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勝
隨著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熱播與炒作,唐末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黃巢的《不第后賦菊》一詩也引起了人們更多的關注。詩云: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只是電影片名中“黃金甲”僅取黃金鎧甲的表面意思,與黃巢詩中吟詠菊花的內容聯(lián)系并不密切。黃巢另一首《題菊花》也是詠菊詩,與歷代詠菊詩相比,這兩首詩特色鮮明,既拓寬了詠菊題材的表現(xiàn)范圍,開拓了詠菊詩的新境界,又賦予了菊花意象新的社會內涵。說到詠菊詩(詩句),我們并不陌生,如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碧諟Y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标愐恪肚锞铡罚骸扒锞漳馨了?,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毛澤東《采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笨梢哉f,自屈原、陶淵明以后,菊花就成了歷代詩人筆下頻繁出現(xiàn)的意象,其早植晚發(fā)、生性耐寒、色澤純正、芳香淡雅的生物屬性,也成了人們種種道德品格的象征。在他們的筆下,菊花迎霜傲放,是那樣的嫻雅不俗、品格高潔和超凡脫俗;而在黃巢的詩中則完全不同,他為菊花晚開抱不平,他的菊花充滿著殺機和霸氣。
下面我們就對比著歷代的詠菊詩來扼要地分析一下他的這兩首詩歌。其一《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黃巢“屢舉進士不第”,從詩意來看,這首詩應該與《不第后賦菊》一樣作于他某次科舉失利之后,從他的情感由不平轉向抗爭的變化來看,此詩可能較后者稍早。唐代社會對進士科極為看重,進士及第就意味著身份地位的徹底改變,但每年上千人參加考試僅錄取二三十人;特別是唐末社會混亂,宦官亂政,高官權貴控制舉場,社會環(huán)境極為惡劣,很多寒士歷數(shù)十考仍不得一第,正可謂“西風滿院”。詩歌前兩句既是對菊花晚發(fā)的生物屬性的客觀描述,又暗寓著詩人對“蝶難來”即難以及第的不滿與怨憤之情。
借菊花晚開抒懷,表達懷才不遇之意,感慨歲月蹉跎、年華易逝的詩作并不少見,如李白《感遇》(其一):“可嘆東籬菊,莖疏葉且微。雖言異蘭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輝。當榮君不采,飄落欲何依?!标愂暹_《詠菊》:“霜間開紫蒂,露下發(fā)金英。但令逢采摘,寧辭獨晚榮?!崩钌屉[《菊》:“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边@些詩歌中或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或渴望天賜良機。黃巢則完全不同,他洞悉現(xiàn)實,看到當時社會實在已無可救藥,并沒有過多的針砭時弊,也沒有把希望寄托在統(tǒng)治者的身上;而是大膽地、叛逆地設想自己就是掌管百花的“青帝”,結句“報與桃花一處開”,他在為菊花晚開抱不平,這里的“桃花”自然是指那些早早及第的“幸運兒”。從詩中的確可以見到他的“跋扈之意”,且已不是溫柔敦厚地怨刺、滿腹牢騷地低吟了,而是重整現(xiàn)實、扭轉乾坤的美好愿望和雄心壯志,是敢怒不敢言的寒士們內心深處的呼喚和吶喊!《不第后賦菊》正是在此情感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
其二《不第后賦菊》。菊花在秋天盛開,我國傳統(tǒng)的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有登高賞菊的習俗,詩人們在這天留下了無數(shù)的佳作,如王勃“九日重陽節(jié),開門有菊花”,白居易“相思只傍花邊立,盡日吟君菊花詩”,杜牧“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等。但黃巢此詩并非作于秋天,更不是在重陽詠菊。因為唐代的科舉考試大約在春天二三月放榜,黃巢在落榜后慨然寫作此詩,所以一開篇用“待到”二字,從字面意義上理解是要待到菊花開時,深層的內涵是要待到時機成熟以后?!熬旁掳恕笔菫榱藚f(xié)調音律將“九月九”略加變通而來,結合下文可知,顯然這絕不只是詩人盼望重陽佳節(jié)那么簡單了,暗暗透露出詩人內心有著長遠的目標和宏大的理想。
“我花開后百花殺”是吟詠菊花晚發(fā)。歷代詩人多以此為出發(fā)點來贊美菊花不畏嚴寒,比附詩人堅貞不屈的氣質和品格。這是詠菊詩中最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不妨多舉幾例:韋應物“霜露悴百草,時菊獨妍華”,陸游“開遲愈見凌霜操,堪笑兒童道過時”,唐琬兒“身寄東籬心傲霜,不與群紫競春芳”,黃體元“生成傲骨秋方勁,嫁得西風晚更奇。寄語群芳休側目,何曾爭汝艷陽時”,高旭“天生傲骨差相似,撐住殘秋是此花”,秋瑾“鐵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澤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爭奈黃花耐晚風”。元稹的“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但到了黃巢手中,菊花越過了頑強不屈的界線,而顯得是那么的霸道,“我花開后百花殺”,似乎百花的凋殘都與之相關。當黃巢率領的鐵甲騎兵攻陷長安,他乘坐金色肩輿入主帝宮后,對公卿權貴展開了大肆屠殺,正如韋莊《秦婦吟》所描述的那樣,“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這時再讀此詩,讓人不禁猜測黃巢是否早有預謀,這種感覺在接下來的兩句詩中更是不斷地被強化、加深。
“沖天香陣透長安”,單就這一句而言,無論如何你也不會想到是寫菊花,眾所周知,菊花香氣淡雅,怎么會有直沖云霄且能浸透長安的香味呢?這“沖”、“透”是用夸張的手法在渲染一種不可一世的氣勢,與末句用“滿”、“盡”營造花開遍地的環(huán)境氛圍互相輝映。讀到這里,眼前不由浮現(xiàn)出這樣的畫面:滿眼望不到邊際的黃花簇擁裝扮著整個長安城,一陣陣刺鼻的芳香讓人沉醉其中;慢慢地,一朵朵黃花漸漸在眼前清晰,那是一位位身披金黃鎧甲的起義將士,正豪情沖天地謀劃未來??上У氖牵旤S巢起義軍真的占領長安時,并沒有給這座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帶來半點芳香,相反,無盡的殘殺和掠奪將其變成了人間地獄。
回到詩歌本身,這首詩無論在思想內容還是在藝術形式上均不失為一篇佳作。既寫出了菊之形,也寫出了菊之神,形神兼?zhèn)?;既寫出了菊之香,又寫出了菊之色,色味俱全。歷代多數(shù)詩評家在談到詠菊詩時,都對此詩深表贊賞之意。
誠如劉熙載《詞概》所言:“詠古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其中有我在也?!秉S巢不羈的個性給詠菊詩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不同于晚唐苦吟詩人,不是為寫詩而寫詩,純粹是內心憤懣、不滿以及變革現(xiàn)實的豪情洶涌噴發(fā),化而為詩。他為菊花抱不平何嘗不是為自己、為廣大困頓舉場的寒士、為社會底層的民眾在申訴呢?從這兩首詩歌來看,他在落第時隱隱然已有起事的念頭。在他的想像中,菊花香透長安,何嘗不是詩人率領士卒占領長安的決心?“滿城盡帶黃金甲”,更是挾攜著雷霆萬鈞之勢、摧枯拉朽之威扭轉乾坤奪取勝利后的喜悅。
(孟京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