高原紅,黝黑和布滿裂紋的臉龐,更多的是風霜雨雪凝煉成高原人堅貞不屈的性格。
拉薩的古典與時尚
走進西藏,也許會發(fā)現(xiàn)理想;走進西藏,也許會看見天堂;走進雪山,走進高原,走向陽光。……的確,西藏是一種誘惑,一種境界。
當列車在莽莽的昆侖山上穿行,越過皚皚白雪覆蓋的玉珠峰、唐古拉山,緩緩地進入西藏境內(nèi),我隱隱嗅到了圣地的氣息。于是那顆心,仿佛是一支縈繞的藏香,難以抵擋熏醉的誘惑。
那天,我們披戴潔白的哈達,來到拉薩,你會感到,拉薩是古典的,也是時尚的?,F(xiàn)在的拉薩新貌,與當年才旦卓瑪歌中唱道的“拉薩新面貌”不可同日而語。干凈寬闊的馬路,現(xiàn)代、豐田、奧迪、大眾、別克等轎車穿梭而過。路旁一排排白楊樹平添了些秋意。人們笑容可掬。青年人的服裝現(xiàn)代時尚,已經(jīng)很難找到內(nèi)地和西藏的距離。高高聳立的鐵塔,昭示著發(fā)達的通訊網(wǎng)已經(jīng)覆蓋西藏地區(qū),用手機打電話和上“網(wǎng)吧”、“迪吧”已流行成新的時尚。顯然,西藏人民的生活不斷注入現(xiàn)代化的內(nèi)容。去街頭徜徉,感覺到藏族人民祥和恬靜的生活。然而,十四世達賴集團策劃煽動的拉薩“3·14”打砸搶燒暴力事件后,這一切都成了回憶,這座昔日恬靜美麗,充滿神奇色彩的城市變成了一片滿目瘡痍的地帶。
毋庸置疑,現(xiàn)實中的拉薩,懷舊、沉悶之中有著勃勃的生機,讓人感覺到西域古城有著自己年輕的特性,生機是不可阻擋的。韓紅唱的歌《回到拉薩》應該是對此最好的詮釋。
過去,藏族人生活起居很簡單。住的是氈房,他們只追求吃飽了,穿暖了就行,余下的時間就是念經(jīng)。那一張小桌上擺放著一碗糌粑,一袋奶酪和熱開水。
改革開放以來,當?shù)卣畵艹隹铐?,幫助散居在雪山草原帳篷里的藏民,遷徙到拉薩、林芝、日喀則等城鎮(zhèn)附近,蓋起瓦房?,F(xiàn)在,農(nóng)民新房普遍擴大到兩層樓,富裕人家更是富麗堂皇,傳統(tǒng)的藏式建筑再加上現(xiàn)代的裝飾,格外引人注目。
近年來,西藏進入全面建設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諧西藏時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呈現(xiàn)出喜人的態(tài)勢。2007年,西藏生產(chǎn)總值突破了300億,人均GDP超過1.2萬元,比5年前翻了一番。
逗留拉薩的日子里,我看到湛藍的天宇下,那一幢幢新蓋的樓房,那一張張黝黑發(fā)亮的笑臉和那一串串色彩斑斕的佛珠。無疑,西藏正逐漸拉開由封閉走向開放、由貧困走向富裕的序幕。
我注意到,西藏人不大聲說話,就連商業(yè)鬧市八角街里,也沒有漢族人聚堆時的吆喝和嘈雜。這種無聲的狀態(tài),更增加了他們的神秘色彩。
有人告訴我,到拉薩不得不去的是那條八角街。那可是海內(nèi)外鐘情西藏的人們向往的,一條充滿懷舊情結(jié)、尋找舊夢的老街,也是漢藏相融的歷史縮影。
走在八角街上,我立即被這里的宣囂、繁華所吸引。徘徊在這條風情街上,這里既是傳經(jīng)之路,也是人們經(jīng)商開店的地方。路的兩旁店挨店,鋪連鋪,商品琳瑯滿目,從手工藝品、酥油茶,到西藏各式各樣的紀念品,應有盡有。錄音機里流淌著《阿姐鼓》藏味十足的旋律。這里既有藏民,也有漢族人,而藏民則操著生硬的普通話,面帶微笑地招攬顧客。
的確,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古城拉薩注入了時代的氣息,市場經(jīng)濟給拉薩帶來的是魅力與繁榮。
布達拉宮的印跡
布達拉宮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我曾無數(shù)次在電視、網(wǎng)絡、書畫上看見過它的雄姿,但當我真切地來到它的面前時,它的雄偉、它的神秘,還是給我巨大的震撼。仿佛被一種說不清的特殊情緒所籠罩,那有著特定意義象征的紅、白二宮,有一種無法言傳的遙遠和飄渺。
在布達拉宮周邊的道路上,許多藏民,身著藏袍,手執(zhí)轉(zhuǎn)經(jīng)筒,亦步亦趨地行進著。有柱著棍的,背著兜的,有對著布達拉宮磕長頭的……
迎著雪域的寒風,披著高原的晨曦,走過一道厚厚的宮墻,帶著一種謨拜的心情,我踏進拉薩神秘的喇嘛廟——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坐落在拉薩海拔3770米的瑪布山上,高115米,長360米,寬300米,面積有13萬平方米,宮墻用方石壘砌而成,但所有細節(jié)都是粗線條的,簡潔厚重。布達拉宮由紅白兩色兩宮組成。白宮是歷代達賴的寢宮和朝政的地方,紅宮是歷代達賴的靈塔殿和佛塔。整座布達拉宮,群樓重疊,殿宇嵯峨,氣勢雄偉??磻T了小橋流水,春花秋月,這種粗獷、厚實的美,對我們視覺造成很強的沖擊力。
布達拉宮,建于公元7世紀吐蕃松贊干布時期,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唐朝初年,唐蕃聯(lián)姻,唐太宗的女兒文成公主和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締結(jié)姻緣。641年,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建宮室,以居公主”,這就是最早的布達拉宮。松贊干布修建的布達拉宮并沒有保存下來,先是遭到雷擊,引起火災,后由于吐蕃王朝分裂,布達拉宮在戰(zhàn)亂中被毀。
現(xiàn)在的布達拉宮是17世紀五世達賴受清朝冊封后重建。重建時,康熙還特地派遣了100多名工匠進藏協(xié)助修建。建筑結(jié)構(gòu)既保持了藏族傳統(tǒng)形式的風格,同時也吸納了漢族具有梁架、斗拱、金頂?shù)冉ㄖ厣?。無疑,這座神奇輝煌的宮殿,凝結(jié)著藏漢人民的智慧與汗水。
一個美麗的傳說,一段真實的風情。
走進西藏,是許多人的夢想。西藏特殊的文化歷史背景、宗教信仰、地理環(huán)境、民族風情,吸引著許多中外旅行者,不怕山高路遠、高原反應,走向這片神秘的佛國圣土,走向布達拉宮。
從五世達賴到十四世達賴,都把布達拉宮作為行使統(tǒng)治權(quán)力的中心。七世達賴修建羅布林卡作為“夏宮”后,布達拉宮便成為歷代達賴的“冬宮”。從七世紀起,先后共有9個藏王和10個達賴在這里居住過。宮殿內(nèi)一連串數(shù)不完的大廳,一個個都置放著歷代達喇的造像,顯眼的墻壁上掛著一張或數(shù)張“唐卡”,那里邊的豪華與逼真正強烈地反映出歷史的印痕。不時地,在長得看不到頭的長廊里,有暗門開出來,無數(shù)的樓梯,無數(shù)的過道,交叉著真好象是迷宮。
走進西藏,走進布達拉宮,總想了解一些西藏的歷史。的確,今天,當我們徜徉白宮、紅宮,在一座座莊嚴恢弘、鐫刻著歷史印證的殿堂中流連忘返時,往往會追溯往昔歲月。
早在元代開始,西藏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據(jù)記載,十三世紀中葉,西藏正式納入中國元朝版圖,成為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個行政區(qū)域,派官員入藏,在西藏駐有軍隊。
1368年明朝接替元王朝,繼承了治理西藏的權(quán)力。明成祖給西藏宗教領袖封“王”,“王”者每年須派遣使者或親自赴京參加朝賀典禮。
到了清朝,分別冊封五世達賴喇嘛和五世班禪喇嘛,確定他們在西藏的宗教地位。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憲法》明確規(guī)定:西藏是中華民國領土的一部分。還設立蒙藏事務局,主管西藏地方事務。期間,英帝國主義煽動西藏當局獨立,圖謀未能得呈,以后,又召開“西姆拉”會議,企圖使西藏脫離中國政府管轄。中國政府拒絕在所謂“西姆拉條約”上簽字,陰謀破產(chǎn)。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達賴、班禪到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959年3月,西藏一些反動農(nóng)奴主和國外勢力勾結(jié),撕毀《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xié)議》,公然策劃分裂祖國的武裝叛亂。叛亂分子打死打傷藏族愛國人士,破壞公路交通,向駐拉薩的人民解放軍發(fā)動一次比一次規(guī)模更大的武裝進攻。面對這種情況,中央人民政府為了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jié),人民解放軍迅速平息叛亂。十四世達賴喇嘛叛逃祖國后,始終沒有放棄分裂祖國以圖“西藏獨立”的政治幻想,組建“流亡政府”,糾集反動武裝,不斷策劃、煽動分裂活動,屢屢在國際上制造所謂“西藏問題”的事端,在分裂國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至最近在拉薩等地有組織、有預謀、精心策劃震驚中外的打砸搶燒嚴重暴力事件。破壞北京奧運會,破壞西藏安全和諧的大局面。
平叛勝利后,西藏的民主改革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民主改革是西藏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百萬農(nóng)奴的強烈愿望。這場運動摧毀了西藏千百年來形成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nóng)奴制度,廣大農(nóng)奴和奴隸翻身解放,當家作主,成了國家的主人。百萬農(nóng)奴翻身解放,是西藏歷史上最感人的一幕。
……
在布達拉宮行走,人們不小心會漏出一個驚異的叫喊。在燎繞的藏香里,你會看到,這里壁畫靈動如生,這里的造像金碧輝煌,這里的經(jīng)卷數(shù)以萬計。這里豐富的藏文化歷史文物精品,造就了布達拉宮的博大、精深、偉岸。如果你沒有親臨其中,你是無法想象它的神韻風采。然而,這充滿神韻的宮殿背后卻承載著一部厚重的歷史。
沿著石塊鑲嵌的曲折迂回的石階,從布達拉宮下來,回眸經(jīng)受高原千年風雪洗禮的圣殿,依然絢麗多姿,魅力四射。
走過布達拉,走過神秘,也走過滄桑歷史。
南迦巴瓦峰和
雅魯藏布江的魅力
西藏是美麗的,雅魯藏布江更美麗。
那天早晨,一層薄薄的霧靄還彌留在山谷間。我們從藏南的林芝八一鎮(zhèn)出發(fā),汽車沿著南迦巴瓦大峽谷的崎嶇小道逶迤而上。山腳下,壯麗的雅魯藏布江日夜奔流不息。寬闊的江水時而激蕩咆哮,時而輕柔婉轉(zhuǎn),裹著情思、月光、旭日,見證著歲月的和諧與寧靜,人民的歡樂與幸福,流過西藏這片美麗的蒼茫大地。
雅魯藏布江,西藏同胞的母親河,發(fā)源于喜馬拉雅山,全長2787公里。從海拔5300米以上的冰川河源,雅魯藏布江萬涓成水,蓄勢而下,它流經(jīng)藏南河谷星羅棋布的村寨、寺廟和阡陌的田野,孕育了年代久遠的西藏文明史。
9月,正是收獲的時節(jié),一切都顯得率真、明朗、袒露、雅致和成熟。田園里,一伙伙的藏民們正在收割青稞。一路上,行人稀少,偶有村莊農(nóng)舍,用泥壘成,成方塊狀,房子四周各伸出一小方塊,上面插著五彩繽紛的經(jīng)幡,在冰冷的旋風里,在燦爛的天空里搖曳著,昭示著這里是佛界凈土。
車行三個小時,到了一個叫俄娘的地方,緩緩地停了下來,這里是尼洋河和雅魯藏布江的交匯處。我們站在山坡上,遠遠望去,一邊是雅魯藏布江,江水混濁,暗流涌動。一邊是尼羊河,河水清澈,靜靜地流淌。
在俄娘,我們乘上快艇,馳騁在雅魯藏布江上,只見霧中的雅江特別美,江水從層層云霧中流向遠方,隱沒在山崖間。這里的雅江又是如此的靜寂,如此俏麗,如此纖柔。江面籠罩著層層白霧,江邊的霧靄中,一幢幢藏民宅第錯落有致地散落在樹叢中。兩岸古樹參天,植被豐富。樹林中,灌木、藤蔓、草叢,圍繞著高大的喬木,織成一幅幅綠色的帳幔,一直鋪向山巔。
遠方的南迦巴瓦峰,直指蒼天,皚皚白雪在陽光下閃爍著金光,極為耀眼,極為壯麗。
隨著快艇朝雅江深處,大地觸摸到雅江強烈而雄勁的脈跳時,我眼前的雅江分明呈現(xiàn)出一種單純、質(zhì)樸、天然的壯美,噴涌出震撼心脾的魅力。
漂過了雅江,我們乘車西行二十多里,來到色齊拉山的埡口,在這里眺望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有冰山之父的美譽。海拔7782米,世界高峰第15位。南迦巴瓦峰的名字來源于《格薩爾王傳》中,它把南迦巴瓦峰描繪成“長矛直指蒼穹”。顯然,在這充滿陽剛的名字里,人們也能揣摩出南迦巴瓦峰的剛烈與永不征服。
南迦巴瓦峰下,繞道而行的雅魯藏布江水,形成巨大的馬蹄形大拐彎。在崖口俯瞰雅江的馬蹄形大拐彎,這里的雅江是一條兇險的江流,大落差、大流速使江水自身產(chǎn)生劇烈的沖刷撞擊,看到水流彎曲的線條,呈現(xiàn)出噴濺的乳白狀的急流。這是一幅驚心動魄的江流圖。
從雅江歸來的途中,余興未盡,不勝感慨:雅江歸來不看江。
(作者單位: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