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腳草又稱鴨茅、果園草,系世界著名的優(yōu)良牧草之一,原產(chǎn)于歐洲,我國湖北、四川、云南、新疆早有引種。雞腳草葉多高產(chǎn),適應(yīng)性廣,多年生,一般可生長5年以上。耐牧性強,可以青飼或制作干草和青貯飼料用。山東省引種栽培實踐證明,雞腳草耐陰性強,極適宜于林間、果園套種。
1.植物學(xué)特征
雞腳草是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植株屬疏叢形,株高1~1.5米。根系發(fā)達,莖直立基部扁平光滑。在葉茅中成折疊狀,基生葉片密集下披,葉片長而軟,長30~50厘米,寬0.8~1.2厘米,略呈弧形披掛,葉色藍綠。葉舌膜質(zhì)長0.2~0.5厘米,花序為圓錐花序,長8~15厘米。小穗著生在穗軸的一側(cè),密集成球狀、簇生于穗軸頂端,小穗蔟上生3~5朵花。外稃頂端有短芒,種子千粒重1克左右。
2.生物學(xué)特性
雞腳草適合溫暖濕潤氣候,抗寒性中等,生長最適宜溫度為晝夜12~21℃。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泥炭上、沙壤土上、紅壤土上均生長良好。耐陰性強,陽光不足或在陰涼的樹下仍能很好地生長,故宜于林間、果園套種。播種當(dāng)年不能形成生殖枝,第二年生長良好,第三年發(fā)育充分。
3.栽培技術(shù)
(1)因雞腳草種子細小,苗期生活力弱,與雜草競爭力差。故播種時必須精細整地,苗期要中耕除草2次,以消除雜草。
(2)可于4月份春播或10月份秋播,播種量以每667平方米(1畝)用種1公斤為宜。密行條播,行距15~30厘米;也可密點播或撒播。宜與豆科牧草如三葉草、紫花苜蓿等混播。
(3)耐陰濕、肥沃的環(huán)境,對肥水要求較高,基肥以每667平方米施圈糞1500~2500公斤,并加一定的磷鉀肥。苗期以追施糞尿、廄肥為主,每次刈割后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5~7.5公斤。
(4)收割雞腳草以孕穗初期為宜,留茬6~8厘米以利再生,一般每年刈割2~3次,每667平方米產(chǎn)7500公斤左右。
4.飼用價值
據(jù)測定,雞腳草抽穗期,鮮草水分含量78.8%,干物質(zhì)21.2%(其中粗蛋白2.8%,粗脂肪0.8%,粗纖維6%,無氮浸出物8.6%)。草質(zhì)柔軟,既可刈割青飼,又可曬制干草,還可放牧,適合各種畜、禽、魚飼用。(山東省畜牧獸醫(yī)總站畜牧中心 翟桂玉 郵編:250022)
農(nóng)村百事通2008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