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會才
實事求是地說,現(xiàn)在的詩歌很不景氣。不是說詩歌創(chuàng)作數(shù)量少,而是說很多人都漠視生活的時代,去寫溶化在心靈中的秘密,所寫出的詩歌讓人讀不懂。生活在一個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為什么不讓這時代在自己的詩歌中留下一點痕跡呢?要知道,只有唱響時代的主旋律,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得到讀者的好評。詩人孫瑞的《十八個手印摁下之后……》就是一首這樣的好詩。
詩歌前面有一小序,通過小序,我們能夠知道,作者關注的是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農民在1978年12月包產到戶的事情?,F(xiàn)在看來,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當時卻是一件驚天大事。應該說,小崗村的包產到戶,與中國老百姓、與中國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正因為如此,這件事情才載入了歷史。也正因為這樣,這首詩在2007年10月《詩刊》一發(fā)表就得到了讀者的交口稱贊。
詩歌第一小節(jié)寫了包產到戶的背景:村民衣衫襤褸,雙手松樹皮樣干瘦皸裂,大家吃不上飯,穿不上衣。要知道,這時候我們新中國已經成立29年了。每一個執(zhí)政者,每一個共產黨員,每一個中國人,看到這里又怎么會不心酸?
第二小節(jié)是對18戶農民包產到戶行為的由衷贊美。在詩人看來,這哪里是十八個手???分明是映紅了冰雪覆蓋的田野的十八朵紅梅,分明是燃遍了神州平原山川的十八支火苗!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在希望的田野上看到了希望。多美的詩句啊!
第三節(jié)是闡述小崗村包產到戶的意義。這是“生與死的契約”。飯都吃不上了,還怕什么?于是有了這契約。這里面有的是大無畏的精神。這是“與僵化體制決裂的宣言”,一切都是僵化體制惹的禍,到了正視現(xiàn)實和與其決裂的時候了。沒有決裂,就沒有出路啊!這是“邀春的火紅的請柬”。這哪里是“字據(jù)”?分明是邀請希望的春天常駐中國的請柬!是詩句,但確實是在寫實,令人信服。這是“告別貧窮落后的吶喊”。那么多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不就是為了人民富強?現(xiàn)在吶喊一聲,告別貧窮有何過錯?四句詩從不同角度進行闡述,以最后一句“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從此拉開”進行了總結。
第四小節(jié)是包產到戶的結果。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春筍般崛起,農家院堆滿糧棉和笑聲,山村小學遷進新校舍,中國農村因為包產到戶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正因為這樣,人們記著小崗村的十八戶農民,中南海跨世紀的掌舵人記著他們,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記著他們……
四小節(jié),每小節(jié)五行,共二十行。每一行都道出了普通百姓的心聲。同時,詩人善于借助排比讓詩歌充滿激情,如三、四小節(jié)。其中第四小節(jié),排比中又有遞進。誰讀了這樣的詩句不熱血沸騰?詩人善于借助聯(lián)想構造比喻,比如第二小節(jié)中,由血紅的手印,聯(lián)想到“紅梅”“火苗”,并進一步擴展,有了比喻句“終于,在希望的田野上看到了希望”,從而讓讀者因此而陶醉。激情和聯(lián)想是詩之雙翼。詩歌有豐富生動的聯(lián)想,又唱響了時代的主旋律,人們怎么會不喜歡它呢?
(作者單位:山東青州第五中學)
附原文:
十八個手印摁下之后……
孫瑞
1978年12月,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農民,冒著坐牢、殺頭的危險,在包產到戶的“字據(jù)”上摁下了18個血紅的手印……
一九七八年嚴冬。中原一隅
十八名衣衫襤褸的農民
十八只松樹皮樣干瘦皸裂的大手
在一份決定自己命運的“字據(jù)”上
摁下了十八個血紅的手印
十八個手印——十八朵紅梅
映紅了冰雪覆蓋的田野
十八個手印——十八支火苗
燃遍了神州平原山川
終于,在希望的田野上看到了希望
這是一份生與死的契約
這是一份與僵化體制決裂的宣言
這是一份邀春的火紅的請柬
這是一聲告別貧窮落后的吶喊
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從此拉開
春筍般崛起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記著他們
堆滿糧棉和笑聲的農家院記著他們
遷進新校舍的山村小學記著他們
中南??缡兰o的掌舵人記著他們
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記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