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超
“百家講壇”講三國,從易中天到周思源都離不開說三足鼎立,這是拾歷代史家及小說家牙慧。易先生制造出多個與諸葛亮等量級的戰(zhàn)略家,于是周思源先生談到魯肅,也扯上“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論之以“三分”。在易、周兩先生所謂的“魯肅版隆中對”里,就地域論是江東、中原和荊州;就人而言是孫權(quán)、曹操和劉表。
魯肅提出了“三分”的思想,但是“鼎足”固然常指三方并峙,但一定是指三方并峙嗎?魯肅的戰(zhàn)略思想真的是三分天下嗎?
諸葛亮說:“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他為劉備設(shè)計的藍(lán)圖為:荊州應(yīng)該成為他的第一桶金,益州應(yīng)作為大本營。
在諸葛亮看來,曹操和江東孫家勢力不容忽視,荊襄劉表卻是塊墊肚子的肥肉,要搶先吃到嘴里。諸葛亮的“鼎足”很明確地是指“跨有荊、益”(主要是益州,而荊州是戰(zhàn)略前沿),然后與曹、孫成三分之勢。
但魯肅的“鼎足”根本就不是“三分”的意思。
那么,“鼎足江東”的“鼎足”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得從“鼎足”的早期用法說起。
鼎有圓有方,圓鼎三足,方鼎四足?!岸ψ恪?、“鼎立”后世極多地用來表示三方并峙,在諸葛亮之后而近乎約定俗成?!岸ψ恪北容^早的用法見于(《史記·貨殖列傳》:“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史記·蒯通傳》云:“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钡亲屑?xì)分析一下,尤其是從《蒯通傳》內(nèi)容來看,此句的“鼎足”,重不在“叁分”而在“其勢莫敢先動”。
可見,魯肅“榻上對策”根本就沒有“三分天下”思想。因為無論是肥肉一樣的荊州,還是坐談客、木偶人、自守賊劉表在諸葛亮和魯肅看來都不足以為“三足”之一。
至此,魯肅的“鼎足江東”不是“三分而立于江東”而是“牢固地立足于江東”,即扎根在江東,與諸葛亮的“鼎足”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由此可知,易、周兩先生看見“鼎足”就以為是三分是不恰當(dāng)?shù)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