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途
一把劍,一塊空地,行如流水的拳路,合著衣袂飄飄的灑脫,耳邊只有風聲、劍聲、衣服破風之聲……這就是中華武術的境界。
王健是一個武癡,盡管現(xiàn)代人對中華武術的概念也許只停留在李連杰、成龍上。
6歲的時候,父親帶他去濟南市少年宮,想讓他學點特長,頑皮的王健隨手拿起了擺在那里的武術器械,自己玩起了左右手互搏。這正中了父親的下懷。父親就是一個武癡,曾經(jīng)師從濟南摔跤大師王璽路。從此,王健便成了“武林”中人。
王健去少年宮上課,父親一直陪著,老學生比小學生聽課還要認真因為回家后,老學生要指導小學生繼續(xù)練。一邊苦練武術,一邊努力學習“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父親的嚴格教育下,王健就這樣在苦練中度過了他的學生時代。
武術是個吃苦的行當。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不說,受傷也成了家常便飯,在王健的身上,至今還有很多傷痕這都算是“武術綜合癥”。但這也同時練就了他優(yōu)于常人的毅力。
進入山東體育學院的武術專業(yè),王健是以山東省武術狀元的身份考入的,而這期間,他又在比賽中獲得山東省雙鉤冠軍、太極拳冠軍以及山東省“希望杯”全能第三名,這讓父親大感欣慰。這個武癡的夢想終于在下一代身上得到了良好的體現(xiàn)。
就在他成績蒸蒸日上,廣告片約紛至沓來的時候,他突然間思考一個問題:學武是為了什么?山東是四大名拳之首的螳螂拳故鄉(xiāng),有著水泊梁山108好漢,也有著悠久的武術文化傳統(tǒng),為什么近幾年的山東武術卻越來越寂寂無名?自己作為一個武術愛好者,應該為山東的武術做點什么?
于是,他放棄了曾經(jīng)讓他心動不已的武打替身演員的工作機會,成立了自己的“菁英”武術隊,專門招收喜歡武術的孩子,向更多的人傳授武術知識。
近十年過去了,他的武術隊從冬到夏從春到秋,從未間斷過。學生時代,他上學,練武兩不誤;如今,他上班,教課兩不誤。他生活狀態(tài)總是處于一種繁忙之中。周一至周五的白天,他在一家企業(yè)進行著日復一日的8小時工作,這是腦力勞動,也是生活的來源。而武術則是調(diào)劑,不是謀生的手段。晚上和周末全天,是他和武術,和學生們的美好時光,這是體力和腦力并用的,因為既要給學生不停地講解,還要不斷地做示范動作,對于常人來說,這就像上了發(fā)條的永動機一樣,永無休止地工作,而他卻并不覺得累,因為和學生們在一起的感覺,是一種很單純的快樂,即使在他身體十分疲倦的時候,他的內(nèi)心世界,依然是快樂、充實的。
王健傾盡所能,將自己的武術知識教授給學生,并且根據(jù)學生的身體條件為學生量身定做適合自己練習的套路或者器械。更重要的是,他絕不允許他的學生跟別人打架。記得那年看《霍元甲》的時候,這位鐵骨錚錚的漢子流淚了,一代武術宗師霍元甲所傳達出來的武學精神讓他唏噓不已: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那一刻,他已經(jīng)領悟了什么是真正的武學精神。他要傳達給學生們的,不僅僅是一門強身健體的學科,不僅僅是一門打架防衛(wèi)的本領,而是一種積極向上,意志堅強的武學精神。
正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學生多的時候,王健一個人忙不過來,父親則是他的“救兵”。這位默默支持兒子的武術事業(yè)的父親,是他武術隊的“義工”,忙的時候便由他來教新生,以便讓王健騰出精力來教老生。孩子們把這位老教練親昵地稱為“爺爺”。由于主要帶孩子們進行基本功訓練,“爺爺”有時候比王健都嚴厲,可以說一絲不茍,孩子們對他又敬又畏。
家長們送孩子到這里來學武的目的,要么是強身健體,要么是學一門防身技能,要么是為了鍛煉孩子意志,要么就是孩子熱愛。但殊途同歸,孩子們收獲了很多的快樂。蹦蹦跳跳的學習過程更符合了孩子愛玩,愛動的天性。但最開心的時光莫過于出去表演的時候,在唱唱跳跳已經(jīng)大眾化的年代,獨具一格的武術表演會讓人們有眼前一亮的感覺,王健時不時地接到一些諸如此類的演出邀請,他便自編自導,組織學生進行演出,聽到臺下的掌聲,孩子們?yōu)檫@種單純的成就感興奮不已。
王健說,武術是夢想,自己圓了父親的一個夢。自己也有一個夢想,就是讓中華武術精神在更多的孩子中間普及,為了這個夢想,他永不會言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