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傳旭
清教革命的破壞程度以及持續(xù)影響時間遠不及法國大革命,原因在于當時的英國社會已存在根深蒂固的保守傳統(tǒng)和堅實的紳士集團,迫使清教各派遵守一些傳統(tǒng)價值,把守一個底線,如,私有財產得到尊重和維護,宗教受到尊奉,從而為漸進改革留下空間。
始于1640年的英國清教革命(中國教科書稱之為“資產階級革命”)作為馬列史觀中的“世界近代史開端”,受到了左翼史學家的膜拜與致敬,但與1789年法國大革命一樣,清教革命也存在種種由于“矯枉過正”而帶來的曲折與反復。在經歷軍人專權和戰(zhàn)火四起的肆虐后,英國社會最終以王權復辟和漸進的改良來撫平激進革命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一場以清教徒刷新英國政治的理想始,以夢想破碎的清教徒大批逃離英國終的政治戲劇演活了英國版的暴民政治。此后的英國,再無暴力革命一景;易言之,清教革命是英國民主化的一次提前試錯。
“出軌”的議會斗爭
清教革命的導火索源自蘇格蘭,由于英國國教會大主教勞德擬對奉行天主教的蘇格蘭施行宗教改革,蘇格蘭人既恐慌又憤怒。1639年,蘇格蘭軍隊攻入英國,占領多個英國城市,迫使查理一世簽訂賠款條約。在此情形下,英國國內多處發(fā)生暴動,各地紛紛要求召開議會。查理不得不在1640年11月召開其繼位15年來的第四次議會——被稱為“長期議會”,以籌集戰(zhàn)爭經費。11年沒有開過議會、重要領導人都被囚于監(jiān)獄的反對派終于逮到機會,他們不是開會討論國王的要求,而是首先提出了對國王重臣斯脫拉福德伯爵和勞德大主教的彈劾案。在主導下議院的商人代表們的強烈要求下,兩人被捕,書刊檢查制度隨后被廢除,社會開始公開討論教會和政府的基本問題,潛伏的教派開始公開活動,由此拉開了清教革命的序幕。
翌年3月,在斯脫拉福德伯爵被斬首后,國王被迫簽署了規(guī)定至少3年內必須召開一屆議會的“三年法案”,并同意取消星室法庭、高等法庭和其他特權法庭;議會還在醞釀成立對議會激進派負責的內閣,以取代對國王負責的樞密院,這就使得雙方的矛盾不可調和。而在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浪潮中,議會里的貴族議員感到自身也可能成為被革命的對象,因而認為必須保留一些舊的國家機器,以維護社會秩序和切身利益。所以,從1641年秋開始,議會開始分化,除了一部分議員繼續(xù)堅持反王黨斗爭外,不少議員對新的改革議案態(tài)度消極,一些貴族甚而開始轉向王黨一邊,從而使得這場革命的主導權逐漸轉移到了激進清教徒手中。
所謂的激進清教徒,前期主要指與長老派并存于清教中的獨立派。清教產生于16世紀下半葉,是英國國教會內部的一個派別,主張清除國教中殘余的天主教因素。清教規(guī)定教徒必須過自制、節(jié)儉、勤勉的生活,因此它很符合野心勃勃的商人和實業(yè)家的觀念,大量進入議會的商人代表就是清教徒。他們自認是上帝的選民,受到神的恩惠,主張代議制政體,官員由地方選舉產生。在宗教方面,與長老派的溫和主張不同,獨立派不僅要廢除主教制度,而且否定由長老組成的宗教會議的權力,主張每一宗教團體按照大多數教徒的意見實行自治。
查理一世于1941年春對議會作出讓步后,主和的清教長老派把持了議會的話語權。然而不到半年時間,看到英國王權式微的愛爾蘭天主教徒開始起事反抗英國統(tǒng)治,清教徒因為害怕國王利用統(tǒng)兵機會派軍隊對付議會,于是在1641年11月通過議會提出大抗議書,聲明軍隊不應該委托國王,并被議會通過。查理一世隨即帶領他的衛(wèi)隊沖進議會,企圖逮捕皮姆、漢普頓等議會領袖,但他們事先得到消息,前往倫敦城內避難,并立刻抓住這個機會,動員倫敦市民武裝起來保護議會。查理一世不得不選擇離開倫敦,前往約克。至此,查理一世宣布討伐叛亂分子,內戰(zhàn)爆發(fā)。查理一世募集的王軍主力是由西部各郡地主及雇農所組成的威爾士步兵和騎兵,議會募集的軍隊主力是克倫威爾所領導的新模范軍,來源于東部各郡的自由農民。這樣,一場“出軌”的議會斗爭最終促成了激進清教徒對國教會代表——國王的宣戰(zhàn)。
清教“獨立派”得勢
內戰(zhàn)初期,議會軍接連失利,并不是因為議會軍力量不夠強大,而是因為主導議會的長老派擔心戰(zhàn)爭使國家陷入多數暴政和混亂,因此并不希望與國王決一死戰(zhàn),而是希望迅速妥協結束戰(zhàn)事。查理一世此時如果抓住長老派這種心態(tài)與之談判,是可能達成妥協的,可惜他迷信武力,錯過了天賜良機。不久,因議會中的獨立派即主戰(zhàn)派領導的軍隊在戰(zhàn)場上取得勝利,而長老派接連失敗,議會在主戰(zhàn)派的壓力下改組了軍隊,迫使長老派放棄了兵權。這種改組提高了軍隊的組織性、戰(zhàn)斗力,但也意味著長老派控制的議會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控制了軍隊。戰(zhàn)場形勢發(fā)生了逆轉,議會軍最終戰(zhàn)勝了王軍。1645年,查理一世向占據英格蘭北部城市紐卡斯爾的蘇格蘭人投降,不久被移交英國議會處理。
內戰(zhàn)結束后,長老派控制了議會,長老教派被定為國教。但新的矛盾開始出現,清教中代表上層新貴族和大商業(yè)、金融家利益的長老派,與代表中等新貴族和商人利益的獨立派之間的對立上升為主要矛盾。長老派竭力想把已經形成的局面固定下來,使革命到此為止,因此內戰(zhàn)一結束,就屢次與國王談判,企圖有條件恢復王位,實行立憲君主制;另一方面,由長老派控制的議會發(fā)現,由獨立派控制的新模范軍是他們恢復秩序的障礙,因此,他們以減輕人民稅負為借口,提議解散軍隊,并拒絕補發(fā)欠餉。可是,“請神容易送神難”,士兵們既然做出了犧牲,那么,他們必然要求獲得回報。由于軍中“平均派”的激進宣傳,士兵們甚至把不同意見的軍官加以驅逐,認為軍官們只有得到士兵的同意才能行使“被托付”的權力。
隨著長老派欲利用國王的威信抵制獨立派,并組織一支新軍以制約新模范軍,形勢迅速發(fā)生變化,獨立派與下議院的沖突不斷升級??藗愅柕雀呒壾姽贆嗪獾檬Вx擇站在獨立派一邊,接受士兵們和“平等派”的主張,以保持對軍隊的領導權。天平開始倒向獨立派及其軍隊,新模范軍居然在長老派領導人與國王談判時,將國王從議會安置地赫姆比城堡劫持到軍營里,隨后,代表獨立派軍官利益的“軍人會議”開始以平等地位與議會展開談判。由于此時倫敦是長老派地主和大商人的堡壘,長老派便鼓動倫敦市民示威來對付新模范軍,要求議會通過反對新模范軍的法案。后者隨即將軍隊開入倫敦,將長老派主要人物逐出議會,強迫其余議員取消原來通過的法案。這樣,獨立派最終藉武力戰(zhàn)勝了長老派,掌握了大局。
“平均派”曇花一現
占領倫敦以后,新的矛盾又在新模范軍內部展開??藗愅柡鸵话啾环Q作“貴人派”高級軍官的獨立派主張與國王和解,以平息歐洲輿論的質疑,而新模范軍內的左翼——平均派反對優(yōu)待國王。平均派領導人里爾本聲稱,人民是國家一切權力源泉,應享有最高
主權,國王和上議院都應取消掉;平均派還宣稱,國民信仰自由,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享有生而具有的自然權利——普選權等。這些思想在士兵和社會中下層人民中間得到廣泛響應。
查理一世雖然失勢,但政治影響猶在,他先是拒絕了克倫威爾提出的歸還被沒收的王黨財產,但保留議會對王室管制權的“建議提綱”,后在同樣失勢的長老派幫助下,于1647年11月從漢普頓宮逃往威脫島。這一結果引起士兵們的強烈不滿,他們本來就質疑“貴人派”與國王的談判,現在更抓住機會舉行示威,部分部隊更發(fā)動兵變,要求鏟除國王和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革。雖然兵變被壓服下去,但克倫威爾被迫改變政策,與國王決裂。
1648年2月,查理一世聯合王黨發(fā)動對新模范軍的戰(zhàn)爭,但由于后者已經坐大,國王軍隊很快輸掉了這第二次內戰(zhàn)。新模范軍回到倫敦后,開始清算國王和與國王進行交涉的議會長老派。150名長老派議員被逐出下議院或被關進監(jiān)獄,剩下不到100名議員的下議院即所謂“殘余議會”,主要由獨立派議員組成,成了新模范軍的馴服工具。下議院通過了把查理一世作為叛國、內戰(zhàn)禍首、破壞法律和人民自由的罪犯而送審的決議,但遭到上議院否決。于是,下議院通過一個決議:“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當權力的來源;下議院是人民選出來的,享有最高權力;下議院出臺的決議都具有法律效力,即使沒有得到國王或上議院的同意,全國人民也受之約束?!边@一呼應平均派的宣言,為審判國王掃除了障礙。
不久,一個由135名成員組成的高等法庭產生,查理一世被以“暴君、叛徒、殺人犯、人民公敵”的罪名判處死刑。但判決時,由于許多法庭成員反對審判國王和判處國王死刑,一半成員拒絕出席,包括原議會軍總司令費爾法克斯,簽名者也只有52人,僅過總數四成,所以判決欠缺效力,是被強令執(zhí)行的。在法庭上,查理一世對庭長說:“不讓我說話,別的人還能指望什么公道?”但暴民政治是沒有公道可言的。1649年2月,下議院“殘余議會”通過廢除上議院和君主制的決議,繼之王室、教會和王黨的土地也被沒收和出賣。
根據“殘余議會”的決議,英國誕生了共和制政府,由41人組成的行政機構“國務會議”成立,成員大部分是獨立派領導人。這樣,國家的行政權和立法權都掌握在貴族和獨立派將領手里,平均派當然反對。隨后,里爾本等平均派領袖被逮捕,受到審判。這一行動引發(fā)倫敦市民的抗議和暴動,要求釋放里爾本等人,一些模范軍士兵嘩變??藗愅枒{借手腕和從戰(zhàn)爭中積累起來的威望,很快將嘩變鎮(zhèn)壓下去。平均派作為一個有組織的政治力量被消滅??耸线@一行為被證明能夠保護私有財產、維護社會秩序,長老派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與克倫威爾棄嫌修好,倫敦商人舉行了一個盛大宴會招待克倫威爾等獨立派領袖。
對下級士兵頗有影響的“平均派”之所以曇花一現,是因為它的最大敵人國王被從肉體上消滅了,它自己也就難免兔死狗烹。另外,英國的政治文化頗不欣賞激進主義,即使在之前“貴人派”迫于壓力而向平均派承諾的“人民公約”里,也作了不允許雇工有選舉權的限制。在多數英國人看來,雇工是富人的奴仆,不能完全反映自己的意志,平均派要求擴大普選權、改收針對富人的所得稅等主張,脫離了英國當時的社會土壤。尤其獨立派認為,一個自由的議會和廣泛的普選權將會對私有財產構成威脅,無限民主將走向多數人暴政,導致無政府狀態(tài)。獨立派高級軍官艾爾頓曾警告說:“我之所以要為這一切辯護,是因為要照顧財產權……它屬于本國憲法最基本的部分,如果把它取消,就連帶把一切都取消了。”
克氏獨裁與王權復辟
平均派被鎮(zhèn)壓之后,克氏開始軍事征服愛爾蘭、蘇格蘭,并在對荷蘭的戰(zhàn)爭中取得了勝利,進一步鞏固了權力。1653年,克倫威爾將不十分馴服的“殘余議會”強制解散,在數次企圖成立順服自己的議會未果之后,以憲政無望為由,放棄組建新議會。同年12月,由高級軍官組成的軍官會議提出一個憲法草案,宣布克倫威爾為終身護國公。護國公既在立法、行政方面享有廣泛權力,同時又是軍隊的總司令,其權力遠超查理一世。不久,克氏把全國劃為11個區(qū),每區(qū)委任一位少將管理。至此,國家處于軍事獨裁統(tǒng)治之下,共和政府有名無實。
雖然平均派的激進主張被鎮(zhèn)壓下去,但共和政府必須顧及中下層民眾的利益,滿足他們的一些要求。與此同時,共和政府的生存需要商人、地主的支持,以維系龐大的軍費供給。因此,克倫威爾不得不在兩種敵對力量之間尋求平衡,有時向中小層民眾傾斜,有時又傾向于維護商人、地主的利益。結果,這兩種力量都不滿意,“貴人派”高級軍官與新模范軍基層的矛盾也越來越深。雖然共和政府與查理一世時代一樣任意征收賦稅,收入遠多于從前任何政府所曾擁有的,但赤字卻居高不下,主要是軍隊的支出使財政不堪重負。只要共和政府存在一天,就無法克服這一財政窘境,而這又制約了資本主義商業(yè)的發(fā)展。于是,商人、地主們開始希望恢復君主制,解散軍隊。共和政府只是依賴自己的慣性和克氏的威望在延續(xù)。
1659年3月,克倫威爾去世,其子理查被推為護國公,但新模范軍的許多將領不予承認,理查被迫辭職,共和政府迅速解體。蘇格蘭駐防軍司令芒克借口保衛(wèi)被軍隊解散的議會率兵南下,與費爾法克斯相會于約克,進而挺進倫敦,召開革命前在選舉法基礎上選出的議會,決定政權應屬于“國王、貴族和平民”。同時,芒克派人與一直在進行復辟斗爭、流亡在荷蘭的查理一世長子查理商談,雙方達成妥協。查理根據芒克的建議發(fā)表了《布列達宣言》,宣言約定,除直接與處決查理一世有關的人以外,一概免罪;承認信教自由和尊重現有的產權關系,內戰(zhàn)期間被沒收的王黨和教會的土地不予變更。這樣,查理就掃除了回國的障礙。接著,王黨和長老派占優(yōu)勢的新議會通過了請查理回國的法案。1661年4月,查理加冕英國國王,稱查理二世。駐倫敦的法國大使寫道:“政府因為有個國王而貌似君主政治,其實根本上不是君主政治?!钡h會與國王達成的妥協,使清教革命造成的近20年的暴力肆虐、政治動蕩的局面終于平定下來;當商人、地主不再熱衷搞政治投機,商業(yè)也就隨之繁榮起來。
當然,查理二世并沒有完全信守承諾,親政不久他即著手清算清教革命:9名簽署查理一世死刑判決的清教議員被以“軾君”罪處死;克倫威爾和艾爾頓尸體被從墓穴中拖出,頭顱被砍下掛在議會大廳之上。議會頒布《土地解決法》,共和政府時代被沒收的教會和王室土地歸還原主;接著又頒布《宗教考查法》等限制性法令,將清教徒逐出國家機構和國教會,要求一切教師遵奉國教,禁止國教會以外的任何公開禮拜,限制被逐牧師和教師與其擁護者的聯系等等,以防革命再度爆發(fā)。在鄉(xiāng)間,隨著自由農衰落,農村人口日益分化為鄉(xiāng)紳、佃農和無地工人,清教主義失去其存在的社會基礎,國教重新取得統(tǒng)治地位,直到20多年后,為防止天主教徒承襲王位,英國議會通過光榮革命請來了信奉新教的荷蘭執(zhí)政威廉當國王。
100年多后,法國也上演了一幕革命,可以說是英國清教革命的翻版,或者說,早在100多年之前,法國大革命就已在英國上演??墒乔褰谈锩钠茐某潭纫约俺掷m(xù)影響時間遠不及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在平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指引下,目空一切,為所欲為,私有制被摧毀,無神論肆虐,社會走向無政府狀態(tài)。清教革命之所以沒有滑向這步,關鍵在于當時的英國社會已存在根深蒂固的保守傳統(tǒng)和堅實的紳士集團,這使得它能夠遵守一些傳統(tǒng)價值,把守一個底線,如,私有財產得到尊重和維護,宗教受到尊奉,國王、貴族與平民三者能夠和平博弈的“分層君主制”在社會中上階層中得到認同和接受,從而為漸進改革留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