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密
收藏是為了什么?除了藏己所愛,與人分享恐怕是收藏所能帶來的最大快樂。天津市河北路,曾是上世紀早期匯集各種歐洲式洋房的租界區(qū),今天這里依然作為匯集精致生活的區(qū)域受到人們的關注。在意大利人鮑法第設計建造的標志性建筑“疙瘩樓”中,一家開放的私人收藏館融于其中。
這座“疙瘩樓”曾經(jīng)是著名表演藝術家馬連良的故居,上世紀90年代初,舊時租界的疙瘩樓開辟新店,張連志用自己的全部積蓄將這里盤下,開了第一間不足30平米的餐廳。雖然只有6張餐桌,但他還是不忘擺上他母親當年的陪嫁:幾件紅木家具,讓店里透出與眾不同的氣質。6年前,生意的興隆使張連志的收藏品也越來越多,滿滿四個庫房的私人收藏讓他的私人博物館之夢得以實現(xiàn),他要給這些文物一個展示的機會,讓更多的普通人和他一起分享文化和收藏的快樂。就這樣,這座4層的“疙瘩樓”現(xiàn)在成了一處集餐飲和私人收藏展示的餐廳博物館,所不同的是,這里并不是把藏品入匣封存,束之高閣,而是將所有的藏品都作為整個空間的構成部分,大大方方地擺放在外。這些藏品可以去觸摸,可以近距離地觀看,被收藏的年代久遠的木制家具在這里是為人所使用,精致的木雕是作為裝飾空間的構件而存在的,石像是被用以欣賞的,眾多的藏品在這里構建成了一個可以會友用餐之所,向大眾傳遞著文化的精彩。
張連志:
天津人,年輕時就酷愛收藏,創(chuàng)立了天津第一座私人博物館。童年生活在天津馬可a波羅廣場附近的老租界,自幼受其父母熱愛收藏的影響,很早就留意與收藏相關的事,他很早就有機會接觸古玩器物。古畫,瓷器和家具,是他自小就耳聞目睹的,也因為居住地是舊時民國政要、商界大亨的居住區(qū),所以文化消費和收藏氛圍很濃,這自然也促成了張連志專心于收藏的必要條件。20多年來,他共收藏包括漆器、木雕、瓷器、石刻造像以及明清家具等珍貴藏品2萬余件。他說“藏品應該是大家可以觀賞接近的?!庇谑?,在他親自設計的私人博物館中,他真正地實現(xiàn)了自己的這一愿望。
多彩的荷蘭木鞋王麗娟張欣
凡是去過荷蘭的外國游客,幾乎都會帶回幾只木鞋作為紀念品,或收藏,或饋贈親友。被譽為荷蘭“國粹”的木鞋不僅是最具當?shù)孛褡逄厣氖止に嚻罚瑫r也是荷蘭風俗文化的縮影。
幾個世紀以前,淳樸的荷蘭人民就開始制作并使用木鞋,它不僅擁有很強的實用性,裝飾性,同時,還是當時荷蘭人訂情的必備之物。據(jù)說,以前的荷蘭男人都會制作木鞋,當他們遇到自己心愛的姑娘時,便會偷偷量好她的腳型與尺寸,然后親手為她制作一雙精美的木鞋,并刻上她的名字送給她作為訂情信物,如果姑娘接受了這份禮物,也就表明她接受了小伙子的愛意。此外,在荷蘭,許多父母也都會為新出生的小寶寶準備一雙小木鞋,以昭示一個真正的荷蘭人的誕生。
如今,在荷蘭的某些地區(qū),人們依舊沿襲著這種幾百年來的傳統(tǒng)。但也有很多人進而將它作為饋贈家人和親友的禮物。正因為木鞋所代表的獨特荷蘭文化,所以它也成為外國游客心儀的旅游紀念品。
然而,這一雙雙精美的手工藝品背后卻是極為繁復的制作過程。尤其是在工業(yè)化和機械化程度還十分低下的1 6世紀,人們完全是使用純手工生產(chǎn)的方式來制作木鞋,小小的一雙木鞋,即便是一個熟練的老制鞋師傅也要花費3天以上的時間。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傳統(tǒng)的手工制作逐漸被現(xiàn)代化設備所取代。在桑斯安斯風車村這座巨大的荷蘭露天博物館內就有一家專門制作和銷售木鞋的工廠——庫伊曼木鞋加工廠(KoolmanSouvenirs&Gifts)。說它是工廠有些牽強,到不如說是木鞋展示廳。全木制的房屋,一進大門便是濃重的木材氣息,一條長長的走道展示著木鞋漫長的發(fā)展歷程,從最初簡單的木鞋,直到今天各種奇形怪狀的木鞋應有盡有,例如旱冰鞋、滑冰鞋、攀登鞋和雪地鞋等。再向里面走便是木鞋加工區(qū),并排擺放著4架機器,全是用來演示做木鞋的不同工序。
木鞋制作是這里的傳統(tǒng)表演節(jié)目,讓參觀者一睹木鞋制作的精彩過程。只見,鞋匠師拿起一塊長約30公分,直徑為10公分左右的楊木放于一臺機器上,隨后又將一只已制好的木鞋作為模具放置到機器的另一側,隨著機器的轉動,原材料和模具便一同旋轉起來,木屑飛濺,經(jīng)刀具刻劃過的木料就此留下一道道痕跡,原本方方正正的一段木料,變得圓潤平滑且初具鞋的模樣。其原理和配鑰匙同出一轍。接下來,便是為木鞋“掏洞”,傳統(tǒng)的手工方式一般會花費半天以上來完成這個工序,但機器制作不到1分鐘便能完成。切掉鞋尖的多余部分后,木鞋的雛形已經(jīng)成形,最后便是打磨工序,將木鞋表面的毛刺全部用砂帶擦拭掉,就這樣一只木鞋便誕生了,總共算來不到5分鐘時間,讓人不得不感嘆機械化給生產(chǎn)所帶來的高效。
此時的木鞋比成品木鞋重許多,原來剛制成的木鞋因新鮮木材中含有大量水分而增加了重量。為證明這點,鞋匠師傅對著鞋口使勁吹氣,立時在木鞋表面滲出大量水滴。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晾曬使木材中的水分完全排出后,木鞋便可進入后續(xù)工序,例如:雕刻,拋光、上油、上色等。經(jīng)過這些,一只真正的木鞋才算最終誕生。
荷蘭冬天寒冷,夏天多雨,地面潮濕,木鞋就是為適應這種自然地理環(huán)境而發(fā)明的。最初使用木鞋的是荷蘭貧窮的農(nóng)民,因為他們買不起鞋子,又不能赤腳在結冰的地上行走,因而就把木頭雕空制成鞋底厚實、鞋頭上翹的船形鞋,鞋內填充稻草,用以御寒,這種木鞋不僅有保暖,堅固、防潮、防汗和舒適等特性,而且還通過其繪制的不同圖案體現(xiàn)不同出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就這樣木鞋在荷蘭流行開來,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現(xiàn)如今,在高度發(fā)達的荷蘭某些地區(qū)依然可以看到有農(nóng)民或漁人穿木鞋的習慣,不過已不多見了。木鞋被賦予了更多的用途,例如,把木鞋制作成花盆種植各種花草,再如,橋梁的看守人把木鞋系到魚桿上用于收取船只過橋費,等等。小小的木鞋已經(jīng)成為荷蘭人的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