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醉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很有趣的,有些現在看來是不可能的事,但它的的確確存在過。譬如20世紀60年代,有人居然一口氣吃了18個饅頭外加半鉛桶稀飯——雖然南方的饅頭是一兩一個。中國的學術界,也同樣經受過這種饑餓。那個年代,就連“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這個單一的創(chuàng)作方法,也都變成了一個干癟的口號。藝術,只能圖解政治。當然,“革命浪漫主義”也是有的,那就是自己餓著肚子,還要念念不忘“全世界還有三分之二的階級兄弟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水深火熱中”,等待我們去拯救!
新中國知識分子真正感受到浪漫,應該說是改革開放后,也就是20世紀80年代初。那是中國文化人最激越、最有抱負、最充滿幻想的年代,那是一個大潮起落、洶涌澎湃的年代,我有幸經歷了這個年代。在學術界,因為憋得太久了,對任何異樣的理論與實踐都很好奇、都覺得新鮮、都躍躍欲試。
一
新中國成立后,除了美術院校作為基本功訓練允許畫人體模特兒以外,創(chuàng)作和展覽是不能出現的。這在當時是一個絕對的禁區(qū),與黃色:淫穢等同視之。-也許出于有過西洋繪畫學習和科研深造的經歷,加上對神秘區(qū)域窮根究底的個性,1981年研究生畢業(yè)后我本人就全身心投入這個選題的研究。窮七年之功,1987年研究成果《裸體藝術論》出版。客觀地說,當時做這個選題還是很冒險的。很多師友好心勸我先搞個平穩(wěn)的選題在研究院立足后再去冒險,但我覺得到那時這股銳氣就沒有了,再三考慮還是下決心做。所以同人們開玩笑說,陳醉抱著個裸體(選題)不舍得放。當時寫作確實很艱難,沒有現成的著作可參考,還要翻閱其他學科的文獻,插圖只能從外文原版的史論著作中大海撈針。甚至連稿紙都很缺乏,一些部分不得不兩面都使用。那時是真正著迷了,有一年春節(jié),太太把冰箱塞滿就帶著孩子回廣州了。一天忽聞窗外爆竹聲大作,資訊電梯司機出了什么事,對方更驚奇地回答:“今天是大年三十呀!”正因為學問做得不易,所以每寫出一張稿紙都非常珍惜,甚至到了神經質的地步。就怕丟失,出差時留在家里不放心,帶在路上更危險。書稿交出版社后,正好新聞報道某省亞麻廠失火,不久又報道某印刷廠失火,燒掉了作者多年心血寫成的書稿……自此以后就寢食不安,整天都提心吊膽地過日子。直至樣書出來才松了一口氣,當時下意識地將新書捏在手上,為自己的新生兒激動,但心底里更響亮的聲音卻是:我再也不怕印刷廠失火了!
而出版這本書也同樣擔當風險,出版社報選題的時候,還故意將書名改為《人體藝術論》,就是為了回避這個“裸”字,審查通過,正式出版時才改回《裸體藝術論》。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是,老百姓對裸體藝術幾乎是一無所知的。一份專業(yè)的美術刊物試探發(fā)表了安格爾的《泉》,結果招來了不少讀者的批評。一個印刷廠承印一本有裸體名畫插圖的專業(yè)書,還專門組織了優(yōu)秀黨員師傅小組并用帆布圍起一臺印刷機來完成這個“特殊任務”。報刊上也開始了有關裸體藝術的討論,但基本上還是停留在是否黃色、有無不良影響等層面。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重慶新建了一座橋,兩邊橋頭設計了帶有象征意義的“春、夏、秋、冬”四座裸體女性雕塑。這本來是一個很美的構思,不料引來了強烈的批評,其中最有趣的一條意見是弄個裸體女人在橋頭,司機不就把車開到河里去了嗎?不得已,最后還是讓她們“穿”上了衣服—一其實很簡單,在裸體原稿上略加衣紋罷了……而老百姓最早知道“模特兒”這個詞也是從改革開放后引進時裝模特兒開始的,他們也并不知道“祖宗”是繪畫模特兒,更沒聽說過還有裸體的……正是因為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裸體藝術論》的出版引起了社會的轟動。那是真正的轟動,那時尚未有炒作,而當今的炒作也絕不可能達到那個規(guī)格。新華社三次發(fā)通稿,《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日報》等各大報率先發(fā)表專家書評。僅1988年,專著就印刷了20萬冊,創(chuàng)出版史上學術專著成為暢銷書的奇跡。
1988年3月26日《文藝報》頭版發(fā)表的一則關于《裸體藝術論》出版、面市的報道稱,“售書人說,這本有著235幅插圖的學術論著,盡管定價8元,購書人掏錢大多‘十分痛快”!那時大學畢業(yè)生的工資才50多元,8元錢一本的書當然算昂貴的了。但貴也要買,這生動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新知識的渴求,尤其反映出對這個禁錮領域的強烈好奇。在專著現書售罄而加印又未趕上的斷檔時刻,小書攤上漲至30元一冊,而樣書則用塑料薄膜包著,翻閱一次要收5毛錢的折損費。一些書店的櫥窗上,張貼著從《裸體藝術論》中摘錄的段落,一方面為專著做廣告,而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一些試探著出版的有裸體繪畫作品的畫冊銷售充當“護身符”。一些專業(yè)的書店,購買《裸體藝術論》還得憑工作證,只能賣給專業(yè)工作者。為此還使我“得罪”了許多朋友,中央美術學院不少教授事后見面都少不了要“罵”上幾句:“閣下不送我書就算了,我自己掏錢買你的書還得看我的工作證,哈哈哈……”的確,人們在以吃18個饅頭外加半鉛桶稀飯的勁頭在狼吞虎咽新的知識,而由于專著的選題特殊,又使讀者面突破了專業(yè)階層而大大地擴展了。
1988年被輿論界譽為“陳醉年”。繼而,專著獲全國圖書金鑰匙獎、1988年十本優(yōu)秀暢銷書獎和1989年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等三項大獎。1999年專著被媒體列為建國五十周年重大文化成果之一?!堵泱w藝術論》至今已出第四個版本,手稿為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改革浪潮把我推上了潮頭,算是當了一回“弄潮兒”了。繼《裸體藝術論》后,還出版了《維納斯面面觀》、《當代人體藝術》等十來部,都是研究裸體藝術的。從輿論的反饋得知,研究成果對美術和對姊妹藝術如文學、舞蹈、表演以至對教育、醫(yī)學、心理學等研究領域都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外國傳媒則將專著的出版視為中國改革開放在學術領域的標志。
20年后,一則生動的故事作了例證的補充:2006年6月14日,在專著手稿捐贈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儀式上,作家張抗抗手捧該書深情地回憶起往事:“這是我20年前購買的第一版的《裸體藝術論》,一直珍藏至今。當年我們老三屆回城后,腦子是空空的,對知識如饑似渴,遇到了這本觀點全新的著作,真是如獲至寶!《裸體藝術論》給青年人的創(chuàng)作打開了很多扇門,告訴一直封閉在那種狀態(tài)下的青年人對生命、情欲和愛的啟蒙認識。我當時就是受了它的啟迪、汲取了它的營養(yǎng),1997年創(chuàng)作出了《情愛畫廊》……”
不僅裸體藝術,筆者所經歷的最先是“形式的解放”,然后有“現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實踐”,特別是“人性的再認識”。改革開放初期,這四個問題最重要、最關鍵而且影響最廣
泛,藝術發(fā)展甚至社會發(fā)展的最根本問題基本上都涉及到了。以“形式”、“現代藝術”兩個問題為標志,解放了人的思維與觀念,使藝術開始步入多樣化。以“裸體藝術”、“人性”兩個問題為標志,解放了人的心靈與肉體——人們重新認識和把握自身,開始逐步由必然趨向自由。誠然,藝術方面所涉及的問題遠不止這四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很多事情都是從無到有,甚至是禁區(qū)突破,所以不少新事物的出現都是具有爆炸性的。
二
當然,畢竟是大潮,有時會難以控制,可能會沖擊一些不該沖擊的地帶。面對嶄新的前景,面對完全生疏的現實,面對歷史前進的滾滾洪流有時也需要判斷、需要思考、需要驗證,所以在實踐的過程中有時來個“軟著陸”,甚至來個“硬著陸”、“急剎車”都是正常的事。
筆者經歷的還有兩則小故事。一是有關筆者主編的《世界人體藝術鑒賞大辭典》。原定書名《世界裸體藝術鑒賞大辭典》也請劉海粟先生題寫了,不料遇到形勢變化耽擱下來了。后來出版社為了出書,也把“裸體”改成了“人體”,回避“裸”字??上д匠霭鏁r并沒有將“人體”改回“裸體”。出版社的領導事后還很得意地講述他們給劉海粟的手跡做“手術”的故事:他們把題簽中的“大”字復制出來,去掉一橫,就成“人”字了。再用它置換出“裸”字,于是,便成了《世界人體藝術鑒賞大辭典》,依舊是劉海粟的題字,天衣無縫,真是煞費苦心。此外,該書還印了1991年和1990年兩個出版年份,明顯地記錄了這段等待的時間。另一則故事,就是1991年4月22日前后,香港《明報》、《新晚報》、《天天日報》等一些媒體都發(fā)表了香港中國通訊社的一篇題為《“裸體大師”陳醉稱,他在“掃黃”中未受牽連》的報道,這里也明顯地折射出了當時的政治氣候的變化。這些都是很有趣的歷史印記。不過,局勢很快就明朗了——鄧小平南方談話再次堅定了改革開放的信念,總結經驗,調整政策,步伐更加穩(wěn)健了。學術界也在調整心態(tài)、認真清理、回顧總結、穩(wěn)步前進。本人也在回顧、在思考,寫出了《全面把握中西藝術的美學特質》、《十年回眸——論裸體、裸體藝術及藝術中的裸體》等論文。正因為有了10年前對西方藝術的研究與實踐,才有今天的中西比較研究。正因為10年前開始了裸體藝術研究,藝術中以至社會中才有了裸體內容,才有可以“回眸”評點的業(yè)績。
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國家明確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經濟發(fā)展使中國有能力考慮如何規(guī)避西方大工業(yè)發(fā)展過程的負面后果,進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軌道,有能力進入國際大家庭共同治理“地球村”。無疑,科學發(fā)展既包含自然科學也包含人文科學。今天的學術界,思考的問題應該更深、更廣、更新。這段時間,本人發(fā)表了《女神的腰蓑——論性誘惑與人體美的起源及未來》(獲第三屆中國文聯優(yōu)秀文藝評論“理論”獎)、《未來的大師就在我們當中——面臨全球化浪潮的中國美術》(獲第四屆中國文聯優(yōu)秀文藝評論“理論”獎),《中國進入泛裸體時期》等,力圖對一些帶根本性的命題有更深的挖掘和對當下的熱點有更敏銳和更全面的審察與思考。
30年過去,今天不可能再有人一口氣吃18個饅頭外加半鉛桶稀飯了。同樣,今天,也很難再有當年的轟動了。因為,當年封閉的時間太久了,很多領域都留下了空白,也許很小的事,其效果都可能是由0進到1。而如今,該做的、能做的事情基本上都做了或者正在做。也許很大的事,但其功績可能不過是由91進到92,不會引起人們的驚奇。今天,也很難再有當年的沖動了。因為,想出去的都出去了,需進來的都進來了;想看的都看了,能做的都做了。我們有了世界全方位的參照。我們不會再像30年前那樣仰視外來的新鮮,我們也會站在世界的多角度回顧自己的傳統(tǒng)。30年后的今天,我們光明正大地提倡“人性化”、“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等等,一句話,我們更關注人自身!這,不正是30年前爭論、思索的最高升華么?
責任編輯王文運