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崔溶澈 (韓)高畋喜
《紅樓夢》何時傳入韓國
《紅樓夢》傳人韓國的具體過程現在考察起來比較困難。因為清朝和朝鮮王朝的交流相對頻繁,可以推斷當時到過北京的朝鮮文人可以輕易地接觸到《紅樓夢》,朝鮮的文人社會不可能不知道《紅樓夢》的存在??赡苁钱敃r古典小說受到排斥,他們進行自由地閱讀和討論比較困難,所以幾乎沒有留下相關的記載。幸運的是,李圭景(1788-?)的文章中提到了《紅樓夢》。他的《五洲衍文長箋散稿》卷七《小說辯證說》中留下的記錄里第一次提到了《紅樓夢》。這篇文章的寫作時期考證起來比較困難,根據旁證資料,應該是19世紀30年代。所以,《紅樓夢》傳人朝鮮的時間是在19世紀30年代以前。
《紅樓夢》最初傳人朝鮮的時候,得到了大部分有著先進思想的文人們的喜愛,隨著被編譯之后,一般讀者和身份較高的女性讀者也開始閱讀《紅樓夢》。現存的《紅樓夢》韓語全譯本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
朝鮮末期高宗年間的1884年前后,朝廷令李鐘泰等翻譯了《紅樓夢》和初期的5種續(xù)書,與其他手抄本翻譯小說一起收藏在昌德宮樂善齋。樂善齋原本是憲宗13年(1847)為后宮金氏建造的宮殿,后來成為保存妃嬪和宮女們閱讀手抄本書籍的相當于王室內部圖書館的地方。樂善齋收藏了韓語的手抄本書籍,其中包括朝鮮時期的韓文小說和包括《紅樓夢》在內的中國小說翻譯本。
在樂善齋本翻譯小說中,雖然有些是在民間或書店里翻譯以后傳入宮中并進行再次抄寫的,但至今為止沒有發(fā)現民間翻譯本的《紅樓夢》,因此《紅樓夢》在民間翻譯以后傳人宮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因此,可以判斷樂善齋本全譯《紅樓夢》是在宮中完成,由宮里人閱讀的。雖然尚未找到宮中哪些人讀過這本書的記錄,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朝鮮末期到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至少與宮中有關系的一些人物或者他們的親戚中有些人讀過《紅樓夢》。(樂善齋本《紅樓夢》的讀者,可能都是宮廷里生活的人物,間或也有和宮中有聯系的宮外人物。我們所知道的早期《紅樓夢》讀者是高宗年間(1864~1907在位)朝廷大臣尹用九的女兒尹伯榮女士。她是朝鮮純組大王的外曾孫女,而且當時和純宗(1907~1910在位)的繼妃尹氏是親戚關系,因此可能經常出入樂善齋。據《中央日報》1969年8月25日的報道,她讀了樂善齋本小說已經很久,曾讀過好幾遍,尤其是她特別提到這些小說中居然有七種《紅樓夢》,認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由此可見,她確是很欣賞全譯本《紅樓夢》和其他五種續(xù)書。
由于其翻譯主要是在宮中進行的,因此能夠閱讀到這部作品的讀者是相當有限的。再加上道學家們對《紅樓夢》持有偏見,所以《紅樓夢》在以后也未能在民間傳播開來。
從朝鮮時代開始直到今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讀者都沒有像韓國讀者那樣接近中國古典小說。僅以小說中的主人公為例,韓國的讀者對《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關羽、張飛、諸葛孔明、曹操等和《西游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都耳熟能詳,并且在對話中經常提到他們的名字。
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韓國的讀者對《紅樓夢》卻非常陌生,甚至連書名都很少聽過,知道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人更是少數。更有甚者,一聽到“紅樓”這個詞聯想到的竟是“紅燈街”、“色情酒吧”、“男女間的癡情”等。因此可以說韓國讀者對《紅樓夢》的認識比起其他中國古典小說來,相對要生疏的多。這與韓國是世界上最早完成《紅樓夢》全譯本的事實相比,不得不令人感到遺憾。
《紅樓夢》的翻譯現狀
樂善齋本全譯《紅樓夢》不僅是韓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譯本。在樂善齋里除了《紅樓夢》外,還收藏了《后紅樓夢》、《續(xù)紅樓夢》、《紅樓復夢》、《紅樓夢補》、《補紅樓夢》等5種續(xù)書的翻譯本。
雖然在韓國至今尚未發(fā)現脂硯齋評本等早期手抄本及程偉元和高鶚刊行的程刻本,但是有早期翻刻本《東觀閣本》和《本衙藏板本》及《藤花榭本》等,由此可以看出《紅樓夢》傳人韓國的時期并不晚?!稏|觀閣本》刊行于1795年左右,《本衙藏板本》也在相似的時間內刊行?!稏|觀閣本》經過民間收藏而加了一些點評后現有24冊中的后15冊藏于慶州市立圖書館。《本衙藏板本》上面印有“李王家圖書之章”的藏書印,共24冊,全部收藏在藏書閣,現在韓國學中央研究院收藏。另外,在韓國的各大主要圖書館里還收藏有道光年間刊行并廣為傳播的點評本《王希廉評本》和清末的合評本《金玉緣》。
樂善齋本《紅樓夢》不僅有原文和譯文,還有發(fā)音標記,是注音對譯的全譯本,其中有3冊(第24回、第54回、第7l回)遺失,現在只有117冊。樂善齋本《紅樓夢》翻譯本后來收藏于昌慶宮藏書閣,現在藏于韓國學中央研究院珍藏室。
由于樂善齋本《紅樓夢》的特殊翻譯,其手抄的形式也與眾不同。一頁分為上下兩段,上段占三分之一左右,用朱筆記錄原文,每個漢字用黑筆標注發(fā)音。下段的譯文是粗的宮體韓文。譯文中有時會有雙行批注。全書共有567條注釋,大部分集中于前60回,有531條,后60回只有36條。雙行批注最多的出現在第40回,共65條。
這篇譯文完全沒有記載譯者、翻譯年代、抄寫年代等信息,沒有序文、跋文和評論或者其他相關信息的記錄,那么這篇譯文是由誰來翻譯的呢?這個問題至今沒有人正式研究過。在《藏書閣圖書韓國版總目》和《韓國古小說目錄》里標注的也是“譯者未詳”。但是根據相關資料可以推斷,《紅樓夢》翻譯本和樂善齋里收藏的其他翻譯小說全部是在高宗21年(1884)前后,由李鐘泰(1850~1908)等數十位譯官共同翻譯完成的。李鐘泰曾經擔任過譯官和外語學校的校長,由他來主導樂善齋本翻譯工作的推測是有一定說服力的。
樂善齋本《紅樓夢》之后的翻譯本是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1910~1945)出現的。曾經有梁建植(1889~1944)和張志瑛(1887~1976)兩位試圖翻譯《紅樓夢》,但都未能譯完。梁建植自1918年3月23日開始在《每日申報》上連載《紅樓夢》,這是繼樂善齋本之后20世紀出現的最早的現代文譯文。他的翻譯到同年10月4日共138回(到原著第28回)為止中斷。1925年開始重新翻譯,在《時代日報》上以《石頭記》的題目進行連載,從1925年1月12日開始到6月8日為止共連載了17回(到原著第3回)便中斷。
張志瑛從1930年3月20日開始翻譯《紅樓夢》并在《朝鮮日報》上連載,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張志瑛的連載還配上了插圖,比梁建植的譯文更加現代化。但他的連載到1931年5月31日中斷,共302回(到原著第40回)。
光復以后,出現最早的翻譯本是
1955年和1956年正音社出版的由金龍濟翻譯的2冊翻譯本。扉頁上的題目寫的是“全譯紅樓夢”,但實際上是將內容縮略以后的縮略本。這本書被收錄在《中國古典文學選集》第11卷和第12卷中,長期以來成為韓國比較權威的讀本,有廣泛的讀者。
1969年李周洪參考日本的《紅樓夢》翻譯本,將120回全部翻譯完成,共5冊,由乙酉文化社出版。翻譯達到了一定水準,但由于是對日譯本進行的重譯,降低了其翻譯的價值。1980年由知星出版社出版的吳榮錫(1934~)翻譯本《新譯紅樓夢》(共5冊)在李周洪本的基礎上進行了部分修改和補充。
另外,將120回本的《紅樓夢》大量壓縮成為一冊書的翻譯本有兩種。一種是金相一翻譯的徽文出版社本《紅樓夢》(1974),共72章。一種是金河中翻譯的金星出版社本的《曹雪芹紅樓夢(抄)》(1982),共73章。這兩本翻譯本都是在日譯本的基礎上翻譯的,根據內容任意分段并添加了小標題。
禹玄民(1926~)的《紅樓夢》翻譯本共6冊,1982年由瑞文堂出版。其前半部分幾十回的翻譯非常詳細完整,越往后省略的部分越多。有必要解釋的句子中加括號并標上雙2行批注,由此判斷它主要參考了日本紅學家伊藤漱平的翻譯本(平凡社,1973,共3冊)。
1988年平民社出版的《紅樓夢新譯》(第1冊),是在李家源教授的指導下由洌上古典研究會的11名會員共同翻譯的。李家源教授主張將樂善齋本《紅樓夢》影印后,以此為基礎進行全新的現代文翻譯。盡管這個譯本的企劃意圖和主旨是好的,但是沒有專業(yè)學者的參與,翻譯小組成員構成復雜,因此很難維持一貫的翻譯體系和風格,最終未能完成翻譯。
遺憾的是韓國的翻譯家對《紅樓夢》的翻譯大都是根據日譯本進行的重譯,而韓文全譯本是由中國的朝鮮族翻譯家們完成的,分別由延邊人民出版社(1978~1980,延邊大學紅樓夢翻譯小組)和北京外文出版社(1978~1982,外文出版社翻譯組)出版。這兩種翻譯本在韓國稍做修改后出版,長期以來起到了向韓國的讀者們介紹《紅樓夢》的窗口作用。
巧合的是在中國刊行的兩種韓文全譯本,于1990年在青年社(安義運、金光烈譯)、圖書出版藝河(許龍九等6人譯)、東光出版社(許龍九外譯)三家出版社同時出版,1994年三省出版社又出版了北京外文出版社本。
20世紀90年代的《紅樓夢》翻譯主要還是以中國翻譯的韓文翻譯本的首爾版刊行為主,繼30年代之后,也試圖進行過報紙連載。1990年在《土曜新聞》周刊上連載了姜龍俊翻譯的共34期,第二年中斷;自1995年開始《韓國經濟新聞》上共連載了趙星基翻譯的613回,連載結束后將其分為3冊由民音社以單行本方式出版。但是趙星基的《紅樓夢》,過分強調原著中沒有的吸引大家閱讀興趣的性愛描寫,因此稱之為原著的翻譯還有一定距離,嚴格地說不能將其看作是《紅樓夢》的翻譯本。或許是譯者也認識到這一點,所以用的不是“翻譯”而是“編作”。
1996年出版了由洪尚勛等9人翻譯的精巧可愛的1冊口袋書版本,是以英文版為基礎進行翻譯的。在韓國過去日語版的重譯本比較多,現在也出版了英文版的重譯本。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韓國國內一直沒有出版新的全譯本。因此,長期以來致力于《紅樓夢》研究的崔溶澈和高旼喜兩名紅學研究者從幾年前開始著手翻譯《紅樓夢》的最新譯注本,計劃于近期內出版。崔溶澈翻譯前80回,高旼喜翻譯后40回。翻譯底本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的校注本。除此之外還會出版標有詳細注解的原文和一本導讀書,并計劃出版針對各種讀者群的縮略本和連環(huán)畫書等,相信將來韓國的讀者可以用更深入、更多樣的方法接觸和了解《紅樓夢》。
《紅樓夢》的研究現狀
在韓國對中國古典小說的研究比對詩詞和散文的研究要晚。這是因為韓國社會和中國一樣重視儒家傳統(tǒng),在這種社會條件下小說和戲曲相對來說不被重視。韓國學者開始系統(tǒng)地研究中國小說可以說是從1989年末開始的。這并不是說之前沒有個別的研究成果,而是1989年末開始,當時的中青年學者們成立了韓國中國小說學會并開始組織活動,在韓國的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從那時開始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紅樓夢》研究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步深入進行的。直到70年代,對《紅樓夢》的研究基本上沒有正式形成,只有車柱環(huán)等寫過的介紹文章。1979年末,以高旼喜的碩士論文(《論(紅樓夢)的研究傾向》)為起點,對《紅樓夢》的學術研究正式開始。后來在中國臺灣留學的崔溶澈(《紅樓夢的文學背景研究》,1983)、李光步(《紅樓夢所反映的社會與家庭》,1983)、秦英燮(《紅樓夢的主線結構研究》,1987)等碩士論文相繼發(fā)表,他們回國后進行了多種主題的紅學研究。
崔溶澈調查了作者、版本和傳入韓國的相關資料,李光步鉆研主題思想問題。留在韓國的高旼喜致力于《紅樓夢》的思想性和紅學史研究,于1989年末完成了韓國最早的紅學博士論文——《(紅樓夢)現實批判的意義研究》。1990年末,崔溶澈在臺灣完成了《清代紅學研究》的博士論文,1994年韓惠京和崔炳圭分別完成了《(紅樓夢)王張姚三家評點研究》和《(紅樓夢)賈寶玉情案研究》的博士論文,取得學位后回國。
之后,在韓國國內也先后有蔡禹錫的《(紅樓夢)的王熙鳳形象研究》(1997)、李光步的《(紅樓夢)的主題和思想研究》(2001)、趙美媛的《(紅樓夢)中出現的情的敘事化樣相研究》(2004)、崔亨燮的《從中國小說看“個人”認識的變化——以從“四大奇書”到(紅樓夢)的變化為中心》等博士論文發(fā)表。在北京留學的李治翰完成了《紅樓夢之文學語言研究》(2001)的論文,從語言學的角度對《紅樓夢》進行了研究。至此,韓國學者有關紅學研究的博士論文共9篇。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韓國國內外發(fā)表的碩士論文近30篇,盡管主題多樣,但尚未形成體系。對“藏書閣本(樂善齋本)”版本進行了嚴謹分析的金泰范(1988)、研究“索隱的讀法”的李成賢(2002)、研究“樂善齋本的音韻體系”的李承姬(2003)等,他們的論文也值得關注。同時“對九云記的影響”(李京丹,1993)、“清代服飾研究”(羅海燕,1995)、“女性民俗研究”(韓云震,2003)等對特殊領域進行研究的論文也相繼發(fā)表。
1980年李桂柱參加了在美國威斯康星(Wisconsin)大學舉辦的國際紅學會議,回國以后研究領域轉向《紅樓夢》,發(fā)表了多篇有關女性形象和作品中詩詞的論文;專攻韓中比較文學和民俗學的尚基淑,除了自己的專業(yè)之外,還對《紅樓夢》的民俗領域從多方面進行研究,從而豐富了韓國紅學研究的多樣性。鄭在書的專業(yè)雖然是神話,在許龍九翻譯本出版的同時,另外刊行了解析本和研究資料集,對紅學界給予了一定幫助。
最近的韓國紅學界仍然是以上介紹的幾位《紅樓夢》研究者根據個人的愛好和所關心的方面在不同的領域發(fā)表有關《紅樓夢》的論文。但是,由于研究的時間比較短,研究者的人數有限,因此還未能形成有韓國紅學特色的真正的研究體系。相信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和彼此之間的相互協作,在現有的紅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韓國學者的視角積極發(fā)現和研究可以提交給世界紅學界的課題的話,一定能夠正確形成韓國紅學的本體性,同時對世界紅學研究貢獻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